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5年的健康蓝图
2016-06-19小康刘源隆于靖园洪治
文|《小康》记者 刘源隆 于靖园 洪治
跨越15年的健康蓝图
文|《小康》记者 刘源隆 于靖园 洪治
作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勾勒出一幅令人期待的“健康图景”,大健康就在眼前,但健康素养水平提高的路却还有很长
到2030年,中国人可以有多“健康”?今年10月份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勾勒出这样一幅令人期待的“健康图景”:“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到2030年,全民医保体系成熟定型”;“到2030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实现全覆盖”……
《纲要》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作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纲要》提出,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去年9月,习总书记参加了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回国以后,他就告诉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健康中国”规划相关的制定者们,要把“健康中国2020”改为“健康中国2030”。这让我们的规划与联合国发展峰会正式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紧密结合,也让我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成为“引领者”。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向记者介绍说,无论对于我国还是对于国际社会,《纲要》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让大健康“看得见”
《纲要》突出了大健康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健康影响因素,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提出了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方面的战略任务。其中的“健康中国建设主要指标”部分显示:“健康水平”领域的“人均预期寿命”指标为,2015年76.34岁,2020年达到77.3岁,2030年提高到79.0岁。“15年时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近3岁,这就是大健康最直接的表现。因为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的背后包括很多很多的内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告诉记者,“往更深层次的方面来说,预期寿命的提升是一个量化指标,但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让人民健康长寿。提升的这三年,应该是健康的三年,而不是带着很多慢性病的三年。”
曾经,我国提升人均预期寿命的主要工作聚焦在减少新生儿死亡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所处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成为了影响中国人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低成年人的死亡率。”
正如《纲要》中提到的另一指标,2030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30%。“如果是靠打针、吃药、做手术,这是实现不了的。”王宇举了一个例子,“我国现在大概有一亿糖尿病患者,最新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21%的人会因此引发肾病,也就是说将会有2000万人得慢性肾炎,甚至出现肾衰竭,这么大的人群是治不过来的,是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因此只有预防,才能控制慢性病人群的增长。“国际卫生组织做过研究,如果通过行为干预、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80%的慢性病是可以避免的。”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教授沈雁英表示,如果能够在现行医疗模式下,发展健全“治未病”这一缺位体系,将心血管、糖尿病、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筛查、超早期诊断和亚健康调理及时推向应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缓解医疗压力、降低社会医疗成本。
在刘远立看来,《纲要》的一大亮点是设置了若干主要量化指标,这些指标使目标任务具体化,工作过程可操作、可衡量、可考核,也使得民众对“大健康”能有直观的了解。
《纲要》将如何影响国人?
“没有健全、公平和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投入和医疗保障制度的作用就难以发挥,人民群众就难以从卫生与健康发展中受益。”《纲要》中13次提到了“医疗卫生服务”,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孟庆跃看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庆跃认为,要系统、整体地推进健康中国进程,关键要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合作和联动,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而这其中,医保则被认为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最有力的撬动点。
目前,我国通过职工医疗保险、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建立了一张覆盖全国96.5%的医疗保障网。在此基础上,还通过大病保险、商业保险、慈善救助等逐步健全了医疗保障体系,改变了过去“小病扛、大病等”的情况。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指出,“尽管医保覆盖率达到95%以上,但我国保障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医保要变成一个节约型的医保。在提高医保保障能力的过程中,要把钱用在刀刃上。过去医保支付方式是以项目为主的支付方式,从本质上讲是鼓励多花钱,多用医疗手段。改成以病种形式或复合型的支付方式,就要调动医院自觉节约的内在动力。”此外,还要完善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实现医保基金可持续平衡,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实现跨省异地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纲要》将如何影响国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表示,《纲要》明确“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共建共享的核心就是要增强人民获得感,全民健康则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
“健康素养水平”还需前进一大步
“健康中国”离不开全民的“共建共享”,而“普及健康生活”,亦是《纲要》中重点提出的战略任务之一。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美国乔治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系副教授方显明对于“普及健康生活”格外关注。“健康是我们一切生活的基础,没有健康,学习、工作等等都无从谈起。”
普及健康生活,必须着眼于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不仅是衡量卫生计生工作和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从2008年起,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健康素养监测,逐步建立起连续、稳定的健康素养监测系统。
“近年来,我国健康促进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08年的6.48%,已提高到2015年的10.25%,但离2030年30%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司长毛群安说。
目前,正在实施的“国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就是普及健康生活的有力抓手。一是预防保健“靶点”前移,把健康教育列入中小学课堂,将健康生活方式纳入学校的素质教育之中,培养健康理念和卫生习惯。二是加强健康宣传,促进国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膳食结构,减少超重肥胖,减少烟草、酒精、毒品等健康危害,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营造健康国民的支持性环境。三是防控危险因素,提高烟草、酒类等产品的税收和价格,取消不利健康产品补贴,减少加工食品含盐量或使用低钠盐等。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培玉特别指出,若想在2030年实现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的目标,在控烟和限酒方面,增加烟酒附加税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健康又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方显明还关注到,《纲要》此次将精神卫生服务建设纳入政府任期责任,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公众心理健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刘远立建议,健康人力资源建设可借鉴一些国外经验,如在医院设置健康咨询中心,通过门诊收费或医保报销的方式,调动医护科普宣传积极性。他还表示,国家要创造促进健康的环境。正如《纲要》中提到的全民健身环境:203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以保证公众获得专业指导,提高锻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向妇女、老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推广适合他们的健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