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景观变化驱动力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以浙江莫干山镇劳岭村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为例

2016-06-20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空间格局驱动力美丽乡村

王 竹 沈 昊



基于景观变化驱动力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以浙江莫干山镇劳岭村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为例

王竹 沈昊

摘 要面对当今层出不穷却又收效甚微的乡村美化运动,以德清县莫干山镇劳岭村的规划设计实践为例,从景观变化驱动力研究的角度阐释当今时代背景下浙北地区乡村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与规律,并提出因应景观变化驱动力的乡村规划设计策略,以期探寻新时期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适宜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地景观;驱动力;美丽乡村;空间格局

王竹, 沈昊. 基于景观变化驱动力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浙江莫干山镇劳岭村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2): 6-1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5123801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L07B00)

王 竹: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 昊: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18058762686@163.com

Abstract: Shocked by the endless but little-effect village beautify movement, this article tries to illustrate a strategy of rural landscape design and planning from the angle of landscape change driving force research based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practice of Laoling village of Moganshan town in Deqing County, in order to explore feasible ways and methods for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1 消逝的乡村景观

今天,“景观”的概念已难有一个权威且单一的定义。狭义的景观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景观可以被理解为由相互作用的拼块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的空间异质性区域,是具有分类含义的自然综合体。而在自然地理学中,景观指一定区域内由地形、地貌、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等所构成的综合体①。

综合以上对“景观”的概念性描述,我们可以概括出乡村景观的涵义:它是一个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的镶嵌体,又是一套自然与社会经济高度复合的大生态系统[1];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不断改造自然、雕琢自然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居环境空间格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关注乡村景观并不仅仅是关注其表面所呈现出来的景观样貌与格局,而更应深入研究塑造了这一格局与样貌的内在驱动力,因为景观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在今天,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冲击着从城市到乡村的每一寸土地,事实上,乡村的外在物质景观形态每时每刻都在各种驱动力的作用下,发生着或剧烈、或轻微的变化。

反观当下中国的乡村环境建设,不能说投入不多,从新农村建设、小康示范村建设到如今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局部地区开展的农房改造与和美家园项目,一轮又一轮的乡村美化运动尽管都有着良好的初衷,却似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其缘由,是因为大多数的这类改造运动没有从更深的层面上探寻景观变化的内在驱动力与变化机制;它们大多只是寄望于通过一套方案的实施彻底改变一个地区的面貌,却没有试图从这个大的有机体内部激发出有效的、合宜的自我更新与发展之力。这样的乡村美化运动有两个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一种是通过简单地将乡村建筑刷上白灰来掩盖“脏、乱、差”的乡村白化运动(图1),另一种是将简单粗放的城市空间格局套用于乡村环境(图2)。这两种做法可以暂时掩盖乡村的落后面貌,却不能治愈乡村社会的深层矛盾,更无法为乡村景观空间格局的改善注入持久之力。

乡村景观究竟是什么?如何把握住乡村景观发展变化之脉?如何通过暂时性的乡村规划设计为乡村景观的改善注入长久发展之力?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厘清,将使我们的乡村规划与建设误入歧途。

图1 乡村“白化病”Fig.1 the “albino” phenomenon of rural area

图2 一种类城镇化趋势Fig.2 “urbanization” trend of rural area

2 景观变化驱动力研究初探

景观变化驱动力研究来源于地学领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LUCC)②,用于解释土地利用的变化机制,模拟和预测土地利用的未来变化方向和后果[2],起初主要致力于较大片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在较大时间跨度上的土地地表覆被变化研究。该领域的研究被引入国内后,渐渐在研究对象的空间及时间尺度上获得了创造性的突破,并被运用在局部地区范围内人居环境空间格局变化的研究当中。景观空间格局变化驱动力研究认为,地表景观格局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这是景观内部和外部各种驱动因子,在不同时空尺度上,通过一定的驱动机制作用的结果。其研究成果在指导特定区域范围的景观空间格局规划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乡村景观空间格局正是在各种自然及人文驱动因子的作用下不断动态变化着的有机生态体系。运用景观变化驱动力理论来理解和指导乡村景观空间格局的规划设计或将有助于从根本上厘清乡村景观变化机制的本质,帮助我们把住乡村人居环境营建之脉。然而在现阶段,景观变化驱动力研究大多着力于从宏观层面上识别驱动因子,并通过量化的方法比较不同驱动因子的作用力强弱,少有对驱动因子之间的驱动机制作出清晰阐释的研究成果,更缺乏从实际操作层面,通过景观空间格局的规划设计,对已明晰的驱动因子及驱动力作出有效回应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几个实际案例的研究,提供一种通过具有瞬时性特点的外在驱动事件(如乡村改造项目或规划设计方案)来调动并控制乡村景观环境内部潜在的变化驱动力的操作策略,以期改善现阶段层出不穷却又收效甚微的乡村改造运动。

3 景观变化驱动力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分类

如果我们认同景观变化驱动力研究对乡村规划的指导意义,那么无疑,乡村规划与建设的目标是去发掘并引导这股驱动力,使其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景观变化驱动力主要包括自然因素驱动力和人文因素驱动力两个方面。“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组织(IHDP)③指出,影响景观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可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其中直接因素包括城市化程度、土地权属、政策等,间接因素包括人口变化、经济增长和价值取向变化等[3]。乡村景观虽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复合生态系统,但依据其中不同部分人工化程度的不同,其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与驱动机制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规划设计实践中有必要依据驱动机制的不同,对乡村景观进行分类。

乡村作为一个有机系统,通常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产和居住生活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所对应的景观特质,自然属性渐弱而人工属性渐强。相应地,驱动其改变的动力因素也有所不同,据此,乡村景观可分为聚落景观、生产景观和自然景观三个部分。乡村聚落景观是人类出于聚居的需求,协调了气候、地理、经济、文化等要素而形成的一种聚居景观,它是乡村景观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大量的乡村改造与乡村规划实践多聚焦于聚落景观的改造。驱动聚落景观发生变化的动力因子主要来自于人文社会方面。现阶段浙江乡村聚落景观变化的内在驱动力主要是人口结构变化、经济水平提高、产业模式转换以及快速城镇化带来的村镇集化趋势。生产景观是乡村人口因为经济需要经营土地而形成的半人工状态景观,其占地面积较聚落景观大,因而有力地塑造了乡村大地景观环境。以往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在生产景观方面相对薄弱。现阶段影响生产景观发生变化的动力多来自于乡村产业比例的调整以及乡村农业用地权属的变更,即当下如火如荼开展的土地流转活动。自然景观是整个乡村景观环境的背景与基底,自然环境之于乡村既有被动的成分,也应有主动的姿态。有了对不同类型乡村景观及其变化动因的认知,就可以为下一步的规划设计实践奠定认识基础,帮助规划设计找到切入点。

4 因应景观变化动力机制的乡村规划设计实践

一轮乡村改造运动或一套乡村规划设计方案对于乡村景观环境的营造只是一次具有暂时性的外力强化或救助。乡村景观的真正改善应当依托于整个乡村人居环境这个大的有机体在健康的运行状态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积累出来的良性的有机更新。因此,对乡村营建起指导作用的规划设计应当试图以一次方案的努力,调动并激活乡村内部原有的变化驱动力。同时,应当以一定的后续操作措施来引导并控制这种驱动力往良性方向发展,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自我新陈代谢,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常,乡村规划设计可以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与专项规划三个不同层面的工作,并分工给不同的单位或团队来完成。这种工作模式造成的后果是,总体规划层面的成果沦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摆设,落不到实处;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层面则被放任而自生自灭,因此每家每户各建各屋、自说自话,最后形成的空间格局杂乱无章。针对于此,本文提倡一种贯通三个层次的工作内容,由一个团队在一次任务里完成从总体布局到单体设计的所有工作的模式。因为大到村镇的产业定位,小到每一户的建房意愿,皆是乡村景观发生变化的驱动因子,应当通盘考量,才能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下文将针对乡村景观的不同类型,以一个乡村规划设计案例来说明景观变化驱动力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策略。

4.1 自然景观:挖掘潜在空间结构,形成完整景观格局

本案例的规划设计对象莫干山镇劳岭村位于浙江省德清县西部山区(图3),紧靠国家级风景名胜莫干山,东与高峰村接壤,北与燎原村毗邻,南与何村村交界。全村现有人口1412人,共8个自然村,村域面积6.6km2。村内自然资源丰富,且依托莫干山风景区的历史及人文影响力,已有个别较成熟的“洋家乐”休闲旅游项目。本次规划的目标是打造一条环莫干山镇的乡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带,而劳岭村是该示范村带上的重要一环。劳岭村村域景观类型丰富,有山、水、田等景观要素,如何处理好不同类型景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因应各个类型景观的驱动力因素做出合乎未来发展需求的方案,是此次规划设计的重点所在。

图3 莫干山镇在德清县的位置Fig.3 the location of Moganshan Town in Deqing County

现象学的观点认为,聚落应当能够揭露隐伏在既有自然环境中的意义[4]。因此从整体上来说,三种景观类型应当以一定的秩序相互组合和套嵌,融合为一个结实的有机整体,才能让乡村人居环境诗意地栖居于山水环抱的自然环境之中[5]。劳岭村的规划设计中首先关注的便是整体的山水景观空间格局。调研发现,劳岭村的每一个自然村中,聚落中心地带都有意无意地保留有一片未经开发的自然飞地,或是竹林幽幽,或是草木繁茂。于是规划将其作为一种潜在的景观模式,精心打造成每个聚落组团的核心绿肺,作为人居环境的景观母题。村域中央的大片稻田是这许多个重复演绎着的聚落景观母题的联系纽带,开放每个聚落面向中心稻田的景观界面,打通视觉通廊,构成一个由劳岭脚下组团领衔,以中心稻田景观聚拢多个具有空间结构相似性的聚落的群落,形成“山水拱卫、人居环抱、交通串联”的山水景观空间格局(图4-5)。

图4 劳岭村主要村域空间结构图Fig.4 spacial structure of Laoling Village

图5 劳岭村景观空间结构示意图Fig.5 landscape structure of Laoling Village

4.2 聚落景观:以点连线,以线带面,驱动聚落有机更新

劳岭村下辖山鸠坞、岭坑里、鸭蛋坞、老岭脚下、龙里、康城、乌龙山七个自然村,即七个乡村聚落组团。它们各有特点与不同的定位,此处选取其中的老岭脚下—岭坑里和康城组团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聚落来进行说明。老岭脚下与岭坑里组团具有相似的环境特征与发展定位,因此在规划中给予合并考虑。老岭脚下—岭坑里组团是典型的山地乡村聚落,位处劳岭山脉的两侧,两端分别有劳岭水库与石颐寺水库遥相呼应,整体环境依山傍水,清幽怡人。依托莫干山的旅游影响力,岭坑里组团内已有一些相对成熟的“洋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只是旅游产业链深度依然不够,布局零散,不成系统。调研发现,现阶段的聚落景观变化驱动力一方面来自村民的财富增长与产业转换意愿,另一方面来自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需求。立足于聚落自身的发展驱动力,规划设计伊始便梳理了聚落组团的空间结构,找到每个聚落内部最具潜力的一个或多个核心公共空间,精心打造核心空间,将其作为激活聚落空间活力、释放聚落发展动力的支点。其中老岭脚下聚落以村口空间为核心,精细处理各个空间界面(图6),并打通其与劳岭水库之间的视觉廊道。接着,再连点成线打造一条文化休闲景观带(图7),分别以两个风景优美的水库为起始点与终点,沿线挖掘潜在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并设定未来农家乐项目最有可能的引入点,深化旅游休闲产业链,同时将产业对村民生活的干扰控制在最低限度。由此以点带线、以线引面,在带动老岭脚下组团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全面更新其景观面貌。

图6 老岭脚下组团村头空间环境设计效果图Fig.6 rendering picture of the core space design of Laolingjiaoxia Village

图7 休闲文化景观带规划设想图Fig.7 the design of “leisure culture landscape zone”

康城组团与老岭脚下组团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田园型聚落组团,也没有老岭脚下—岭坑里组团那样优越的自然资源与旅游产业基础,驱动其景观更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村民经济增长及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农房整修与重建需求。调研确定了村内每栋房屋的质量及部分户主意愿,形成房屋质量地图(图8);接着依据地图和康城组团原有的聚落空间格局,梳理出一套以中心绿地公园为核心的新的聚落空间结构(图9);由此凭借聚落自身的改变动力,促进更好的空间景观格局的生成。

图8 康城农房质量地图Fig.8 map of farmhouse quality of Kangcheng Village

接着,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一处节点空间,进行示范性的空间环境整治,包括空间不同界面的材质、农房的整治以及绿化的配置方案,通过主要节点的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激发整体聚落的自我更新意愿,并通过一套具有一定灵活度的农房改造细部做法“菜单”系统来控制和引导后续农房有机更新的实施(图10)。

4.3 生产景观:从宏观到微观,助力产业转型

农村生产中占第一位的当然是农业。对劳岭村而言,生产景观主要是包裹着数个乡村聚落的大片农田,这是山岭交错的地貌中难得的开阔地带。如今,得益于日趋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以及周边莫干山景区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具备良好景观条件的大片土地区块亦不甘心仅仅作为农业产业来发展,产业模式的调整与升级便构成了这一带生产景观的变化驱动力。规划借助村里引进国外新型五色水稻品种的契机,依据大地景观脉络,合理规划五彩稻田的色彩构成,使其从整体上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图11)。接着,详细设计“五彩稻田”内的行走道路及其周边景观的空间格局,做到收放有度,使其在方便农业生产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给予游客最佳的游览体验。最后,对田野中央的一户破败农舍进行从小院到房屋的详细改造设计,精致地还原了一处极具田野牧歌风情的农家小院,作为“农家乐”项目的经营之用,使其成为整个“五彩稻田”规划设计的点睛之笔(图12-13)。由此,巧妙地借助景观变化之力,将具有生产性质的“五彩稻田”纳入整个村庄的景观变化格局之中。

图9 康城组团规划总平面图Fig.9 the general layout of Kangcheng Village

图10 包含细部做法菜单的示范性节点空间环境设计效果图Fig.10 rendering picture of node space consisted of detail “menu”

图11 五彩稻田的色彩构成Fig.11 colour composition of “colourful paddy field”

图12 田野小屋原貌Fig.12 original appearance of “farmhouse”

图13 田野小屋更新设计效果图Fig.13 updating design of “farmhouse”

5 结 语

景观的形成同空间的形成一样,是在各种力量的相互博弈之下呈现出来的平衡态。乍看之下似乎是一次次乡村运动中带着改善乡村面貌的意图的外力介入造就了今日的乡村景观,其实是乡村内部点点滴滴的发展诉求与变革力量在外力的引导下,日积月累地塑造着新的乡村景观。作为决策者的政府与掌握专业知识的设计师们只有善于发现这些内在的驱动力,并了解如何运用一次方案设计的“二两”之力来培育、引导乃至借用这股具有“千钧”之势的变化之力,才能摆脱搞运动的怪圈,带给乡村健康、持续的发展。

注释:

① 根据百度百科的内容进行整理,具体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485976. htm.

②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LUCC)是IGBP与全球变化人文计划(IHDP)两大国际项目合作进行的纲领性交叉科学研究课题,其目的在于提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系统与人类日益发展的生产系统(农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等)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

③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IHDP)是对地球系统进行集成研究的联合体——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arth System Science Partnership,ESSP)的四大全球环境变化计划之一。IHDP最初由国际社会科学联盟理事会(ISSC)于1990年发起,时称“人文因素计划”(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HDP)。1996年2月,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联同ISSC成为项目的共同发起者,项目名称则由HDP演变为IHDP,秘书处设在德国波恩。

参考文献:

[1] 贺勇, 孙佩文, 柴舟跃. 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J]. 城市规划, 2012(10): 58.

[2] 李静, 赵庚星, 田素锋, 等. 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4(01): 22.

[3] 王雪琪.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 2013(10): 111.

[4] 诺伯·舒尔兹.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 施植明, 译.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5] 王竹, 严嘉伟. “镇中村”改造营建中的延续与重构策略——以莫干山镇中村规划设计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1): 81-86.

图片来源:

图1-2:http://image.baidu.com/

图3-11、13:作者绘制

图12:作者拍摄

(编辑:郑曦)

Study on Strategy of Rural Design Based on Landscape Change Driving Force —Planning Design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Zhejiang Moganshan Laoling Village

WANG Zhu, SHEN Hao

Keywords:Landscape; Driving Force; Rural Area; Space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6)02-0006-05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60202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2016-03-10

猜你喜欢

空间格局驱动力美丽乡村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温暖厚实,驱动力强劲 秦朝 QM2018/QC2350前后级功放
突出文化产业核心驱动力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进展与展望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云南省烤烟产量空间格局及其原因分析
长江经济带城市物流发展的空间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