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是宝,和女儿交朋友是最好的激励
2016-06-17杨朝青
杨朝青
我是一名小学校长,妻子是一家幼儿园园长。女儿快18岁了,是大学一年级学生。一谈到女儿,我总有说不完的话题,父女间也有很多共同的语言。今年4月的一天,女儿的大学同学见她拿着手机有说有笑的,就问:“你和哪位同学聊这么长时间呀?”女儿笑嘻嘻地说:“我和老爸聊天呀!”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女儿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并觉得父亲的作用十分重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常常以“严父”的形象出现,但又和女儿交朋友。我经常与女儿沟通,了解她的思想动态,使女儿愿意向我倾诉苦恼,与我分享快乐。
“我先是你的老师,然后是爸爸,你不能特殊化。”
有句话说“父母恩爱是最好的家教”,这不无道理。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足够的互相关爱,因为孩子随时都在观察、感受爸爸对待妈妈的方式,这会影响孩子日后和他人的相处。我和妻子结婚近20年了,很少闹别扭。在我工作忙碌或遇到困难时,妻子总会给我帮助、安慰、鼓励;我自然也会全力以赴支持她的工作,腾出时间帮助她排除困难。
我和妻子早已达成了默契,我心情不好时,她会退一步,找一些快乐的事情消除我的烦恼;她情绪不佳时,我会自觉承担家务,给她更多的休息时间,还来点幽默,烦恼自然烟消云散。我们的默契让女儿感觉家里的氛围是轻松的、愉快的、和谐的。她用不着看我们的脸色生活,更不用揣摩我们的心思,这有助于女儿友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女儿读小学四年级时,我正好任她就读小学的校长。女儿似乎有优越感,幻想着有“特殊待遇”。我适时矫正女儿的想法,告诉她:“爸爸是全校学生的校长,也是他们的老师。在学校,我先是你的老师,然后是爸爸。你没有任何特殊待遇可言。”我还教育她,同学间有矛盾,应该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像爸爸妈妈之间那样相互理解,那么与同学间的矛盾就能轻易化解。”
女儿读四年级期间,我是她的语文教师。女儿响应我的号召,把买的课外书都搬到教室,图书角因此更加丰富多彩。一次,一名同学把女儿的书丢掉了,其他学生提议让他照价赔偿。那名同学家里比较困难,女儿找到我说:“爸爸,我建议不要他赔偿。您再给大家补上这本书,好吗?”“听女儿的!”我为她能体谅他人的难处而高兴。
读小学期间,女儿的阅读量很大,晚上一回到家就读书,如曹文轩、张天翼、杨红樱、安徒生等中外作家的儿童文学。一天晚上,我和女儿坐在台灯下静静地读书。她津津有味地阅读《普希金童话》,我仔细地阅读《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周围静悄悄的,只听到我们翻书的声音。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女儿完成了当天的阅读任务,该合上书休息了。她恋恋不舍地说:“一天又过去了!”
我和妻子带女儿到亲友家做客,女儿总会带上一本书,她说:“那种场面,我没有什么事干,你们喝酒我就读书。”如果没有带书,她就会就地取材,只要看见有文字的东西,就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每到一处旅游,我都会带女儿逛书店。2008年暑假,我们去杭州旅游期间,我带女儿逛书店。那家书店有茶座,女儿一边享受奶茶,一边阅读,非常惬意!女儿说,她至今还惦记那种读书的氛围。我的爱好或多或少使女儿受到了感染。现在,读大学的女儿经常上网淘书,每到假期,她总会搬一堆书回来。
“忍住疼痛,就像爸爸站在旁边一样。”
女儿小时候走路比较晚,一周岁之后还是扶着东西走路。这有两个原因,她胆子小,还有点缺钙。缺钙的话,我们可以给她补营养,胆子小则需要锻炼。周末,我带着女儿在水泥地上练习走路,我让她一边喊着“卖报喽卖报喽”,一边练习走路。女儿走路不稳,一不小心就会摔跤,头上碰出一个疙瘩。我狠了狠心,对她说:“爸爸揉揉就好,我们继续练。”就这样,女儿很快学会了稳步走路。
女儿上小学前,我常给她读故事,她很喜欢听。我常常反复读一篇文章,然后让女儿简单复述。女儿记忆力特别强,听了四五遍后,她就能复述一些感兴趣的故事。有时,我就用这个优点激励她树立学习的自信。
女儿读小学期间,有英语课程,可乡村小学缺乏师资,英语课有名无实。进入七年级,一大片一大片的单词,对于英语基础是零点的女儿来说,的确很难。我鼓励女儿:“学习英语,大家都是同一个起点。主要看谁的功夫花得多,更何况你有记忆力强的优势。小时候,你听几遍一千多字的故事,就能背下来。你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这个困难。”之后,女儿背诵单词是班上同学最快的,英语成绩逐渐提高了。
读高二第一学期,女儿为了拉住同学不摔跤,自己狠狠摔了一跤。她的膝盖严重淤血,必须立即住院治疗。我和妻子委托在县城的亲戚送她住院,之后亲戚回去处理家务,她一人待在医院。医生说需要抽掉淤血,我无法立即赶到医院。长长的针管刺入她的肌肤抽取淤血,疼痛自不必说了。
我在电话里鼓励女儿忍住疼痛,就好像爸爸站在旁边一样。女儿紧紧地抓住床单,咬紧牙关,独自挺过了无比难忍的疼痛。第三天,我去医院看她。医生再次给她抽血,我咬牙看着医生操作,女儿却没有一点恐惧。因为住院,女儿耽搁了两个星期的课程。出院后,她一边自学被耽搁的课程,一边学习新课程,靠着晚上十一点以后的时间,两周内补上了落下的课程。
“和大学同学产生了隔膜,你逃避是不行的。”
有效的沟通可以及时化解孩子心中的疙瘩,解除思想的困惑,让孩子坦然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女儿上高中时,希望妈妈去城里陪读。妻子因管理幼儿园而走不开,女儿有些闹情绪。我耐心地开导她:“你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重,考试压力大,需要家长陪护照顾。可妈妈有她的事业,办幼儿园是妈妈的心血,是她重要的人生目标。”
我们和女儿商量,让她跟着姨妈生活,答应两周去看望她一次。渐渐地,女儿接受了这个条件,也再一次锻炼了她的独立能力。女儿的每一次思想困惑,都需要父母及时地开导、启迪,以便使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朦胧思想得以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学第一学期,女儿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状况。我们及时疏通女儿的思想,教给解决问题方法,困难便迎刃而解。女儿学习上没有多大问题,问题出在如何交友方面。前半学期,学生自主选择寝室,女儿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住在一个寝室。半学期之后,学校按班级分寝室,女儿不得不割舍原来的室友。新室友的随便和女儿的敏感,使她情感上出现了不适。2015年11月的一天早上,女儿突然来电话,说:“这周末我要回家,因为不想参加社团活动。”我感觉情况不对,总觉得女儿有什么事情瞒着我们。
我对女儿说:“爸爸知道你又和同学出现了友情裂痕,可你用逃避的方法解决,肯定是不行的。你到大学不仅要学专业,还要学会与同学相处,学习交往。逃避不是办法,要找到原因,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我让女儿说出真正的原因。女儿说着说着就哭了,感觉自己受了委屈似的。
我经过了解,果然是同学间处事方法的不同,导致了女儿与两名同学有了隔阂。我细心地给女儿分析:“如果是你的过错,你需要私下与同学解释;假若自己没错,只是你们的处事方法和生活方式不同,她们会理解的;再或许是你自己敏感了。总之,错的要改正,对的要坚持。”女儿明白了这些道理后,学会了和同学正确的相处,关系更为密切。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亲觉得孩子比工作更重要,他们会抽出时间陪小孩,也希望能多多地“赖在孩子身边”。身处这样的父爱中,孩子才会终身受益。
编辑/木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