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华网“一带一路”战略新闻报道研究

2016-06-20黄膺旭毛子骏刘琼

新闻世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新华网新闻报道一带一路

黄膺旭 毛子骏 刘琼

[摘要]为了解国内“一带一路”战略相关新闻报道的宣传框架、探析“一带一路”战略所面,临的国内外舆论环境,选取新华网在一定时间段内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并从数量、载体、体裁、来源、领域、报道所涉及地域范围六个方面对其进行量化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对国内媒体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舆论宣传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新华网;新闻报道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由中国发起的一种理念与倡议,即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战略为沿线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一带一路”战略获得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如何更好地在国内外宣传“一带一路”战略,增强“一带一路”战略的传播效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传播与发展十分重要。本文以新华网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以新华网自身传播地位、责任及方式为起点,在分析其报道宣传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媒体增强战略传播效果、提升战略传播质量的意见与建议。

一、文献回顾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媒体舆论的广泛关注。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梳理后发现,由于该战略提出的时间较短,与此相关的文献较少,且现有文献主要是集中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舆论环境、对外传播以及媒体报道分析这三个方面。

舆论环境方面,仅从海外舆论的数量来看,“一带一路”战略无疑是国内外媒体持续热议和报道的话题:专业数据库统计结果显示,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期间,海外媒体有关“一带一路”的英文报道高达2500余篇。此外,路透社、法新社、美国《华尔街日报》、日本《外交学者》网站等西方媒体也对该战略发表了不少报道评论。嘲同一时期,来自海外媒体的中文报道共有1000余篇。另外,“一带一路”战略也成为海外图书出版的重要选题和国际智库研究的重点课题。从海外舆论的具体内容来看,除了多元化的评价视角,国外媒体对战略的传播内容与国内相比也存在差别。从认同的角度,有媒体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国外学者也指出“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融入全球经济的战略创新。比较分析国际和国内媒体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内容,我们发现,外媒似乎更热衷于分析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背后所涉及的大国关系以及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关系,并以这些关系为背景适时作出评论,特别是在这些邻国表达出对华不信任和怀疑态度的时候,巧妙引导舆论。相比于外媒,中国对外宣媒体则更侧重于通过战略解读、意义挖掘等内容凸显“一带一路”战略的正面意义。

对外传播方面,纵使认识到对外宣传是“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先行保障和长期舆论支撑。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对外传播困境,学者们提出了差别化的建议:针对传播内容,对外传播要树立鲜明的、针对性的传播主题;针对传播媒介,要加强对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等新传播媒介的重视;针对传播策略,应积极运用公共外交的理念进行营销,在词汇运用、素材选取及报道层次上与国际传播规律接轨。

媒体报道分析方面,一些学者直接选取具体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介绍和分析其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贡振国和王建华就《大河报》“豫满丝路·梦起中国”大型联动报道作了详细的介绍。由于该报道形成了新闻界少有的媒体联动共商国是的立体传播效应,该介绍为其他媒体的创新提供了详细参考。王仁忠和毛洲英对宁波广电集团“一带一路”报道实践作了总结,在介绍宁波广电对“一带一路”战略等多个大型新闻活动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继续深化传播理念和创新传播手段的建议。中央电视台人员对《欧亚新闻联播》栏目进行分析,提出其时政类节目促进政策沟通、经济类节目促进贸易合作、民生类节目促进民心相通,因此该栏目在促进“一路一带”建设方面具有积极建设作用。

从以上综述中我们发现,目前关于“一带一路”战略传播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大都从宏观层次上对媒体的传播活动进行介绍或就该战略的对外传播提出建议,很少有对具体媒体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进行量化和分析,或对媒体的传播地位、责任和方式给予强调。

二、研究方法

我们选取新华网为研究主体,收集战略实施后一段时间内新华网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从数量、载体、体裁、来源、领域、报道所涉及地域范围六个方面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框架。

三、数据来源与数据收集

考虑到媒体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选取新华网作为数据来源,以新华搜索为主要搜索渠道,用“一带一路”作为关键词对新华网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进行搜索,报道时间为2015年4月1日到2015年9月3日,经过筛选和去重,最终选取1247条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四、数据整理与数据分析

(一)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报道数量

我们通过人工阅读的方式对每一条新闻进行筛选,选择2015年4月1日到2015年9月3日的1247条新闻作为研究样本,从数量、载体、体裁、来源、领域、报道所涉及地域范围六个方面进行数据分析。新闻报道数量方面,我们从不同时间段报道数、新华网不同频道和其他网站报道数、同一条新闻的出现频次及具有多个主题的新闻报道数量这四个方面进行统计。

1、不同时间段的新闻报道数量

以月为单位对新华网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数量进行统计,得到的结果如表l。其中9月的报道我们只统计了三天的数量,暂时不予比较。可以看到4、5、6月的报道数量较为接近,而7月和8月的报道数量比较接近,前三个月的报道数量明显高于7月和8月的报道数量。

具体分析,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是官方发布关于“一带一路”战略伊始。文件详细描述了“一带一路”战略丰富的主张与内涵,明确的方向和任务,清晰的规划与发展定位及系统的发展路线,因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主要表现在文件出台之后关于“一带一路”战略舆论的持续上涨,继而体现为媒体新闻报道数量的增长。新华网作为中国授权发布中央战略、法规及各类重大新闻信息的权威平台,对战略的增数报道也不例外。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外情势的持续变化、新战略的出台,媒体关注的焦点会被分散,媒体及大众会被其他政策议程所吸引,所以在文件出台后新华网7、8月份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报道相比前三个月有所减少。

2、新华网不同频道及其他网站的报道数量

新华网的新闻可能会被其下属的不同地方频道、不同的领域频道转发。我们通过对其不同频道和下属网站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进行数量及报道领域的统计,得到表2、表3的结果。

表2显示,在2015年4月1日到2015年9月3日期间,甘肃、江西、广西、上海、重庆等地方频道对“一带一路”战略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具体分析,《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了各省份的战略地位,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纷纷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其中,西北、西南和沿海地区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让这些地区的省份对“一带一路”的消息更为关注,相应的地方频道所报道的数量也相对较多。从台湾和香港频道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数量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在这两个地区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

表3显示,首先,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集中在新闻中心、财经、国际、时政、地方、金融这6个频道,而这些板块属于新华网最为重要的几大板块是原因之一。其次,几乎每个频道都有与该项战略相关的新闻,说明“一带一路”是个宏观的战略,涉及到诸多社会领域,并且在各个领域都引起了相当多的关注。另外,国际频道、海外华人、亚太网、中国-东盟中心、中欧关系网等都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了直接报道或者消息转载,表明新华网也比较注重“一带一路”战略在国际社会的传播。

3、同一新闻的报道频次

我们对每条新闻在新华网不同板块、频道及下属网站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得到的结果如表4。

一般来说新闻的出现次数越多,其传播效果越好。而从表4我们发现,一半以上的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在搜索的时候都只出现过一次;出现2到3次的新闻数量较多;高频次出现的新闻很少。结合之前不同板块和频道新闻报道数量的统计结果,我们分析得出,很多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都只在新华网的新闻中心、财经、国际等核心板块报道,并没有得到其他板块和很多地方频道过多的关注和转载;另外,地方频道由于战略地位和发展规划的侧重,会更多地报道“一带一路”战略与本地区有关的新闻,较少关注和转载与本地区无关的新闻。基于这两方面原因,新闻出现频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4、有多条新闻报道的事件或主题

我们在收集数据时发现,有些关于“一带一路”的重大事件会同时被不同频道或板块报道,有些主题也会被同一频道或板块重复报道,导致其报道频次较高。经过统计,各种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论坛和会议(主要是经济领域,传媒领域相对较多)、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各种正式文件、各省关于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规划、政府发言人的发言和领导相关议题的专访、其他国家领导人专访的新闻报道数量明显高于其他事件和主题。而这一现象则可以用新华网的官方性质进行解释。

(二)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报道载体

新闻报道的载体是媒体呈现新闻的形式,是新闻内容得以传播的必要手段,不同报道载体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不同。文字能详尽地展现及深度剖析新闻内容;图片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媒体的表达意图;视频则立体化地呈现新闻内容。我们按照报道的不同载体,将“一带一路”战略相关新闻进行如表5的分类分析。表5显示,新华网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载体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广播等多样化形式。但从数量上看,绝大多数报道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仅少量报道在文字基础上辅以图片和视频;单独以图片、视频、广播作为报道载体的新闻很少。主要原因在于,包括新华网在内的我国大多数的新闻网站在选择信息传递方式上,都是以文字为主要载体。

(三)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报道体裁

报道体裁是新闻报道的方式,不同的报道体裁展现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语言特色、结构框架,不同体裁报道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尽相同。为了便于收集和整理数据,我们将新华网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按报道体裁分为报道性新闻和评论性新闻,其中,报道性新闻包括消息、通讯、专访等强调呈现事件内容的新闻;评论性新闻包括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发表的评论性文章,得到如表6的结果。

表6显示,新华网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大都是报道性新闻,只有不到10%的是评论性新闻。这一对比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媒体对于政策性问题的关注点仍大都停留在直接政策信息的简单复制与呈现上,缺乏从现实实施问题对政策进行深层阐释与反思。另外,对于报道性新闻,我们发现,对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会议、对国内外领导人及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战略进行的专访这两种类型的报道性新闻多,且多出现在时政、新闻中心、财经这几个板块。而专家学者的评论性文章主要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求是等舆论引导性频道。可见,不同体裁新闻的布局是由不同频道的宣传特征及其所担负的宣传责任所决定的。

(四)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报道来源

我们对选取时间段内新华网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报道来源作了分类和统计,结果如表7。

统计结果显示,新华网2015年4月1日到2015年9月3日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报道中,60%都是由新华网原创。这与新华网利用其权威性,通过拓宽新闻渠道、构建独特话语体系等方式发挥原创性的特征密不可分。在收集数据时我们对不属于新华网原创的“一带一路”战略相关新闻的出处作了记录和归类,新华网对184个新闻网站、报纸、电视台、部门官方网站的相关新闻进行过转载,其中既包括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权威性的新闻网站,也有交通运输部、民进中央宣传部等的官方网站,还有各个省市的报纸、电视台。其中被新华网转载频率较高的是中国新闻网、经济参考报、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中国经济网,这说明新华网对于具有权威性的宣传平台的信息具有更高关注度。

(五)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报道领域

我们根据新华网关于“一带一路”相关新闻的报道内容所涉及目标领域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及综合四类。其中,属于综合领域的报道是指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及文化两个及以上领域的报道。

由表8可得出,新华网关于“一带一路”报道中政治领域报道数量为42篇,占总体样本数量的3%,文化领域报道数量为93篇,占总体样本数量的7%,综合领域报道数量为368篇,占总体样本的30%,而经济领域报道数量最多,744篇,占总体样本的60%。

(六)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报道所涉及的地域范围

根据新华网关于“一带一路”报道内容所涉及的地域范围,我们分为国际、国内及国内地方性三大类。与“国内”相比,“国内一地方”类报道是指只涉及到我国相关省份而非国内整体发展状况的报道。结果显示,国际范围类报道数量是371,占样本总量的30%,国内地方性报道数量是331,占样本总量的26%,而国内范围报道数量为545,占样本总量的44%,大体来看,三种范围报道数量无较大差异。

我们将以上结果与表8合并,得到表9。可见新华网关于“一带一路”战略报道中,政治领域报道很少涉及地方性报道;经济领域报道的涉及范围广泛,国际、国内及国内地方性报道数量相差不大;文化领域报道集中于国际及国内范围,地方性报道很少;综合领域报道也倾向于国际及国内整体范围的报道。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从以上新闻报道的数量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新华网在2015年4月1日到2015年9月3日时间段内报道了大量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且在越接近文件出台的前三个月,新闻数量越多。同时,每个月的报道数量比较均衡,都是在200到300条范围内,说明新华网对该战略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其次,“一带一路”的重要事件或主题新闻会得到重复的报道,这不仅为受众持续关注“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信息平台,也有利于强化该战略在受众心目中的印象。另外,“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特别是新华网原创新闻更多出现在新闻中心、财经、国际、时政等几大主要频道。虽然各地方频道也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了多次报道,但地方频道会因其地域和偏好对综合频道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进行选择性地转载,这也导致很多新闻没有得到转载,出现频次很低。最后,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论坛和会议、各种正式文件、各省关于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规划、政府发言人的发言和领导专访、其他国家领导人的专访等比较权威的活动和信息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报道。

新华网运用了文字、图片、视频、广播等多种载体来呈现与“一带一路”战略有关的新闻,既能对新闻内容进行大容量的深度解析,也能更加形象地向民众展现其表达意图。

新华网与“一带一路”战略有关的新闻大部分是报道性新闻,报道内容主要集中在各地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和发展情况、国内外领导人的访谈、授权发布的权威会议报道和正式文件、各类国内外峰会等直观信息上。评论性文章比较缺乏,主要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目的、意义、推行建议等方面表达观点,其内容虽然具有多元化的视角和声音,但总的来说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肯定。

因其官方性质和资源获取的优势,新华网注重新闻的原创,以权威的信息和官方的视角来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并引导社会舆论。由于注重新闻来源多样化,丰富新闻表达形式与涉及范围,新华网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报道很多是原创的。

从不同领域新闻报道的数量上来说,经济类的新闻占主导,这与“一带一路”战略目前主要推行在经济领域有关,因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可操作化更强,覆盖面也更广,而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合作需要更长时间的酝酿。新华网关于“一带一路”报道的内容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很广,国际国内都表现出对该战略强烈的关注,各地方也积极投入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去。

(二)思考与建议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研究结论,以及在研究过程当中对每条新闻内容的阅读和思考,我们认为媒体在传播“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可以注意以下几点,以更好地传播“一带一路”战略,增强该战略的传播效果。

1、拓宽获取新闻素材的途径,提高新闻覆盖的广度

以新华网为代表的权威新闻网站因获得政府的授权而拥有独家的报道优势,且其在国内外具有分支机构,因而具有渠道优势。但这些新闻网站更多是从宏观层面来宣传报道“一带一路”战略,凸显其重要性,而缺乏战略实施细节的报道。在以后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过程中可以加大对各领域合作细节的报道,用更多微观的事实来增加新闻的广度,更好地反映沿线国家、地方百姓对该战略的评价和期待。另外,还可以实现新闻报道的联动效应,加强媒体问的合作和信息共享,用多元化的视角来呈现新闻。同时,可以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媒体的交流与合作,获取更多的新闻素材。

2、充分运用新媒体优势,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达性

针对没有浏览新闻网站的习惯,或者无法及时关注时事新闻的受众,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扩大受众,如注重新闻网站到移动客户端的发展、利用微博、微信进行新闻的实时推送等。

3、创新报道形式,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根据文字、图片、视频和广播各自的特点,选择不同性质的新闻报道载体,更好地呈现与“一带一路”战略有关的新闻。可以用更多专题式的报道来整合新闻,也可以策划更多媒体事件,深挖新闻的价值。在新闻报道的语言上,根据具体素材合理使用正式用词及生活化语言,以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

4、合理安排不同体裁,增强新闻报道的社会性

在进行政策信息报道的同时,加大评论性报道,特别是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层剖析与反思的评论性报道,保障社会大众对于政策信息的表达权、知情权,同时也能激发新闻受众的关注与阅读兴趣,增强媒体宣传力度。

六、不足与展望

本文选取了2015年4月1日到2015年9月3日作为研究时间段,选取了1247条新闻进行数据分析与研究。因此在样本数量上可能存在样本量不够的问题,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拉长研究时间段、扩大新闻样本数量,为研究结论提供更准确的证据,为相应问题提供更详尽的建议。

(作者:黄膺旭,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毛子骏,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琼,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助理)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新华网新闻报道一带一路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新华网登陆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