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团合作提高人才供求匹配度

2016-06-18袁晓健

剧影月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院团剧目戏曲

■袁晓健



校团合作提高人才供求匹配度

■袁晓健

摘要:当西方教育体制进入中国之后,戏曲表演人才的科班教育逐渐淡出演员培养的主渠道,被以班级授课为特征的学校教育所替代,学校成为人才的主要来源。然而,学校教育在提供规范性的同时,却因为产业发展现状,受经费与政策的局限,始终无法与院团需求完全匹配。本文通过对院团人才需求及学校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三点解决方案。

关键词:提高人才培养匹配度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院团的戏曲演员基本都来自专业训练机构,或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普通学校教育,或是以表演团体为主体开展的科班教育,西方教育体制进入中国之后,科班教育逐渐淡出演员培养的主渠道,被以班级授课为特征的学校教育所替代,学校成为戏曲表演人才的主要来源,也成为演员专业技能、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等发展能力的主要构建基地。

值得肯定的是,戏曲表演专业有着其它大多数职业教育不能企及的一个优势,那就是戏曲表演专业有着紧密的校团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院团与学校在师资配备、课堂教学、实训就业等环节携手投入,但尽管如此,我们仍发现学校教育与院团人才使用的匹配度不够高,院团仍然不断疾呼各种人才的到来,学校仍然觉得戏曲教育事业的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不甚良好,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戏曲教育自身的问题,从戏曲演员岗位职业能力的角度,解决人才培养与使用不匹配的问题。

一、戏曲院团岗位能力需求现状

(一)戏曲院团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我们对省内9所戏曲院团进行了人才需求调研,根据调研,戏曲专业院团亟需的人才主要有:

1.专业知识和技能:

(1)塑造角色、表演剧目的舞台表现能力。

(2)扎实的戏曲表演专业基本功。

(3)后台服、化、道、盔常用技巧。

(4)剧本编创能力。

亟需的人才饼状图

2.个人素养: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良好的沟通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

个人素养饼状图

(二)戏曲院团实际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文化艺术事业逐渐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格局,传统艺术受到了严重的挤压,戏曲演出市场逐渐滑坡,戏曲表演团体逐渐萎缩,传统文化艺术面临严重的挑战。国家及省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扶持基层演艺业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演艺行业和戏曲文艺团体,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显著特点是国有表演团体数量逐步减少,而民间职业剧团却如雨后春笋,迅速茁壮成长。

但从江苏整体上看来,剧团特别是地方性剧团或因经费紧张,养不起更多的舞台辅助人员,演员往往需要身兼数职,化妆、盔箱、服装、道具等等技能均需具备,有的甚至是演员转行做专职舞美人员;或因没有优秀的剧本,要想在众多剧团中脱颖而出,大量资金投放在剧本外购上;此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老问题,就是经过多年校团合作培养,各个院团多多少少都有几个可以拿得出手的“台柱子”,“四梁”略有,“八柱”奇缺,缺的不是“二路”演员,而是演员的“二路”专业表演能力,比如:“二路老生”、“武二花”等。

二、学校“供”与院团“求”匹配错位的原因

1.中职戏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由于学校办学的目标定位依旧是培养一线演员,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也仍然是以演员岗位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为主。由于戏曲培养的特殊性,耗时耗功,学生学习专业都来不及,不可能有时间去学习其它如服化道、剧本编创等技术技能。

近几年,应学生和家长的强烈要求,一些学校开始把升学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学生在学好戏曲专业的同时,努力学习文化,以进入高校进一步深造为目的。但这一变化带来的课程变化,主要突出地表现在文化课程的安排上,与演员岗位之外的专业技能无关。尽管有些学校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或是在剧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分出部分学生重点学习“二路”剧目,但教学实效与专业要求标准相比,相差甚远。

2.观念问题

尽管戏曲学校人才培养传统就是校团合作的模式,但由于行当结构自身也不合理,院团很少愿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学校共同培养演员以外的岗位人员,因为有些人认为戏曲舞台化妆、服装、盔箱、道具等技术人才,可以由部分不适合继续在舞台上演出,或者担任主要角色的人员转行担任。而当这些舞美、编剧,甚至是“二路”演员严重缺失时,剧团才有发现无人可寻。江苏作为戏曲大省,地方戏种众多,戏曲学校不少,却也难找几个合适的此类专业技术人员,许多大团,一有演出便疯抢一人,比如戏曲化妆、盔箱、翻跟斗演员等。

3.专业课教材问题

建国几十年来,全国中职戏曲学校没有统一的戏曲教材。我省戏曲学校大多有自编的剧目教材。但教材内容也仅限于曲谱唱腔,剧目分析、人物分析的教学内容完全由剧目课教师承担,教学效果如何无法衡量。同时,更缺乏毯子功、戏曲衣箱、京剧脸谱、戏曲服装、化妆等专业教材,略有涉及的课程,教学内容均在教师的“肚子里”,教学基本停留在“口传心授”阶段,靠老艺人现场操作或学生在演出的预备过程中自己积累经验。

4、专业师资队伍情况及存在问题

据调查,全省所有的学校,戏曲专业师资都比较紧缺。大多数学校,基本功教师尚能由本校在职教师担任,但剧目教学就要从戏曲院团聘请。剧目教师尚且如此,更毋须论及创编、服化道等专业师资了。

三、提高校团合作人才培养匹配度的方法

1.让院团发挥合作作用

院团是学校产品的使用者、检验者,同时更是许多戏校的合作者。学校要培养什么职业能力的人才,院团最知道。因此校团合作,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方在合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往的院团合作,剧团的参与度与融入度较低,多是投入课程教学,我们的改革即从建立以联席制度为基础的双元主体合作教育机制入手,深化现代学徒制改革,在培育流程上全面并轨。

院团应深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根据文化产业、戏曲演艺市场的发展,及时提供人才需求的行当、能力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一线师资,吸纳学生入团实践演出,反馈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劣缺失。学校教育的招生、教学、就业与科班教育的收徒、学艺、出师全面并轨,高度融合。招生与收徒对应,共同选人;教学与习艺对应,合作共育;出师与就业对应,三方评价。

2.让学校发挥主导作用

学校是学生在学习阶段赖以生存的“娘家”,决定着学生将来投入谁家之门,以及是否能凭借一己之才生活的更好。因此,学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做好专业规划,在市内、省内谋划好各个剧种演员、舞美各方向、剧本创编的发展战略,选择好合作院团,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开设好方向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发挥综合艺术院校的优势资源,以剧目为载体提升人文素养,将校园文化与剧团精神相融合,将戏曲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功能与新一代演员培养的教学功能有机结合。

传承与创新比肩。通过师承完成了原汁原味的剧种传承功能,通过剧目创作,丰富了传统剧种的时代特质,强化了传统戏曲的现代化变革。通过主教老师的口传心授、教学团队的整体作用和相关课程,让学生在掌握传统戏曲基本技能的同时,涉猎流派以外的戏曲特征,强化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3.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戏曲行业向来有一句老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当前戏曲专业的在校学生。当校团与个人双向选择进入学校以后,学生的个人投入就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结果。这种投入,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精力之外,更有个人兴趣发展、就业能力等人生规划。要在学校的帮助下,学会分析自身能力的优劣势,建立具有个性特征的发展规划,摈弃低俗观念,不是学了“戏曲表演”就一定要当台柱子,不是当了“台柱子”其它的能力就不需要学习了,要选择市场极度匮乏的人才培养方向,打造自己的人生事业。

戏曲表演是一个传统而又现代的专业,戏曲表演人才培养是既成程式又面临新兴变化的教育种类,当供与求发生错位时,我们要在坚守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与院团合作调整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校团人才需求匹配度。

(该论文为江苏省文化厅科研课题——《江苏“非遗”之戏曲、曲艺传承的学校模式研究》一般课题12YB0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于潇.《传统戏曲人才培养研究》山东艺术学院出版社.

2.宋凤丽《新时期戏曲表演人才培养之我见》《人间》2015年9月.

猜你喜欢

院团剧目戏曲
河北省艺术类高校与文艺院团合作机制研究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优秀剧目进校园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