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咱们的好书记”

2016-06-18谭全秋薛文军

党员生活 2016年6期
关键词:百户襄州书记

谭全秋 薛文军

“换掉‘老脑筋,发展新养殖,必须念好邱书记的真经。”时下,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李百户村支书张付忠谋划起发展来,口若悬河,思路清晰。他口中的“邱书记”指的是襄州区委宣传部驻该村第一书记邱长源。

“好猛的日头还到处跑,快进来坐坐。”“家里刚做了烙饼,你拿几个回去尝尝。”……进村的路上,村民见到邱长源,脸上满是欢喜。村民们不擅言语,但把他当成自家人。

脚下有泥,心中有底。2015年7月,邱长源到村之后,就住了下来,一铺炕、一张桌子、一张椅子成为他的“第二个家”。走访农家小院,与群众拉家常,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村子的发展现状在邱长源脑海中渐渐立体起来——村穷人心散,吃粮眼望天,用钱靠贷款,传统农业产业单一,群众致富无路,是远近有名的“特困村”。

“哪怕一团乱麻,也能找出线头。”邱长源坚信,“丢掉私心,自然得民心。”为了真识贫,他坚持“一个也不能漏,一个也不能多”的原则, “住楼房或在城镇拥有商品房不评” “家庭有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人员不评”……“十不评”明确了门槛;再“一看四评”,看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评生产资料、评劳动能力、评教育程度、评健康状况,按指标量化打分,排出了先后。

工作队一家说了还不算。户申请、组提名、村评议……一个环节不能少。“公开透明让大家服气,真正做到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村民李志华说。

邱长源从群众的迫切希望入手,2015年四处“化缘”近千万元,打通3条通组路,建滚水坝1座,修新渠1条……首战就实现了“一无四有四通”的目标。

为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邱长源在拉长补齐民生保障的短板上下功夫。当4000多亩田地遭“卡脖旱”时,他跑前忙后摘掉缺水村的“帽子”,使村民增产粮食400多万斤,户平增产12500斤;全村增收320多万元,人均增收2400元。

邱长源“奔跑”的姿态赢得了民心。他到任后,开展4次“一对一”帮扶活动,赠送粮油1500多斤,走访慰问200多人次,送去慰问金1万多元,举办种养技术培训班3期,投入200万元扶持3家养殖大户,带动村民养殖牛羊800多头,村民增收的路也打通了。

“真是连做梦都没想到,几十年的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这多亏了邱书记啊!”站在入住不久的新居前,72岁的五保老人李光新忍不住泪流满面,“他还为我免费安装电路,送来小家电。”

“干部多付出,百姓就有盼头。”邱长源围绕扶贫主导产业积极谋划中长期产业项目。“短平快”产业以粮食、蔬菜、泥鳅黄鳝等特色种养业为主;中期重点发展黄金梨、五月桃特色水果种植,今年新增水果面积近千亩;长期重点发展畜禽养殖,努力使全村出栏牛羊2万头。

如今,李百户村今非昔比。投入200多万元的光纤进村入户,一个集养殖和农业观光为一体的20亩示范园初具规模,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远教投影机……让乡村有了“城市范儿”。茶余饭后,群众像过年一样,扶老携幼争相涌入群众文化广场,跳舞、唱歌、打篮球,村民张焕琴感激地说:“这多亏了咱自家的好书记!”

猜你喜欢

百户襄州书记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格兰的郡区制与早期地方治理
国家统计局:十年间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家电拥有量较快增加
襄州,来了你就不想走
襄州为老干部开辟抗疫空中课堂
读书记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桑榆浩然空中讲堂》正式开播
集书记
大书记讲给小书记的为政之道
保持竞进姿态 奋力争先进位——襄阳市襄州区坚定不移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