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6-06-20陈曦

大学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对策分析传统文化

陈曦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希望。理工科大学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理工科院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重视;网络、大众媒体的负面影响;巨大的就业压力。理工科院校首先要提高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文化自觉”,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构建中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流行文化。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004-0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价值体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入手,分析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为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和实证参考。

一、理工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以桂林理工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形式进行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向桂林理工大学2012级~2014级文、理、工、经、管、艺类等22个具有代表性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2份,回收有效率为97%。通过定量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以及文化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理工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作用、未来发展的认知

1.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9.25%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44.28%的学生表示一般,6.47%的学生表示一点也不感兴趣,选择感兴趣和一般的人数比重较大。这提醒我们,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2.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认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2.27%的学生选择很重要,42.45%的学生选择有些作用,只有5.28%的学生选择可有可无。这表明,当代大学生能够很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能够理性的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作用的大小比较模糊。这也表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认识不够清楚,不知道传统文化对自身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概念比较模糊。

3.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52.39%的学生选择很乐观,41.85%的学生选择比较乐观,2.49%的学生选择很难说,3.27%的学生选择不知道。从调查结果看,表示很乐观和比较乐观的学生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94.24%,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见,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得到大学生肯定的。

(二)理工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著的认知

1.大学生对中国古代经、史、子、集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75.40%的学生不知道经、史、子、集是如何分类的,这部分学生在阅读时选择偶尔翻阅;16.81%的学生选择敬而远之,只翻阅自己喜欢的内容;3.30%的学生选择不知道,不喜欢,不翻阅;只有4.49%的学生知道经、史、子、集的分类标准,并经常阅读、思考。

2.大学生对中国古代五大小说名著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不知道古代有五大小说名著之说,只知道有四大名著。就四大名著而言,5.18%的学生选择多次看过,12.85%的学生选择都看过,71.44%的学生选择部分看过,6.22%的学生选择没有看过,4.31%的学生选择不打算看。在四大名著中,学生们最不喜欢《红楼梦》,很多学生表示看不下去。

3.大学生对背诵唐诗宋词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29.47%的学生选择超过100首,52.28%的学生选择低于100首,18.25%的学生选择很少,很多高考后就忘记了。

4.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的认知。结果显示:8.20%的学生选择很喜欢,44.54%的学生选择一般,47.26%的学生选择不喜欢。对于中国戏曲的生存空间,调查结果显示:12.27%的学生选择很大,55.38%的学生选择不是很大,25.45%的学生选择很小,6.90%的学生选择没有。

(三)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礼仪、节日、手工艺等的认知

1.大学生对中国传统礼仪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81.26%的学生认为中国的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12.22%的学生选择中国的传统礼仪仅仅是待人接物的礼节;4.22%的学生选择中国的传统礼仪是封建社会的糟粕;2.30%的学生选择不知道中国的传统礼仪是什么。

2.大学生对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被列为法定节日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68.73%的学生选择非常支持,21.18%的学生选择比较支持,6.90%的学生选择无所谓,3.19%的学生选择不赞成;不赞成的理由是,假日太多,影响正常学习。

3.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认知。对老子的“无为”思想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无为”思想的具体内容不了解。对2013年发生的湖北安陆和四川江油互争“李白故里”事件,学生们很少关注,不知道“故里”和“故居”的真正区别。此外,学生对道教、佛教的形成及区别、对禅宗的理解甚少。

4.大学生对剪纸、中国结、风筝等传统手工艺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74.11%的学生选择了解剪纸、中国结、风筝这三种传统工艺,但是不知道如何制作;16.24%的学生选择了解,会制作其中一种;仅7.23%的学生选择了解会制作其中两种;2.42%的学生选择了能制作其中三种。在音乐名曲方面,学生不知道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听过《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昭君出塞》以及当代《二泉映月》等我国民间音乐的学生寥寥无几。

二、理工科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2005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在线》发表海南大学关于大学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其结果令人担忧。统计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2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无所谓的态度,20%是中间派,仅有10%的大学生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豪。[1]理工科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真正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工科院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重视

理工科院校长期以来受重理轻文的影响,以科学主义、技术理性为主导,学校里到处是实验室,工科氛围浓厚,学科建设只注重技术型的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被忽略。课堂上除了必须开设的专业课和思想政治课外,传统文化课被看作是专业课程之外的一种补充学习,可有可无,领导高兴就开,换一个领导可能就取消了。传授文化课的教师长期被边缘化,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学科难有发展空间,教材建设等没有经费支持,教学水平难以提高。国学经典《大学》里的开篇句就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中所谓的“德”就是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德性。大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全新的人。学校如果不重视这些方面就会造成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漠,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学生的视野。

(二)网络、大众媒体的负面影响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对大学生来说,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轻易获得大量信息,其受教育的渠道多样化;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不会甄别信息的优劣,部分学生会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甚至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一些媒体的短视和商业化,也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2015年6月27日,贾玲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节目中,身穿古装,嘴啃烧鸡走上舞台,将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恶搞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这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为国尽忠、为父尽孝的价值观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三)巨大的就业压力影响

我国从1978年恢复高考至今,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转变,各大高校在不断扩招。某种程度上,这能为市场培养出各行各业的人才,增加国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因扩招而受益的大学生,毕业时需要承受巨大的就业压力,甚至是失业的尴尬。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教育部和各地方政府面临的严峻问题。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万人。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本着“实用”的原则,更热衷于去考一些技能证书,对加强个人基本的文学、文化素养显得力不从心。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的大学生认为,即使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就业也没有什么帮助。有大学生坦言:与其花时间看《红楼梦》,不如去读第二外语。[3]学习的功利性和就业压力导致他们缺乏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

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认知现状和原因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现实需要制订培养目标,以确定各阶段的教育内容。

(一)理工科院校首先要提高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

理工科院校首先要克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唯技术主义、唯市场取向等的影响。北大钱理群先生说过:我们的高中教育就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美国学者哈钦斯(Robert Hutchins)认为: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大学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教育理念,而不能完全被外在的市场和就业需要所决定。因此,各高校只有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学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其次,高校应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精心挑选传统文化课程,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将其不断完善。大学之道还在于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这就要求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大学内接受一种共同的教育。这就是哈钦斯提出的“通识教育”主张。据笔者调查,广西几所知名的理工科高校,如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从2013年开始开设尔雅通识课程,门类从8门到70余门不等,这些课程里包含有不少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最后,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教学技巧,能充分借助现代多媒体的传播优势,以图、文、声、貌等多种方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呈现给学生,自信自强、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胜任教师这一工作。

(二)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文化自觉”,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文化自觉”这个词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主要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因此,在课堂教学或生活中要注意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有物质载体,能够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各高校、地方政府的文化宣传部门还应注重培养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当地有特色的传统习俗节庆要加以保护、开发、利用。近年来,桂林市七星区兴建的古莲文化街,政府举办的兴安米粉节(含参观灵渠)、资源河灯节(孝亲文化)、恭城桃花节(民俗风情),都非常有传统文化内涵及地方特色,市民和大学生们都积极参加,这对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很有好处。同时,要注重发挥媒体的宣传功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政府相关部门要注重对大众媒体的监察,加强网络和信息载体的管理,提高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自觉抵制低俗文化,鼓励他们创作有利于时代进步、体现文化品位的优秀文化精品。[4]

(三)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构建中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流行文化

各理工科院校应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例如桂林理工大学开设的“雁山讲坛”,广西大学的“君武大讲坛”,广西科技大学的“学思讲坛”。这些讲坛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历史人文、社会热点、学科最新成果等方面,所邀者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为主,以促进学风建设,增强人文素质,树立名校形象为目标,特色鲜明,含有中国传统文化各方面的元素。在社团活动方面,各高校应重视扩大校园里的校刊、文学社、广播站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让文化气息充满整个校园。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流行文化,强调爱国、诚信,并让这种精神最终化为行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写与模拟,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文化重组和建构过程。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能产生积极影响,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能消除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培养大学生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有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祥浩,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9).

[2] 薛冬霞,杨宇宁.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3).

[3] 周璇璇.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

[4] 王巧.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9).

[5] 陈安琪.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1).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对策分析传统文化
浅析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优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大疾病保险的产品定价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对策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