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2016-06-18王忠
王忠
5月13日,十堰市直82名驻村第一书记参加了市委组织部组织举办的专题培训班,这是今年以来该市对市直单位派驻村第一书记进行的第3次专题培训。
近年来,该市瞄准建强村支部班子这个“主攻方向”,累计精准选派1500多名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有效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晋位升级。
选派对接“全覆盖”
在竹溪县大坪村,发展养殖业优势明显,但多年来村民缺技术、无扶持,养殖规模无法扩大。
这一局面从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梅诗民被选派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后,有了巨大改变。他带领村民率先建立起了生态有机黑毛猪养殖基地,带动125户从事生猪养殖、土鸡养殖和牛羊养殖。大坪村的嬗变,是该市因村选派、按需选派村第一书记的缩影。
十堰市有村级党组织1750个,其中后进基层党组织201个、重点贫困村456个。该市每年初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对倒排出的软弱涣散村进行分析研判,充分发挥机关部门职能和机关干部特长,精准选派村第一书记,实现了后进村和贫困村选派全覆盖。
科学管理新途径
村第一书记在村任职期间,如何做到有效管理?十堰市委组织部在选派工作中,坚持目标导向,实行有效管理,做到宽严相济,确保人到责任到。
“原以为按部就班把政策落实好就行了。现在看来,只有用心去做,才能保证完成脱贫任务。”十堰市科技局驻村第一书记杨勤表示。今年4月,该市33名市直单位驻村第一书记因不能全脱产驻村或工作不力被调整,在驻村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
十堰市委要求,第一书记要与驻村的乡镇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帮建工作责任。今年还出台了考核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8种问责或召回情形。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该市注重完善激励机制。在生活上、工作上、政治上给予关怀,并定期表彰成绩突出的第一书记,让他们真正“沉得下心”、发挥得了实效。
“晋位升级”常态化
笼统地给予软弱涣散村、贫困村党组织钱、财、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变“输血”为“造血”,因此,选派第一书记到软弱涣散村就是从解决根本性问题出发,实现普遍晋位升级的常态化。
十堰市立足强基固本,在村班子队伍建设“传帮带”上下实功。2014年11月,该市通路实业公司董事长王涛被选派到张湾区花果园村任第一书记后,培养发展4名党员,2名“80后”网格员在上届村“两委”换届中当选村班子委员,原村主任赵米茂当选村支部书记,实现“一肩挑”。
第一书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争取帮扶资金,引进致富项目。2012年8月,竹溪县民营办主任张猛担任龙坝镇红庙村第一书记后,协调在该村成立了神隆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红庙村种植中药材450亩,极大地增加了当地老百姓的收入。
通过前期一系列“输血”,第一书记推动了帮建村班子自我“造血”,逐步把帮建村引向了科学发展、良性循环的路子,最重要的是帮扶打造了一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为村里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