APP下载

关于新近发现的“安多强巴的绘画作品”考证①

2016-06-21次旺扎西

西藏艺术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考证绘画

次旺扎西



关于新近发现的“安多强巴的绘画作品”考证①

次旺扎西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考证了新近发现的疑似安多强巴的八幅绘画作品。笔者分别论述和探讨了这批作品出处的来龙去脉,作品内容创作年代,风格及这些作品的作者身份。20世纪70年代留存至今的西藏的绘画原作少之又少,尤其是安多强巴等本土画家在那个时期所绘的独具时代特色的作品更是稀有。所以,这批作品的发现和对其进行考证对了解西藏现代美术的发展和演变具有特殊的史学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安多强巴;绘画;考证;西藏现代美术

①本文为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5EF176)、西藏大学珠峰学者人才发展计划“高原学者”的阶段性成果。

2014年在西藏自治区群艺馆举办了“安多强巴画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作品展”。此次展览共展出近五十多幅安多强巴的原作和作品影印件,以及安多强巴的弟子与他们的学生的作品。展览基本上囊括了安多强巴的大部分作品。尤其是,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八幅新近发现的据称是安多强巴的绘画作品。但是,如同许多他的画作,这些画作既没有画家的签名,包括笔者在内很多人也从未听说过这些作品。由此,有许多疑点需要对这些作品进行进一步的考证。对此,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画作的创作地、画作收藏人,运用图像学、比教学等方法对这些画作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下面就对调查和研究结果进行论述。

一、作品出处

2014年9月10日在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举办了“安多强巴画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作品展”。此次展览筹备者之一,安多强巴美术学校老师,自治区级安多强巴画派传承人之一,边巴次仁和他的同事从拉萨、青海收集的近五十多幅安多强巴的原作和作品影印件,以及安多强巴的弟子和他们的学生的作品一并在这个展览上展出。这也是迄今为止,安多强巴的最全面,规模最大的一次作品展。其中有广为大家熟悉的安多强巴的罗布林卡壁画的影印作品,历史人物肖像画、领袖像、高僧大德、神像、风景、藏柜装饰画等。展览基本上囊括了安多强巴的大部分作品。尤其是,此次展览还首次展出了八幅新近发现的据称是安多强巴的绘画作品。据边巴次仁讲这批画作有一位私人收藏者收藏。通过多方交涉和周折,边巴次仁从收藏人手中借到这批作品,并得以在此次展览中展出。但是,收藏人极为珍视这批作品,在展出一天后,作品被收藏人从展出场地全部撤回。因此,除参加此次展览的开幕式的观众之外,很多观众未能亲眼目睹过这些作品。凑巧的是,笔者被邀请参加展览开幕式,在开幕式结束后与几个画家一起仔细观看了这批作品,还拍了几张照。为了进一步了解这批作品,笔者后来又找到这批画的收藏人,详细询问了有关这批画作的来龙去脉。收藏人说道:2005年有一位老太太拿了这批画到西藏博物馆问是否收藏这些作品,……但是,博物馆说这些作品是现当代作品,没有收藏。所以,我花了几万元钱自己收藏了这些作品。

我采访过安多强巴,据他说他曾在色拉寺画过画。色拉寺的一位主任,也是一位该寺的喇嘛请安多强巴画了一些画,画完后把这些画盖在寺庙原有的壁画上,以此来保护该寺的旧壁画。①原作收藏人采访,2015年,拉萨。

上世纪70年代,西藏本土和内地的画家和雕塑家,如安多强巴、唐卡画师扎西次仁、益西西热、诸有韬、彭斌、梁运清、李华吉,王克庆、曹春生、赵瑞英、司徒兆光等在西藏创作过不少绘画、雕塑作品,这些作品大都有国家机关等单位组织画家、雕塑家进行创作。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作品几乎全部失散。也就是说除了一些零星图片和文字性的描述以外,西藏现代美术史上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原作再也无法见到。这也是西藏现代美术史的一大缺失。因此,这些原作的发现对研究西藏现代美术意义非同一般,它们承载着许多历史和文化艺术的信息,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二、作品内容及断代

这次发现的作品共有八幅,其中《水果丰收》、《果园》两幅画分别画在两张画布上,其余两幅画,《捻毛线》和《抽水站》和四幅画,《蔬菜丰收》、《牧羊》,《丰收》和《牧场》分别画在两张画布上②为了方便论述和辨认,所有八幅作品由笔者按作品内容和20世纪70年代美术创作的取名时尚取名。。作品《水果丰收》表现了一位穿卫藏农村传统藏装的农妇在果园摘果的劳动场景,远处还有一位穿藏装的男子的身影隐约可见。果园里有结满果子的桃树、苹果树和李子树(图. 1)。另外,还有一幅画,《果园》描绘了一个俯视的较大的果园,果园里种满了各种果树,果树间有一小块菜园,还有两个蓄水池,五间平房和一些劳作的穿藏装的工人,一条蜿蜒的道路穿过果园中央(图.2)。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西藏林芝、拉萨一带建立了一些国有农场,种植粮食、蔬菜和水果。后来,70年代又在哲蚌寺、色拉寺等寺院也建立了果园,有寺院喇嘛负责管理,笔者上中学时在拉萨吃过哲蚌寺产的梨子,虽然果子不大,但是味道鲜美。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作品的情况,笔者采访了色拉寺的两位喇嘛,请他谈有关这些作品的一些情况。年长喇嘛看了作品后说:我没有见过这些画,但是,画中的劳动场面我很熟悉。大概是68年、69年我们这里(寺拉寺)开始种果树,当时我们的苹果在拉萨很有名。我们平时穿的都是用僧服改制成的俗装。我们分成了不同的劳动组,有些人负责种粮食、蔬菜、水果,有些人开石、有些人防羊毛、还有些人放牧,看管牲蓄……①喇嘛尊采访,2015年,拉萨。

图.1 水果丰收(局部), 20世纪70年代, 布上水粉色.图片来源:笔者

图.2 果园(局部), 20世纪70年代, 布上水粉色.图片来源:笔者

该寺的另一位年轻喇嘛看了描绘果园全景的画《果园》后说,“我到寺(寺拉寺)时,在苹果园里还有一座完全跟画里一样的房子。”②年轻喇嘛采访,2015年,拉萨。笔者曾多次见过寺拉寺的果园,因为去寺拉寺的主道正好从果园中间穿过,果园被主道分成两半,从道路边的矮墙上面可以看到果园。《果园》这幅画描绘的场景看,几乎跟当时的寺拉寺的果园布局完全一样。这幅画描绘的很可能就是寺拉寺的当时的果园。那么《水果丰收》可能描绘了果园里一个局部的劳作场景。这两幅画中的人物都穿着俗人的藏装,就像老喇嘛所说,描绘内容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关于《水果丰收》这幅画里的女主人公,还有一个说法,据收藏者回忆安多强巴所讲:“安多强巴当时在色拉寺的果园里遇见过一位貌美的女孩,画家被她所打动,这位摘苹果的姑娘就是以她为原型画了这幅作品。”③原作收藏人采访,2015年,拉萨。根据采访得知,当时在色拉寺还有仓姑寺、卡日寺的尼姑参加劳动生产,画中的女子也有可能是一位穿俗装的尼姑。

作品《捻毛线》,描绘了两位捻毛线的老人(图.3)。一位穿者绛红色的藏装,另一位穿者黑色的藏装,但是,一眼就能看出是两个喇嘛。如老喇嘛所述,他们的藏装可能是僧服改制而成的。许广智写到:自上世纪文革开始以后,一度中断了正常的宗教活动。④参见许广智.《西藏地方革命史稿》[M].北京: 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314。从文革开始至文革结束,许多喇嘛和尼姑在寺院或还俗在地方上的生产合作社、农场和牧场等参加了各种生产劳动。这幅画具体地描绘了当时住寺喇嘛参加劳动生产的情景。文革结束以后,未还俗的许多喇嘛、尼姑重新返回到了他们原先的寺庙,过传统的宗教生活。

作品《抽水站》描绘了一个普通的抽水站的场面(图.4)。画面的右侧是一条河,堤坝上放置了一台抽水机,抽水机可能是用来抽河水灌溉农田和果园的。河水的大小似乎被画家做了些许夸张处理。当时,色拉寺下面的大片空地被喇嘛开垦种植粮食、蔬菜、果树和其他树木,那里的一个主要水源是夺底乡流下来的一条河,该河没有那么大,只是夏天河水流量较大。画面的左边画了两座藏式小屋,一位穿绛红色藏装的人正在屋前做木工,另两位穿同样服装的人在小屋上面劳作。光秃秃的山,碧蓝的天空跟拉萨郊区的实景很相像。

另外,有四幅不同内容的画连着画在了同一块长条画布上。画面内容也与农牧生产有关。左数第一幅《蔬菜丰收》以植物标本插图式地分别画了十种不同的蔬菜:向日葵、青椒、花菜、南瓜、西红柿、大白菜、红萝布、冬瓜、土豆和卷心菜;左上角画了玻璃温室的一角,以此说明农作物栽培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引进了温室种植技术,能够种植多种农作物,不在靠天吃饭(图.5)。左数第二幅,《牧羊》画了一个放羊的场景,画面左边画了一大群白色的绵羊;画面中央画了一个座者的牧羊人;背景简单地画了绵延起伏的山丘;牧羊人右下角还画了几只鸡。画面描绘的场景与拉萨郊区的景色相似(图.6)。

图.3捻毛线(局部), 20世纪70年代, 布上水粉色, 墨. 图片来源:笔者

图.4抽水站(局部), 20世纪70年代, 布上水粉色, 墨. 图片来源:笔者

图.5 蔬菜丰收(局部), 20世纪70年代, 布上水粉色.图片来源:笔者

图.6 牧羊(局部), 20世纪70年代, 布上水粉色.图片来源:笔者

紧接着画家画了一幅表现秋收的劳动场面的相同尺寸的画,《秋收》(图.7)。这幅作品描绘了正在收割和搬运麦子或青稞的十几个男女、三辆马车,前景里突出描绘了一辆正在搬运麦子或青稞的手扶拖拉机。上世纪70年代后期西藏才能见到少量的手扶拖拉机,在当时来讲手扶拖拉机比现在的宝马、奔驰还稀罕。画家有意地表现了开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面貌。画面的远处,左上角能依稀看到一些农舍和树木,农舍前还有两三个人似乎在劳动。广袤的农田和农舍间有一条小河流过。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中不仅有农村打扮的一般农民,还有五、六个穿者绛红色藏装、留着短发的劳作者。老喇嘛见到这幅画后说,“当年就是这样,我们穿者改制的僧服在田间里劳动。……每个人记工分,到时候按工分发工资。”①喇嘛尊采访,2015年,拉萨。这幅画不仅描绘了一个普通的劳动场景,还表现了在田间劳作的喇嘛,画面描绘了这样一件当时的新生事物。

图.7 丰收(局部), 20世纪70年代, 布上水粉色.图片来源:笔者

图.8 牧场 (局部), 20世纪70年代, 布上水粉色.图片来源:笔者

图.9李焕民, 攻读 (局部), 1963, 版画.图片来源: 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集

图.10刘志德,老书记, 1973, 国画.图片来源: 新中国美术图史

这组大画的最后一幅画描绘了一大群牦牛在山谷中放养的场景,我暂且称这幅画为《牧场》(图.8)。这幅画的右边画了两个穿传统藏装的放牧人盘腿席地而坐,其中一人手拿一本红宝书——可能是《毛主席语录》,他们似乎是在边放牧、边学习。牧民不仅能劳动放牧,还读书识字,如犁牛所写“形象地概括了广大贫下中农自觉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生动景象。”①详见王明贤,严善錞. 《新中国美术图史》[M],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11-116.这也是上世纪60-70年代全中国的典型绘画主题,如,李焕民的《攻读》(图.9)及户县农民画《老书记》(图.10)。画面的中央,左边都画了许多牦牛。远景处能看到牧民的帐篷、农舍及周围的一些树林和背后的层层山峦。老喇嘛回忆说,“色拉寺饲养了不少牲蓄,……后来这些牲蓄都搬到色拉吾孜(色拉寺后山上的一座小庙)”。笔者在上世纪90年代在色拉寺后山带学生写生时,也在色拉吾孜周围看到过一些牦牛,当时,放牛的两个喇嘛就住在色拉吾孜。这幅画的自然景色与拉萨北郊的娘热乡很相似。那里的山谷上部一年四季都有牦牛、绵羊等牲蓄放牧,山谷下游有农舍、农田和树林。

以上八幅作品主要表现了上世纪60-70年代西藏寺院生活的新变化。喇嘛开荒种植水果,粮食,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灌溉,引进温室种植技术和现代运输设备,自力更生。这也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新中国美术的一大主题:表现劳动生产,农业现代化,农业大丰收等内容。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建国以来至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新年画的创作、户县农民画等。②参见邹跃进. 《新中国美术史》[M].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8~34.显然,除了这些选题上的共性,这批画还有西藏本土的特色,表现了寺院生活的新变化和牧业生产等内容。根据这批画作的这些表现主题判断,笔者认为它们绘制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文革结束之前。

三、画作的风格和作者

从画作的诸多形式要素分析,这批画作的作者很可能是由两位当地藏族画家所绘。其中有些作品与安多强巴的画风很相像,但是,也有些作品可能是唐卡画家,益西西热或另一位唐卡画家所绘。首先,我们可以看《水果丰收》这幅作品,这件作品具有许多安多强巴绘画的特色。画面笔触处理相对自由和随意,画家用颜色的浓淡表现了明暗变化,画面有意强调了造型的立体效果。如:果树叶,人物脸部等的强烈明暗关系的对比。另外,画面运用了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写实主义的透视处理手法,营造了画面的深度感。近处的果树描绘的清晰而体积较大,远处的果树模糊而变小。近处的水果被画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绘。两个人物的表现也运用了同样的透视处理手法。这些都可以在安多强巴的其他作品中找到类似的表现手法。

再比如:《果园》这幅画作也具有安多强巴的绘画风格特色。画面以俯视的角度描绘了果园的全景面貌,细致深入地描绘了每株果树和其他树木。这幅画虽然描绘的是一个远景,但是,通过精心刻画的果树造型、以及颜色各异的树上结的不同水果,能看出不同的果树品种。画家为了清洗地表现果园的全貌和劳动成果,运用了藏族唐卡绘画中常见的散点透视的处理手法,具体描绘对象又以写实手法进行了深入刻画,所有的表现内容都一目了然,让人联想起莫卧儿画派①莫卧儿画派(Mughal School of painting): 16世纪开始在莫卧儿帝国的皇帝阿克巴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结合波斯装饰性艺术样式和印度本土的具有空间和动感的莫卧儿画派。其绘画风既有波斯艺术细腻和装饰性的特色,也兼具生动的写实主义风格,具体体现了阿克巴皇帝的文化交融政策。详见Roy C. Craven, Indian Art, Thames and Hudson, New York, 1996, 202-205.的画风,以及表现农村新景象的喜气洋洋的户县农民画。安多强巴的弟子,边巴次仁认为这幅作品与安多强巴在罗布林卡大门口所绘的罗布林卡游览图很相像,笔者也认同这个观点(图.11)。

图.11安多强巴, 罗布林卡游览图(局部), 20世纪80年代.图片来源: 温普林.安多强巴

《捻毛线》和《抽水站》与安多强巴画风有明显区别,笔者认为这两幅画有益西西热先生或其他一位唐卡画家所绘制。这两幅画作虽然以写实风格绘制,但是,没有以安多强巴的绘画手法来绘制。如:绘制这两幅画时,画家首先打了墨线稿,线搞在颜色剥落处清晰可见,两位老喇嘛的头像刻画与《六长寿图》中人长寿的形象如出一辙,可以看出画家有唐卡画的技法基础(图.12)。安多强巴虽然掌握唐卡画的技法,但是他在绘制唐卡或其它绘画作品时从来不打墨稿②边巴次仁采访,拉萨,2010年。。笔者也从未见过安多强巴打墨线稿绘制的作品。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益西西热先生在西藏日报社担任绘制美术插画的工作③详见次旺扎西. 论20世纪50-6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在西藏的传播与发展[J]. 《西藏研究》(汉文版),2008,(6): 94~99.,在文革期间也画过一些宣传画和领袖像④阿布采访,拉萨,2015。。他是一位无师自通的一位传统唐卡画家和雕塑家,也擅长画写实风格的作品。从两幅画作的规整拘禁的线搞,类似年画的光滑色彩处理来看,这两幅画有可能是益西西热或另一位唐卡画家所绘制。

《蔬菜丰收》和《丰收》两幅画均像是被安多强巴所绘。这两幅画都运用了较强烈的明暗对比,这是安多强巴画自然景物和世俗题材时常用的手法。笔触与其它两幅相比较随意和自然,没有墨稿勾线痕迹。尤其是《丰收》这张作品的风景处理在安多强巴的其他绘画作品里可以见到类似的例子。作品《牧羊》虽然尽量往写实风格靠近,但是山石、绵羊和鸡的造型处理手法趋向传统的程式化的表现,颜色较单一而薄涂,与传统唐卡画风相似,此作有可能也是益西西热或其他一位唐卡画家所绘。

图.12捻毛线(局部), 20世纪70年代. 图片来源:笔者

《牧场》这幅画可能是安多强巴和益西西热或其他一位唐卡画家合作完成。画的上半部分风景和人物接近跟安多强巴的画风,与《牧羊》的背景风景相比,画风有明显的区别。《牧场》的风景、人物、人物旁的暖水瓶等细节描绘的自然和写实,光线按自然规律处理,色彩运用较为厚实而丰富,笔触较为随意。但是,画的下半部分的牦牛可能是由另一位唐卡画家绘制。牦牛的造型完全受到藏族传统绘画的影响,前景中的牦牛头的形象在藏族传统绘画里可以找到许多相近的例子。然而,安多强巴画牦牛时往往参照真实的牦牛图片,画风很写实,与此画的牦牛造型有明显的差异。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批绘画作品表现的主题具有20世纪70年代中国艺术创作的一些共同特色,即表现集体化的生产劳动内容,农业现代化,劳动者在劳动间歇学习毛主席语录等政治著作。另外,作品内容也具有当时西藏特殊的时代特色。从艺术表现形式风格上讲,这些作品都受到那个年代大的中国美术主流创作手法的影响,同时,这些作品也兼具一些西藏传统绘画的审美特色。其中四幅作品很可能是安多强巴所绘制,另外三幅有可能是益西西热和某位唐卡画家所绘制,还有一幅作品可能是安多强巴和上述其他一位画家合作完成。总的来讲,与安多强巴和益西西热的其他大多数艺术作品相比,这批作品的创作质量并不算高,作品很可能是某为上级下任务以后的应景之作,作品保存状况也不太好。但是,这批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们如同文物考古发现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一些艺术创作活动的情况,社会发展变化等有价值的诸多信息。因为,那个年代在西藏创作的绘画作品资料少之又少,许多原作已完全失散,更何况这些作品很可能是安多强巴和益西西热这两位西藏现代美术史上的重量级人物在那个年代所创作的绘画原作。

【参考文献】

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8~34.

许广智.《西藏地方革命史稿》[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次旺扎西.论20世纪50-6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在西藏的传播与发展[J].《西藏研究》,2008,(6):94~99.

吴长江,范迪安.《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集》[C].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

温普林.《安多强巴》[M].中国台北:大块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王明贤,严善錞.《新中国美术图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Craven,RoyC(1996).IndianArt.NewYork:ThamesandHudson

【作者:次旺扎西,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责编:强巴次仁)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 1004-6860(2016)01-0011-08

猜你喜欢

考证绘画
《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联系初考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保障体系
芜湖《商务日报》档案之发现及初步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