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企业如何打破国外垄断?以不变的“创新”应万变
2016-06-18李伟
文 李伟
这家企业如何打破国外垄断?以不变的“创新”应万变
文李伟
若要使企业在未来取得长足的发展与充沛的活力,必须解决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微创熔多种“元素”于一炉的大胆尝试,正是其拥抱创新的关键所在。
18年的时间里,前后两度迈进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荣誉大殿并占据榜眼位置。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是对其身处这个变幻莫测的市场化浪潮中所取得成绩的最大肯定与褒奖。这家成长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专注于医疗器械领域的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究竟是如何在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引而出,完成了自我的革新与成长?答案很明显—创新。
18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摸索与总结出来的一整套企业运营模式和创新体系,最终以“创新反应炉”的形式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一座神奇的“炉子”——创新反应炉
自2008年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中特别增设了“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别”,这一类别也成为了鉴别具有创新潜力企业的“风向标”。因此,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在禁得住市场考验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青睐,这无疑是企业自身发展所给与最大的褒奖与认可。2015年度的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早已顺利落幕,作为第二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微创”而言,其应该算是民营领域内经营着高精尖行业的翘楚之一了。
上海市奖励办主任刘海峰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微创集团能够再次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源于其“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械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平台”的项目之新颖与独特,它并非是传统意义上某种技术取得了突破或研发出某样产品,而是凭借企业整体的创新模式获奖。那么应该怎样理解“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械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平台”这一项目?简而言之,该项目是其在18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摸索与总结出来的一整套企业运营模式和创新体系,最终以“创新反应炉”的形式呈现在了世人面前。正是因为这样一座集“材料(各类前沿技术)”“配方与工艺(专利及诀窍)”“助燃剂(1+12+1平台)”“氧气(企业文化及合纵连横)”“炉匠(人才战略)”和“燃料(资金与资本)”为一体的炉子使得微创在研发自身技术的同时确保了内部各单位及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与高效运转,使得更多借助于技术创新后的医疗器械产品能与患者及医者“见面”。
如同著名管理学者伊查克·艾迪思在其《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中所阐述的那样,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导致自身运营与发展变得愈发官僚与迟钝,从而导致产品创新跟不上市场的需求,这是所有企业的发展之痛,即大企业病。若要使企业在未来取得长足的发展与充沛的活力,必须解决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微创以此为鉴,因此反应炉内的各种“元素”在炉体内相互作用,不断发生化学反应,从源头上保证了科技创新的动力与活力。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在解决了现代企业普通存在着的“部门墙”等问题后,微创集团创造性地提出了“10+5”联合舰队企业运营模式,“14+2”产品创新支撑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等来有效推动企业在未来产品多元化发展路线上的布局与规划。创新需要的是勇气与魄力,这种勇于熔多种“元素”于一炉的大胆尝试,是其拥抱创新的关键所在,它所产生的化学反应为其在科研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做了铺垫。
创新:以不变应万变
累计申请专利高达1782项,拥有两项“中国驰名商标”,平均每2名员工就有1项专利;累计165个产品投入到全球5000家医院,平均每18秒左右就有一个微创产品得到使用;数年的临床研究成果被国内外期刊大量发表与广泛传播,甚至收到了来自哈佛大学要求其撰写企业成长分析的邀请。微创的光环太多,不胜枚举。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些成绩的获得都离不开其创新的基因。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怎样从最大程度上发挥人才的价值是每个企业都需面对的问题。“对于人才的建设,我们始终坚持‘引进+培养’这一组合模式。以引进的国外领军人才配以国内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一支研究型的人才梯队,其由博士、硕士和本科等人才组成。大家在团队合作中教学相长,各自积累经验。经过三至五年的磨合与历练,完全具备成为一支专攻于医疗器械某一领域的王者之师的资质。”微创集团首席技术官罗七一博士如是说。截至目前,微创共引进了10来位医疗器械领域相关的领军人才,他们协同集团内部的400位技术研发人员在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后,其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经由创新炉的锤炼继而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同时,罗七一还指出,想要在市场的竞争中不被浪潮给淹没,要学会像中医那样“望、闻、问、切”,时刻把脉市场,保持住企业创新的活力。可以说,创新助其以不变应万变。也因此,我们看到了微创在国内与国际上一直捷报频传。如,由其自主研发的“Castor™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tm”在2014年11月被列入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其标志着国人自主研发、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腔内移植物已走向成熟;由其研发的“La Fenice®垂体激素输液泵”,通过计量和时间的管理来控制那些患有卡尔曼综合征的男孩女孩体内性激素的生长进而改善其脑垂体的发育不完全症状,使其重获新生,拥有了繁衍后代的能力,该技术成功孕育出了几十位“微创宝宝”。再如,其历经8年时间自主研发的火鹰药物支架产品是目前国际上载药量最低的药物支架,该产品的制作工艺是在相当于头发丝粗细的网架上,凭借着航天级目标智能捕捉与定位技术和全自动超微3D打印凹槽填充等多项尖端技术方才实现。
解决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是其拥抱创新的关键所在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妨看作是微创在医疗器械领域时刻把脉着市场空白,见微知著的结果。在研发自身技术的同时又兼顾了市场所需,以高科技的手段为患者带去福音,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齐增长。微创虽在过去的18年里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其与国际同行相比还有着提升与进步的空间。假以时日,在其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后或会研发出更多惠及患者的医疗器械产品,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的青睐,收获更多的拥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