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为什么带不来“幸福”?
2016-06-18袁跃兴
袁跃兴
社交媒体使我们感到存在的焦虑,实际是表现为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价值的一种否定。
我们是不是总羡慕“别人的生活”?我们是不是总沉迷于虚拟的社交生活,做事难以集中注意力?……所有这些问题可能源自社交网站。丹麦一项研究显示,一个星期不使用社交网站,感觉会比继续用的人更幸福。
这项研究是这样测试的,“幸福研究所”把1000多名丹麦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的人继续使用最广泛的社交网站“脸书”,实验组则停用。一周过后,实验组的人表示对生活更满意,其中88%说自己“幸福”,对照组中这一比例为81%;停用“脸书”者84%说欣赏自己的生活,比继续使用“脸书”者高9个百分点;实验组中只有12%的人对生活不满意,而对照组这一比例为20%。
这个实验结束后,暂停使用“脸书”的人表示个人社交生活变得更丰富,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而对照组的人没有感受到这种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暂停使用社交媒体和继续使用的测试者,为什么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自我的态度,会有如此不同?报告作者这样做出结论: “不幸的是,我们倾向于关注别人有什么,而不是自己实际需要什么。”
如今,QQ、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工具,已经广泛而细微地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为我们传播信息、沟通情感、建立联系、维系人际关系、表达态度,提供了便捷和发挥了作用,但是,这些社交媒体也让使用者产生了更多的负面情绪,比如因想要参与每一件事并分享而害怕“他们在嗨不带上我”产生的“失落感”;因沉迷于手机不跟身边的人交流而产生的“孤独感”;因要关注别人在做什么而不自觉地与别人比较产生的“不安感”;因长期让手机处于对外连接状态呈现出的“抑郁症”;因过度使用科技产品触发了人们大脑里的成瘾区域而“成瘾”;因为害怕自己不如社交网络上表现出来的那么“成功”和优秀而产生的“焦虑感”……这些负面影响使人们的生活并不完满,常常容易陷于生命的困惑、情感的迷惘之中。
这家研究机构做的实验发现,人们仅离开社交网站一周便已经有了不少积极影响,包括对自己的生活更加满意,对待生活的态度更积极,现实的社交生活也增多了,迫使自己思考更多的问题。这种生活态度和追求的变化,在于离开社交网站的人们开始“欣赏自己的生活”,发现自我的实现和价值,由“倾向于关注别人有什么”到开始关注“自己实际需要什么”,重新构建人和社会的关系,体味和感悟“幸福”的内涵。
由这个测试调查实验,不禁使我们产生这些思考:社交媒体是给我们带来了幸福,还是失去了幸福?在社交网络媒体时代,我们的生存状态、情感状态是怎样的?我们需要怎样获得生活的意义,该怎样体味、感悟和追求幸福?这或许更是一个需要通过理性质疑明了的精神问题。上面这个实验告诉人们,我们的生活要完满,获得幸福,就要发现自我的价值,存在的意义。
社交媒体使我们感到存在的焦虑,实际是表现为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价值的一种否定。平复这种焦虑,就是对这种处境说“不”。这个实验中,那些测试者不再沉迷于社交网络,拒绝这些社交媒体对自己的情感、时间和生活的完全占领,表达的就是说“不”,而且由此获得了完满和幸福,这也就是对他们重新创造生活的一种肯定,是对价值的一种肯定。当一个人为追求生活的价值而不断进步时,他的生活也就具有了意义。
那么,哪些是我们的人生需要不断追求的价值?我们如果把日常的生活当成表达创造性价值的媒介,就会发现生活中充实而又激奋的一面。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就会使我们去追求情感体验、精神的价值,对爱情、愉悦、好奇、知识、大自然、艺术以及对历史的体验和欣赏,观察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便都会成为我们脱离开社交网络之后生活的丰富内容,使我们感悟到生活的深蕴和意义。
社交媒体使我们产生的比如忧伤、愤怒、担忧、孤独和焦虑,似乎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普遍流行的情感的精神的病症。消除这些因社交网络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关系到我们的精神健康、生活意义,更关系到文明的进步。从这一点上来说,丹麦这个测试调查,很有意义。 (摘自《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