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棕榈树下(外一篇)

2016-06-20小山

满族文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舒婷

〔福建〕小山

小山 本名贾秀莉,曾用名贾秀丽。出生于辽宁丹东市,长大于盖州万福镇,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曾供职于辽宁省作家协会,现居福州市,供职于福建省文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出版诗集、散文集、童话集及绘本多本图书,作品多次选入年度佳作和儿童文学作品集中。获过冰心儿童文学作品奖、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艺奖、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奖项。

诗人舒婷在《我的厦门》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既然出生的地方是上帝的旨意不容选择……”读到这时,我内心蛰伏的声音往上升……举目看窗外,春风中摇曳的棕榈树叶子温柔地弹拨着亚热带的光线,心里说不出的点点滋味,终于可以用文字缓缓道出。

1

三十七岁的春天,我从生活十八年的沈阳南迁福州定居。出发的那个早晨,丈夫的两个挚友执意陪我到机场,一路上有意开一些玩笑让我的心情放松一些。除了地理课本上的知识和已经抵达福州两个月的丈夫来信来电话描述福州,我对这个南国城市并不知晓什么,甚至我没有查书本了解福州。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丈夫在哪里我在哪里,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必过多思虑。南北两个单位的省作协主席慷慨帮助搭桥,我调转岗位顺利,这种天降福分我也不会不珍惜。在飞机上从舷窗望见南国堆砌如雪的云海时,我跟自己说,好好过未来的日子。下机扑进迎候的丈夫的怀抱,我的南国生活开始了。

在新编辑部上班不久后,其实第一个欣喜就是我见到了舒婷。名人与否在其次,当时的感觉是青春以来熟读《致橡树》《神女峰》《在诗歌的十字架上》,曾买遍她出版的书,心里早就有了她的位置,这回不是看扉页上的照片,而是真人版舒婷。作品与作者一起进入我的办公室了,粉丝的激动和对诗歌的热爱纠缠着,让我打量她不够。舒婷诗歌舒缓庄严的语调,充满抒情的凝重;出现在人面前的舒婷,却是诙谐睿智常常笑起来的可爱女人。她靠在我藤椅的扶手上,与编辑部同仁笑谈着;一起吃饭时,她会体恤他人先给朋友们舀汤,给我上了南国第一课:不论你是谁,体贴别人,为他人服务,应是做人的首要本分。我喜爱舒婷本人,一点儿不亚于她的诗歌。组稿或者会议上的机遇,我能接触到舒婷多次,她给《福建文学》新作,支持我在岗的散文栏目,让我的开端工作有了很大的岗位信心。这时看到她的文集,新书,都有了她的签名本,每次瞥见书架上她的书,我心里油然生出对文学的敬重更多了。美好的一个记忆是那时我刚刚想写出一个海洋题材的童话长篇,因为不熟悉海洋,我斗胆向舒婷求救,她送给我一套海洋的VCD片子,我反复看琢磨海水里的奇观。舒婷的片言只语和她的笑声,刻入我的心中。

和另一位福建诗人接触,给我上了南国第二课,他是伟岸的蔡其矫老人。虽然他八十多岁了,高声朗读自己的诗作《在西藏》和他翻译的帕斯作品《太阳石》,使我很惊讶一个诗人的生命力是这样的壮美。谈诗的老人精神不断闪出火花。不谈诗歌的诗人,作为单位后楼里居住的老者,总看到他走过大榕树下,手里拎着自己逛早市买来的鸭爪和水果,遇见同事一阵子哈哈笑谈,有时拉住年轻人的手不放开,那股子对生活的亲和力,你就会明白诗歌与人心的血肉关系。有趣的是,我能经常进入蔡老师的家门,因为喜欢听他谈诗歌,我愿做个好听众,聆听他那些对诗歌的不俗见解。一杯咖啡喝完,再续上一杯清水。有一天,碰上了另一位来聆听他的年轻诗人,临近中午了,蔡老师留饭,让我们和他一起做饭吃饭,但我们只有打下手的份儿,蒸饭、蒸菜老人家信不过我们的厨艺,老诗人简单实惠的餐食,我们吃得扎扎实实一顿。八十多岁喜欢穿牛仔服的老人不多,据说他七十多还骑着自行车到处转悠找灵感、找诗人聊天哩。他生病了自己不知道,突然栽倒在赴京参加全国作代会的宾馆里,数日后就匆匆去了天国。我在福州得知噩耗时正经过办公楼大厅出门,由于泪水模糊了眼睛我觉得冬日的太阳融化得一塌糊涂不见了踪影,好几天我都感到身心非常寒冷。赠我的诗集老人家的题词是:“小山,生活在大地,诗至上。”现在目睹这些字,我真的自惭形秽。曾一字字审读我的诗集书稿,给一些修改和诗集书名的建议。老人留下的铅笔字,我希望经得起时间的打磨。

之所以我先写写他们,因为到南国福建生活,我是一种重生。老诗人蔡其矫的诗作《波浪》给我的勇气,和诗人舒婷对我的崭新激励,对我来说是格外幸运的,精神的更新有了最初的力量。

2

也是到了福建生活后,我才进入厘清自己来路的写作。遥望故乡,我开始写往事和经历的风雨,弄清生命的颠簸为了识别自己的质地。作为诗人,从上大学到了省城,一直到一个个岗位转换,尤其是一次次出城去流浪——“流浪”这个词并不夸张,当年的我比驴友疯狂多了,一个人背包、拎箱子去远方,足迹抵达天山和黄河源,后来想想都后怕,那时候却是无法阻止的迷惘与困顿。一个女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独自远行呢?一个人为什么不安分身处之地,一遍遍到异乡去搜寻生命的答案呢?我重新起笔的创作像蚂蚁举着露珠当望远镜观察,要放大了看个人浪迹的脚印与灵魂世界的关联。于是,出生地丹东市、长大的地方万福镇,都成了我陷入思考的节点,从这里出发,我总算是内心踏实了,成了一个不愿意再折腾的女人,懂得了安身立命的关键所在,自家阳台和房屋附近青草地就是伊甸乐园。

一个人不见得离开故乡才晓得故乡的意义,只有我这样愚钝的家伙,才在背井离乡后感受到故土的源头价值。在平静的闽江边上坐着,听着运砂船呜呜响着汽笛,我的思绪翻越千山万水,奔往父母亲身边。这时,我羡慕托尔斯泰和福克纳了,他们和故土家园一生密不可分,使他们的灵魂那么茁壮,橡树一样枝繁叶茂而树冠巍峨。远离故乡,就像离开山体的飞来峰,该怎样安顿好自己,对我真是个问题。诗歌上的直抒胸臆,已不能充分表现我的感伤,关于故乡的童话适时到来,仿佛从我身体里长出来,又一种“天路历程”的灵魂之旅启动了。先写我娘家的菜园子,然后是南山后山长白山,一个个童话毫不费力气地写出,这与其说是文学创作,不如说是故乡赐福,馈赠了我这些作品。换句话说,我一下子懂得了北方的故乡原来一直在我身体里,不但那些抚育我长大的营养还在,而且早在我爱她之前,她已然深深爱我了,只是我浑然不知而已。我的感恩之情汩汩涌出,常常是一挥而就,我写《不想飞的蛤蟆》《飞来峰小野》《一封信去往紫紫村》等等童话,释放我内在的感情,也是精神的急速归回,遥望,并从远方拥抱故乡,依恋着故乡!多少个这样的日子,我在棕榈树下散步,飞驰的思想,却与生养我的山水有关。

命运的奥秘不是我们自己能参透的。可安之若素应是我们训练出来的心灵健壮。在上溯和追寻生命轨迹的那些时光中,我那些魔咒般的孤独感一点点地消失了,代之以诸多与天地万物相连的温热,缓缓地注入了身心中。其实孤独感产生于我童年,具体地说,是五岁那年的早春,夜色中我坐在军用卡车上,虽然妈妈和哥哥们在我身后,我却盯着车窗外的黑夜感到伶仃之苦,有一种孩童的无望和渺茫。妈妈和少年哥哥们往新家屋子里挪移家具时,我坐在院门口的大梨树下看堆儿,围观我的孩子们让我惊恐。后来的多少时间里,我总是一个人玩,在菜地边上自己看蜂蝶飞舞,而与周围的一切人格格不入。这样的疏离感伴随着我成长。年幼的我离开出生地城市,到山坳里生活了十年,直到去海边的熊岳城上高中,我几乎总是落落寡合,而与当地的孩子们难以相融一起,这真是怪异的情形。五岁前的记忆不会多清晰的,几个碎片般的朦胧镜头也不可能与立体的整个山岭村庄相比。我在童话中写丝绸“小补丁”出生于有柞蚕丝丝绸厂的轻工业城市,被命运之风带到了山谷村庄,现实中的我,却是回到了父亲的出生地——那个万福镇的小山村,山坡上长满柞树,正是柞蚕长大吐丝的地方。源头的认同,居然如此费尽周折。父母亲在丹东工作生活了二十年,使我和哥哥们出生于这个城市,有了一小段的童年。但是,可以说,这个边境城市对我最大的意义是留存了我父母亲的黄金时代。很久的时间里,我在填写履历表时写上“丹东市”时,心里雀跃一种欢喜。当年情感重创倍感疲惫时,我回到丹东市的鸭绿江边静静待上几天,像哪吒重生一样地来复原破碎的自己。出于本能的回返与信赖,那时尚不清楚缘由,到了福州生活后,我在江岸望着江水入海浮想联翩时,暗合了“归属感”的情愫,我如梦方醒!我出生于城市,骨血里面喜欢城市,尤其有江水穿越城中的城市,原是因为和我的出生地有几分相像。这是个人的原始情结,埋藏在基因里一样,在福州显现和彼此呼应,闽江和鸭绿江都流过家门……安稳的心态从而产生,身在远离北方的闽江畔,我倒是觉得机缘巧合,浑身上下包裹过我的孤单感失灵了,好像命运诅咒的捆绑被打开,我得到了解脱。于是,我走入了另一重天高地阔的境地,从此不管故乡还是异乡生活,我更在乎的是灵魂皈依。在写作上,我的步履也已不囿于对故乡的书写。

3

在异乡生活多年,有一个自问会偶尔响起在心间:我回去不?这个回去,当然是叶落归根。也会被周围的南方朋友问起,或者,夜深深时,猛然醒来,脑海里闪过。睡不着夫妻聊话,也涉及这个退休后的话题。我至今没有肯定的回答。最揪心的是母亲的要求,“你和我聚少离多,将来走(死)了那天要葬在妈妈身边啊!”上高中大学我离家很远,只有寒暑假陪伴妈妈,而毕业后工作在省城沈阳,回去也都是匆匆往返。南迁前,我母亲大哭一场舍不得我这个独生女远走。单身领女儿过的年代,二哥心软,曾在祖坟前站着画圈给我看:“你将来在这个位置。”二哥怕我成孤魂野鬼。再婚后,我是决意和丈夫永远在一起的,流落哪里他都是我的家。丈夫珍贵的孝心总是令我钦佩,他父母已经安葬在山东麦田中,我和他亲自把老人送回故乡,结束他们支援东北建设的漂泊。我没有足够的理由选择百年后自己的肉身归宿。

我的儿童文学同行作家殷健灵写到:“不再有飞翔的心境,那么就贴着地皮生活,贴着地皮写作吧。离地面近一点,离童年的生命近一点,离真实的心灵近一点。”我早已是这种状态了,不同的是,我对飞翔还有另一种理解,那就是在童话中再一次羽化自己——这又是一种新生。我的毛虫要成为蝴蝶。我的书信像奔赴故园的小鸟,有生命力的信札并不会因为丢弃而成为废品,童话的飞翔是信念的飞赴。写童话的我,远不再是写诗的那个悲伤苍茫女人了,返璞归真的复活,使我充满了生命的热力,即使在异乡也像找到青鸟有了甘之如饴的幸福。不必流浪远行,门前一棵野花盛开,我也会感到圣诞节的气息,心满意足地欣赏造物的荣光。人无法不变化,真不变的就会腐朽,我庆幸自己往活泼与童真里改变,感到新生命的喜乐平安。尽管不写诗歌了,我一如既往热爱诗篇,最终在岗位上成为诗歌编辑——圆了我年轻时候的梦。工作的劳动也是我乐此不疲的事情。俩孩子都大学毕业工作了,我对创作的喜爱完全可以全力以赴,没有任何东西羁绊我在文学中的行走——贴着地皮写作。“更多的,是用平静而踏实的心情去度过每一个即将到来的平常日子……”殷健灵说得对。

福州历史两千多年悠久,文化积淀在许多角落里像金子被一个个发现。仅仅是文学先贤,就给我多多启迪。这些年看冰心、林语堂、胡也频、杨骚、林徽因、郑振铎、严复、许地山、林琴南等等人的故居墓地,或者和他们的后代打交道,重读他们留给后世的作品,弥补了我并非中文系出身的欠缺课程。也有古代文人的遗迹就在单位附近的山坡、山脚被保护着,闽人重视文化传承的特点使我受益匪浅。还有近在身边像优秀诗人伊路这样的挚友,经常的见面我们情同姐妹。蔡老师作古八年了,舒婷我也有十年没交流过。但我走过了八闽大地上诸多地方,我熟悉福建县市小镇的程度,多于我对故乡底层的了解。有一天在闽江边散步,春风微醺中我忽然心热得发烫:我爱闽江,也爱这给我很多福祉的第二故乡了……这种情感得之自然。

舒婷在《我的厦门》中的句子,我起篇引用的那句话,完整的句子是:“既然出生的地方是上帝的旨意不容选择,我们却可以选择一个心仪的城市来定居终老。”

问心萌动。我可以、可以选吗?

如果可以,我的心,悄然冒出两个字——“丹东!”

我很想在出生地终老,从那里用苍老的目光,遥望养大我的村庄,和使我生命全新的福州。

但站在棕榈树下,我安静地屏住气息,只孩童似的对上帝耳语:“宁愿按你的意思,而不是我自己的意思……”

2016年3月3日写于福州金山

紫 光

推开房门,已经枯黄的矮草上结满砂糖一样晶亮的白霜——

灌木丛霜裹枝条,也在寒凉中低垂。

天已拂晓。但太阳还蹲伏在山岭另一面,南山沉沉如卧龙,呈现薄紫色。

多年没有看见父母亲了,远归的我对故土上的一切风物都往心坎上贴。老杏树啊,你还认识我吗?小枣树啊,你是什么时候来到我娘家的?菜地里的七星瓢虫了无踪影,芸豆架上空落落地缠挂着残藤。

母亲已坐在灶前燃起松针的响火,噼啪出柴薪的香气。她开始煮早晨的稀粥,白米里特意放入几枚土鸡生的大黄蛋。母亲说我在城里吃的鸡蛋没有什么营养。父亲天天清晨功课一样习书法,八十岁的人了,像个孩子期待把楷书写的更好些。我要帮母亲做饭,母亲推开了我,认为我早已忘记怎样灶火煮饭,怕我把稀粥弄得很难吃。我站在炕角夸了几句父亲用功,父亲不吭声专注地写着,仍然按惯例写完两幅才罢手——“关键是,不能间断。”收拾纸墨时,他说。

我的亲爱父母!夜里,他们并排睡在我身边,我的归来使他们的鼾声更均匀了。一觉醒来是后半夜,我坐起来打量他们,被子下面的父亲母亲,都身子蜷缩着,白发如草根,面容仿佛落叶,我眼泪涌出来……在南方定居后,有两次我做类似的梦,梦境里——父母衣衫零乱地坐在寒水孤岛上,目光无助,与我隔着一片激流……岸上的我哭泣着醒来。其实我还有两个哥哥照顾父母,不必如此心惊肉跳地牵挂他们,是我自己内心脆弱,想念父母亲,想念北方,生出这凄清的夜梦。然而,回来的第一顿饭,父亲吃鸡肉,眼见他牙齿不中用,咀嚼不清楚,我把鸡肉撕成一丝一缕放入他饭碗,看着他吃下去,真觉得父亲已经老得该被像孩子一样呵护服侍了,该受用更周到的衣食料理。父亲嘴巴里的牙齿稀落可数,下颌、脸颊都收缩了进去,这牙少的形态,岂不如同垂髫小儿的无助?一边为父亲“条分缕析”地撕着鸡腿肉,眼泪一边泛到眼眶——我憋住泪水,生怕父亲看我这样吓着吃不下去饭了。

我想尽可能多天地陪陪父母亲。单位给我假期不长,如果“一滴不漏”地留给父母,至少我临行离别会心安些。父母亲因我回来忙乎了许多。母亲每天换一个花样弄吃的,专门做我少年时爱吃的东西,这种种“重温”着实让我一饱口福。而我更流连山上的景色,早年熟悉的那些草木模样、山间风声,一直隐在我的记忆库里,我很愿意再踩踩少年时的脚窝,再亲近一下我的这些食粮一样的草木——它们在我成年后给我心灵多少精神养料啊。每天我到山坡上走走,有时攀到山巅,举目远方。少年我就这样不安分,不愿被高山峻岭遮挡住我的视线,总是对山岭外面有什么心怀憧憬。那越远越渐次缥缈的深绿色、深蓝色、淡紫色、浅灰色的峰峦,仿佛是我必须推开的阿里巴巴的几重门,离开村庄、离开山坳成了我读书要强的最顽韧的内心动力。如今我才明白:我何尝走出了这些逶迤绵延的层峦叠嶂?几十年浪迹在外,无论定居哪个城市,这熟悉的草木摇曳、山间风声,哪一种不隐隐约约地在皮肤下面流动提醒?我亲爱的橡树!我亲爱的桔梗!我亲爱的榛树!父亲了解我的心思,所以,一当太阳照满院落时,他就提示我:“今天还上山不?”母亲腿脚已经不能上山了,父亲虽然八十多了,还能够到山上捡一些小柴禾。我知道我到哪片山坡上去,父亲一定都会一同去,我不忍心让父亲爬高,便每每只到山腰就止住脚步。深秋的风一阵一阵瑟瑟掠过,有时我们爷俩不经意惊起一只雄雉,呼啦啦飞出草丛……父亲在眼前,我不想不吭声,让他发闷,就故意提问一点似乎我遗忘了的东西,比如蚕茧何时收获?松菇在什么样的松树林里?毛虫和蛇哪个季节特别多?或者某些草木的习性与兽虫的关系。在山乡生活已经三十年的父亲对此了如指掌。下放生活给了他又一种知识积累,那是政府机关工作四十年不能给他的乐趣。这时的山野格外肃静,由于快进入冬天了,山上没有什么山货吸引村民上山来,该收成的也都收回家了。而这无边的寂静,为我所喜爱。少年时我也是常在大雪后爬到山上,感受那种空旷的独特滋味的凉意,漫无边际的洁白,在我眼里是种说不出所以然的丰富。此刻,枝头的枯叶被微风吹得像铃,小橡树那么完美地完成了季节的轮回,安宁而充实地准备越冬。一起下山时,我怕父亲脚底打滑,本能地去搀扶父亲,可父亲身子一闪,固执地自己找落脚的地方——哦,看吧,我家的传统,父母与我们这些子女一向羞于肌肤相碰。

夜晚。和父母看完电视后,我们还要再攀谈一会儿琐事。没有什么必须要说的,只是他们挂记我在南方的一切,吃喝拉撒工作孩子都问一问。母亲两耳听不清说话了,仅一只耳朵勉强能分辨出话语的意思。夜静不能说话大声惊扰邻居,我就用铅笔写在白纸上递给她看,明了,她频频点头,或者把眼睛忽然转向我父亲——那意思是希望知道更详细些,父亲耳聪目明,便把我的话复述给她。有趣的是,母亲能看得懂我父亲的口型表达什么,却看不懂我的。我性情遗传父亲更多,心有灵犀吧,我往往三两句话,父亲就意会了,“发挥”我的意思说给我母亲,基本是我想说的全部,母亲很满意听到的结果。山里那种夜深的宁静,把我们的交谈奇妙地变暖。我要到院子里上厕所,照例是父亲陪着我。我自小怕黑,从不敢单独夜里到外边,总是哥哥们或者父亲替我“站岗”,待我完事让我走在头里,他们负责关上门。山村的夜空,把星座的图像显示的清清楚楚,仿佛这里距离天庭更近。现在我略知一些星座知识,会寻找昴星团、天鹅座之类,而它们在我的家乡竟然如此清楚地呈现着。回到屋里,还要再说一会儿话,父母亲两个童子一样的好奇劲儿,与我问答起来,大概是这个村子后半夜惟一的话语声了……直到怕我累,母亲声音很大地(耳聋使然)说一声,“咱们睡觉吧!”立即起身张罗铺被子——父亲也旋即起身,去关好院外大门,再关好厨房门,屋里睡房门,一一拉上门闩。我们一起躺下。我挨着母亲——小时候就是这样,父亲睡在炕首,母亲第二,然后是我,哥哥们。

我不会很快入睡。玻璃窗不遮挡窗帘,虽然外面深寂漆黑,但我心里的回忆却忽明忽暗,以至于最后一片片往事灿亮起来——

就是这个小小的村落,就是这重重山岭的包围,就是这里的庄稼与野菜蔬果,把一个未满六岁的小姑娘喂养长大!她,是从一个边境城市被军用大卡车带来的,而那个城市在她瘦小的身后渐渐模糊……一九六九,中国大地动乱及至高潮的年份,父亲蒙冤,成为她生命的第一个转折点。从此,一切城市的记忆退隐,命运也随之发生质变,在她面前日渐清晰丰盈起来的,是新家门前的山岭与河流,是白杨树、苹果树,是玉米与谷穗、蚂蚱与喜鹊,是布谷鸟与桔梗花……就连房檐的冰凌、砂土路上的坚冰,都在温暖着这个命运寒凉的小姑娘。

是这里的群山给了我另一种健康啊,并且使我身体里积存下岩浆一样的生命热量。

夜深沉,可这里的夜晚是美的。美得如同猛兽的眼睛。安静得又像蔬菜的种子。

我睡不着了……

悄悄地我坐起来,不开灯,我辨认着父母亲的面容。他们还是蜷缩着入睡。为什么?每一位老年人都是这样孩子似的睡姿吗?他们的样子,让我的心隐隐作痛!

一个女友对我说过,自己中年了,却猛然觉得年迈的父母亲成了孩子。她又说:

“他们是我们的宝贝啊,只要他们活着,就相当于有‘宝在身边”。她父亲前时过世了,她难过了很久,而且老是回忆自己对父亲曾经忽略的地方。歌里说:“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看来,反过来亦然。确实如此啊,父母也是我们的宝。

在父母身边安睡本应是香甜的,可我却多次忽然醒来,把他们的被子拉拉,掖严实,然后,盯着他们的睡态看,真是百种滋味顿时萦绕在心……我甚至有一种冲动,想抱起他们,就如同幼小时候他们抱我一样。

我渴望他们的梦境是甜的,像糖一样。

山里的深夜,毛绒绒的,把整个村庄包裹起来——

——颇像收紧的大翅膀。

《紫光》原载《散文》2007年第2期。

入选《2007年中国散文精选》《2007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散文〉卅年(1980—2009)学生阅读丛书》等书。获第22届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

〔责任编辑 宋长江〕

猜你喜欢

舒婷
朦胧诗人舒婷不朦胧的爱情
四月的黄昏
舒婷心灵的故乡
舒婷陪着儿子玩
一路顺风
赠别
诗,我喜欢舒婷
诗人舒婷的育子经
身为母亲的舒婷
枫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