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农业高校应用型编导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2016-06-20邢祥虎
邢祥虎
[摘 要]近几年移动互联网迅速兴起,与影视行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影视生产融资、拍摄、发行的方方面面。作为培养影视编导人才的农业高校,应突破传统的培养模式,实施“移动互联网+”计划,构建以新媒体电影制作为核心的知识板块,开发大学生新媒体电影跨屏传播平台,探索基于移动学习的RBL模式。只有通过这三方面的努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移动互联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影视编导人才。
[关键词]移动互联;新媒体电影;培养模式;编导专业
[中图分类号] G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001-03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当下的社会风貌,“移动互联”应是其中之一。所谓移动互联网,就是“将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互联网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电子信息科学领域的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兴互联互通技术”。[1]简言之就是移动通信+互联网。如果将PC互联称作互联网技术1.0版本的话,那么手机互联就是互联网技术2.0版本。这种由3G/4G、WIFI通讯技术和智能手机引发的移动互联网热潮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和社交方式。这种改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工业制造、市场营销、农业生产、教育教学、旅游票务等,这其中影视生产制作是最大的受惠者。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互联网+”行动计划已经上升为国家决策,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实近期的影视产业链条上,从上游的投资到中游的拍摄,再到下游的宣发、营销、票房,已经显露出“互联网+”的身影。影视产业已经不再仅仅拘泥于专业电视机构、影视剧中心等传统“大制作人、大导演、大剧组”这样的高大上模式,而是拓宽至视频网站、手机APP等网民、用户、大V的草根模式。
这是最近几年互联网视频领域的几宗大事件:1.2010年8月20日,中影集团与优酷网联合制作《11度青春》,微电影的概念从此诞生;2.2013年2月1日,在Netflix网站上,美国自制剧《纸牌屋》第一季面向全球同步首播;3.2013年6月13日,首档网络自制户外真人秀节目《侣行》在优土网正式播映;4.2014年3月26日,阿里巴巴发布一款理财产品“娱乐宝”,网民只要出资100元人民币,即可投资热门影视剧作品成为制片人之一,预期年收益7%,开启了影视融资的众筹时代;5.2014年4月28日,马云的阿里巴巴以16.5%的股份入股优酷土豆,二者建立起投资与合作关系;6.2014年8月4日,由搜狐视频自制的16集网剧《匆匆那年》在搜狐网上线播出;7.2014年10月17日,苹果iPhone6在中国大陆开售,实现了高清1080p拍摄、慢动作拍摄、延时拍摄功能;8.2014年11月19日,小米以3亿美元战略入股爱奇艺;9.2015年2月18日,32岁的春晚首次进行微信“摇红包”互动,直播当晚总计摇110次,并且首次在爱奇艺网站同步播出,播放人次数达7000万左右。
从上述九个典型案例可以看出,影视融资由中影、博纳、万达、华谊等传统影视公司单一发行向电商、高科技企业等多元众筹转变;影视节目播放平台逐渐由传统的电视机荧屏、电影银幕一屏独大,向荧屏、电脑、手机、IPAD多屏融合转变;影视节目制作逐渐由传统的官方正统影视机构PGU(Professional Generate Content)向民间草根个体UGC(User Generate Content)转变;作品质量由收视率、票房的经验判断向大数据的精准计算转变。这就是当下最新、最前沿的影视行业现状,一个深深打上“互联网+”烙印的文化创意产业。
作为培养影视编导人才的高校,如何把握当下的行业实际?如何培养出满足“互联网+影视产业”需求的职业工作者?如何凸显学生的应用型特色?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有多个,但结合农业高校编导专业的办学实际情况,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实施“移动互联网+”计划,依靠移动互联网强大的传受互动优势、大数据优势、媒介融合优势、碎片化阅读优势、个人即媒体优势来改革编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造影视课堂教学,改变师生传受关系。
一、构建以新媒体电影制作为核心的知识板块
当下网络视频的概念已经由微电影向新媒体电影转移。任何时代,媒介的本质任务仍然是内容的传播。无线广播、电影电视、平面报纸、互联网站、微博、微信、APP等这些都是内容的载体和渠道,如果只有它们而没有内容,就像是高速轨道上没有动车一样,失去动车的高速轨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内容为王”永远是铁的定律。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达4.33亿,视频流量已经占到互联网总流量的66.7%,好多部电视剧在互联网上的播放量超过10亿次。在过去几年,BAT(百度、阿里、腾讯)已经在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建立了强大的渠道资源,而现在,更多的是UGC,需要有更多的内容提供给用户。这时,优质的新媒体电影资源就能更凸显其价值。
新媒体电影是最近几年才涌现的概念。它是“指以有线或无线网络为传播工具,电脑、手机、IPAD等载体为主要接收终端,同时兼容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体的网络视频”。[2]新媒体电影的影片时长不定,短则数秒钟、数分钟,长则几小时,但一般以十分钟左右居多。未来的新媒体电影定将与传统电影、电视剧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各自发展出适合自己媒介特点的模式和形态。
新媒体电影是“为网络而生,为网络用户而生,为数字化社会而生,具体会是什么样的形态,大家都还在摸索”。[3]最近几年互联网视频领域的几宗大事件启示我们:一定要为学生搭建新媒体电影制作的知识板块,如大数据挖掘、用户体验分析、播放行为记录、粉丝人群结构、剧情众筹、微信营销、活跃APP气氛、IP开发等,将新媒体影视概念引入高校影视课堂教学与创作,将以往以微电影为中心的影视教学提升为新媒体电影中心,丰富和发展编导专业的知识结构。
目前《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致青春》、《左耳》等以校园青春为题材的影视剧火爆播映,带动了IP化创作。所谓IP化创作,就是基于已有的影视素材、网络小说进行二度创作、再生创作。农业高校的编导专业往往定位于培养“影视艺术工程师”,侧重学生影视制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形成了“实验+实习+毕业创作”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微剧情片、微纪实片、微先锋实验片拍摄为主。作为编导专业,其实也完全可以通过IP化创作的方式,由大学生用户众筹一部新媒体影视作品,比如《C9回家》系列片。《C9回家》是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创作的3D动画院线电影,该片采取科幻叙事的策略,以来自外星球的C9的“地球之旅”为故事主线,向广大观众传递“关爱海洋生态平衡,关注人类共同家园”的美好理念。《C9回家》其实就是一个极具开发价值的影视IP,通过网络曝光、电影节预售、参加影展等方式已经积累了大量粉丝受众。学生以《C9回家》中的人物角色、场景、故事情节为创作元素,紧密围绕这些元素展开丰富想象,编织剧情,将《C9回家》改编成时长为10分钟的系列微电影。在全民关注环保的当下,这样的作品有话题性,便于传播,甚至还可以将公益广告信息、品牌形象巧妙地渗透到剧情当中,使受众不产生隔离感,实现“合理植入”的境界,将注意力资源巧妙地转化成微电影口碑。
二、开发大学生新媒体电影跨屏传播平台
正所谓内容为王,渠道为后,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体现新媒体电影的价值所在,才能让微电影过渡到新媒体电影。但从两者占比来看,“内容和渠道依然遵循着二八法则:内容占80%,渠道占20%”。[4]所以在构建以新媒体电影制作为核心的知识板块时,必须针对编导专业大学生新媒体电影进行渠道开发,设计并开发基于PC和手机媒体的网站,将学生拍摄的新媒体电影上传至网站上,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在PC/手机/IPAD、iso/Android间跨屏传播。
跨屏传播是指“通过统一账号绑定,进行PC和移动终端之间的跨平台同步,直接穿越到其他移动设备上,增强用户的阅读衔接性,有效地串联用户的碎片时间,给用户一个快、简的全面体验。”[5]多屏的使用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媒介消费的潮流,这种消费者的媒介行为嬗变,使得视听节目在桌面PC、手机、电视机等终端间进行跨屏整合优化。
新媒体电影的微时代特征恰好适合进行碎片化阅读。其时长在10分钟左右,甚至还要短。如果采取高清1080i格式,10分钟的微电影其文件大小约为2G,上传至网络平台后,其占用的存储空间很小。如果本校网络服务器不能满足并发式多用户访问的功能,可以利用优酷、爱奇艺等技术成熟、功能优越的第三方视频网站。将大学生新媒体电影上传至此类第三方网站上,而在本地开发设计一款基于PC桌面、手机客户端的前端访问页面,将第三方网站的资源链接到前端页面,实现新媒体电影的跨屏聚合,方便粉丝用户的精准访问,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基于移动学习的RBL模式探索
移动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技术驱动式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要求学生主动去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移动互联设备(如无线上网的便携式计算机、IPAD、手机等)为移动学习创设了情境,海量的网络资源,不受时空约束的媒介环境,实现了“4A”式(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学习。“学习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完成课程目标和信息文化目标的学习”[6],这也是一种自我更新知识和拓展知识的学习,或者称为基于资源的学习。
基于移动学习的RBL模式探索是“移动互联网+”计划的最强大体系,它将移动媒体视为学习材料,并参与到学习者知识建构中来。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确实如此,如今是一个需要重新定义手机的时代。手机作为当下最强大的知识媒体,它对影视教育的改变实在是太多了。
目前,不仅RBL学习模式的硬件条件已经成熟,而且学习者主体的心智技能也已经成熟。中国互联网的民用普及起始于1995年前后,目前90后大学生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婴儿,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网络世界里,对网络技术有天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拇指族、微博控、刷屏党是这些大学生鲜明的身份标签。在使用手机、IPAD移动媒体进行学习时,这批网生代几乎不存在信息贴现(信息贴现也叫信息折扣,指因获取信息的技术障碍,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不能被受众搜索或阅读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
在农业高校编导专业的办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移动学习的优越性,减低局限性,探索总结编导专业移动学习的特征,构建以移动互联网影视资讯、资源为中心的RBL学习模型,具体如下图所示。
其中影像类APP有美图秀秀、海报工厂、TED、美拍、图解电影、Camu;微信公众帐号有编剧帮、影视独舌、电影助手、钛媒体、豆瓣电影、外滩电影手册;慕课资源有Coursera、edX、Udacity、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果壳学院;视频分享网站有爱奇艺、搜狐视频、优酷土豆;社交群组有朋友圈、拉片室QQ群、腾讯视频原创作者QQ群。
上述移动学习资源带来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对基于书籍教材、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师生角色、课堂模式、教学设计模式等一系列变革。作为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启发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度更强,真正实现了“双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模式。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非常适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部分专业课程如影视作品分析、影视艺术概论、世界纪录片史略、中外电影史等都需要学生观摩大量的影视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短短45分钟的课堂根本满足不了影视剧的观摩需求。在“移动互联网+”的语境下,教师只需提供影视剧片目,学生在课堂外自主规划学习进度、学习节奏,观摩作品、看影评、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然后回到课堂进行拉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深入学习课程材料。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电影《小时代》开篇用狄更斯的《双城记》做注脚。同样,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对于影视编导专业来说,利用移动互联网的O2O、P2P等社交模式和技术特征,将其应用于农业高校编导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全方位、全流程之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会赢得时代机遇,推动农业高校编导专业更好向前发展;反之,将会被时代抛弃,错失专业发展契机。
[ 参 考 文 献 ]
[1] 石华玲.移动互联时代下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新探索[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
[2] 刘伟.新媒体电影百亿规模将三分天下[EB/OL].搜狐IT网,http://it.sohu.com/20131215/n391808258.shtml,2013-12-15.
[3] 杨致远.新媒体电影的发展机遇与挑战[J].现代视听,2009(6).
[4] 袁野,曾剑秋.网络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网的价值重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
[5] 张红军.试论全媒体时代电视剧的跨屏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1).
[6] 高蓉蓉,吕森林.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教育技术研究的新热点[J].现代教育技术,2006(6).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