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2016-06-19喻露杨
喻露杨
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喻露杨
目的 探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品管圈活动的资料,就风险管理效果与2014年1月~2014年12月常规护理资料展开对比。结果 活动前,护患沟通合格率为86.25%,常规操作合格率为85.00%,知晓病情合格率为87.50%,知识掌握优良率为86.25%,活动后分别为98.75%,98.75%,97.50%,97.5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前,500例患者共有护理不良事件25例,占5.0%;管理后500例患者共有护理不良事件3例,占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精神科护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可增强护理人员风险管理能力,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维护患者权益,增强医院和社会效益意义显著。
品管圈活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
精神病患者具一定特殊性,风险事件率高,临床对精神科护理质量有更高要求。品管圈(QCC)全称为品质管理圈,是指为解决工作中所遇问题,相关人员自发组成小团体,分工合作,以促业绩最大程度提升。相关研究示,品管圈活动广泛在澳大利亚、日本等地医疗机构开展,成效显著[1]。本次研究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引入品管圈活动,旨在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增强整体护理水平,现将活动开展前后资料回顾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开展品管圈活动的资料和2014年1月~2014年12月常规护理资料,每组均有80名护理人员接受调查,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42岁,平均(27.9±3.4)岁;所检查的患者数均为500例,其中活动前男282例,女218例,年龄21~74岁,平均(56.4±8.5)岁;活动后男281例,女219例,年龄21~76岁,平均(56.5±8.4)岁。护士和患者均对本次实验知情同意,组间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4年1月~2014年12月应用精神科常规护理方案,包括日常照护,对症支持,健康指导,病情观察,心理干预等。2015年1月~2015年10月,重视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具体步骤如下。
1.2.1 品管圈组织构建 构建品管圈组织,设1名圈长,由护理部主任担任;品管圈成员由各病区护理骨干及护士长组成。探讨课题定为“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每周安排1次活动,时间为1.5~2 h。依据所分析的引发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对应对措施制定。
1.2.2 原因分析 (1)患者因素:个人卫生差、生活慵懒、生活中对家属过度依赖,精神异常;(2)护理人员因素:专业技能差,责任意识差,缺乏主动性,带情绪工作;(3)管理因素:领域重视力度不够,缺乏奖惩制度,新进护理人员未系统培训职业操守和业务技巧;(4)日常安全因素:如高危场所,在人流密集区,患者病情发作出现伤人或自伤事件等;(5)环境因素:病房设施不齐全,清洁不彻底,环境较差。
1.2.3 制定措施并实施 (1)增强患者遵医依从:精神科行为特异,症状复杂,临床护理难度大。故在与患者沟通前,需了解病史,对发病原因、文化层次、爱好生活习惯等掌握,知晓症状及医护要求,使护理更具针对性,以促患者信任感及信心增强,进而提高遵医依从。(2)增强护士综合素质:对护理人员行相关培训,掌握新技术,增强综合素质,从根本上可降低不良事件率。(3)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培养护理人员慎独精神,应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对精神科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严格遵守,特别是核心制度在临床的落实。护理人员不能因从事繁忙的工作而将规章制度忽略。并依据精神病患者实际情况,对管理制度、应急预案、护理流程制定,定期演练,要求人人掌握,科室定期组织考核,并由护理部予以抽查,设合理的奖惩机制,以激发工作热情。(4)预防为主,加强环节管理:注意提升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对关键地点如病房、患者活动集中场所,关键患者如精神症状反复发作、新收患者,关键人物如责任心不强护士、实习生等内容反复强化管理。强调巡视重要性,合理配置护理人员,以将隐患排除。(5)环境干预:设醒目标示,做好障碍物清理,房间不可放锐器等危险物品,同时保证舒适温馨,以增强患者满意度。
1.3 指标观察 发放考核问卷,护患沟通合格率:评分>80分;操作合格率:评分>85分;知晓病情合格率:>85分;知识掌握优秀率:>90%为优秀。同时记录护理不良事件。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均在SPSS 13.0中输入,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活动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活动开展情况相较活动前,活动后护理人员护患沟通、常规操作、知晓病情合格率及知识掌握优秀率均居较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活动前后相关指标比较[n(%)]
2.2 不良事件比较 护理不良事件活动前,500例患者共有护理不良事件25例,占5.0%;管理后500例患者共有护理不良事件3例,占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品管圈活动概念由日本石川馨博士在1962年提出,目前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医疗机构中推广应用,实施效果显著[2-3]。将品管圈活动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可促护理人员凝聚力生成,使潜能得以最大程度释放,增强工作积极性,是一项可对住院患者合理需求满足,促护理水平持续提高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4-5]。
本次研究中,本院精神科在2015年1月引入品管圈活动模式,通过科学分析,将精神科护理工作中风险问题找出,针对性制定解决方案,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回顾护理问题,包括患者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管理因素、日常安全因素、环境因素几个方面,针对患者因素,重视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加大宣教力度,以增强患者遵医依从;针对护理人员,重视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促主观能动性增强;管理方面,设置规章制度并强调严格遵守,以提高综合护理水平;日常安全因素方面,重视关键环节的照护,可规避不良事件;环境方面,依据精神科患者特征进行管理,可增强安全性[6]。
经品管圈活动的实施,促护理质量监督、评价机制及护理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使各级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得以强化,层层把关,层层负责,全方位管理,有效控制了薄弱环节,促护理工作更标准化、有序化,进而保障了整体护理质量[7-8]。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活动前,护患沟通合格率为86.25%,常规操作合格率为85.00%,知晓病情合格率为87.50%,知识掌握优良率为86.25%,活动后分别为98.75%,98.75%,97.50%,97.5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活动前,活动后护理理人员护患沟通、常规操作、知晓患者病情合格率及知识掌握优秀率均居较高水平,不良事件率居较低水平。
综上所述,在精神科护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可增强护理人员风险管理能力,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维护患者权益,增强医院和社会效益意义显著。
[1] 章飞雪,于燕燕,徐技楼,等.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27-130.
[2] Riou F,Piette C,Durand G,et al.Results of a 12-month quality-circle prescribing improvement programme for GPS[J].Br J Gen Pract,2007, 57(540):574-576.
[3] 沈晓琴,丁晓虎.追踪管理法和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14,18(22):216-218.
[4] 张艺,姜秀文,张鸣,等.品质管理圈活动促进护理品质改进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104-105.
[5] 蒋健梅.口管圈活动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环球中医药,2013,6(zl):32-33.
[6] 郭云霞,孙红霞.建立品管圈创新护理质量管理的实践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9):2109-2111.
[7] 牟宝华,祝志梅,葛孟华,等.品管圈活动在我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4):286-288.
[8] 李旺君,王利香.“品管圈”活动在护士长夜查房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7,7(5):55-56.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6.069
江西 341000 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喻露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