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年回不回家

2016-06-17陈萌

北京纪事 2016年2期
关键词:回老家回家北京

陈萌

春节,怎么过?

2015年11月26日,中国铁路官网12306吹响了对2016年春运火车票预售的号角,一时间这个消息刷屏了微博、微信朋友圈,各种抢票技巧、抢票日历占据了众多人的视觉及听觉,由此可见,春运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张张火车票背后,承载的是春运,是人们“回家才算过年,过年必定回家”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民族传统和家国情怀的国度,尤其是春节,对于国人来讲,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团圆、团聚、回家等字眼,每年都会随着冬天的低温如影随形地到来。

随着国际化、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近些年来,用外出旅游、休闲度假的方式来度过春节假期的人越来越多。相比于需要应付各种聚会、各种你来我往、各种抢票挤人海的劳累,摆脱开春节时分天气的寒冷,取而代之的是热带的阳光、沙滩、海浪、椰子树的选择,开始慢慢深入人心。

这样的时尚过春节的方式一直是大城市的本地人所推崇的。然而,对于常年在外打工、远离家乡的外地人来说,不回家过年真的能行吗?

回与不回的较量

对于北京当地人来说,大部分人并不太热衷于春节时分离开北京城,那是他们可以特别“享受”的“空城时间”,大街小巷车少人少,一路畅通无阻。加之在北京,有着很多春节期间的风俗,各种相关的文化活动热闹非凡,所以北京人在北京过春节,这是绝对的首选。

那么外地打工者呢?

笔者特意到望京SOHO及CBD附近地铁口做了街头采访,通过对一些都市上班族的简单询问,了解到一些相关状况如下:

作为外地来京的人群,在笔者所询问到的这些人里面,95%以上的都要离开北京过春节,无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有极少数的人之所以选择留在北京过年,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工作原因回不了家;另一方面是由于南方人没有体验过北方的冬天,也没有感受过北方春节的风俗文化活动等,想在北方体验一把。除此之外,就是“各回各家”了。

对于大多数80后的外地打工者来说,有半数以上已经结婚生子,可谓上有老下有小,春节对于他们意味着必须回家,而且必须得带着孩子回家,这是很多80后父母对80后的一项硬性规定。而那些还没有结婚的80后,他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逃避春节回家,很大程度上他们是为了躲避家族亲朋好友的“催婚”,在加班并不盛行的春节时分,外出旅游便成为一个最好、最合适的不回家理由。

大部分的90后进入职场没有几年,很多方面还像个孩子,他们基本上没有在外面过春节的经历。在他们的认知里,春节就是一定要跟爸爸妈妈在一起,至于是不是回老家并不是最重要的,他们要的其实就是一种可以尽情享受的“家庭舒服感”。

无论是年龄也好,还是地域也好,这些都带有一目了然的客观因素,影响到春节过法的其实还有一些不太明显的隐性因素,比如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个人成长、阅历等等。一般情况下,相对比较偏远落后地方走出来的人,受风俗习惯影响比较大,往往选择最中规中矩的过年方式。而一些二线城市,甚至一部分三线城市里的人们,即便选择了回老家过春节,也不一定就会完全遵循所谓的当地风俗习惯,而是用自己的眼界和认知,来改变影响着过年的方式方法。

总体来讲,回老家过春节的人居多,无论火车票、飞机票有多难抢,这些人依然义无反顾、不假思索地准备回家。尽管新闻报道说“逆程票”很好买,甚至“逆程”飞机票价格很低很低,完全可以考虑把父母接到北京来过年,但是事实上,好像这种方式并不太受欢迎,可能家的感觉和那座城市有关,和那间房子有关,和那里的味道有关,而不仅仅只是和团聚有关吧。

回吧,回吧,回家才是年

吕艳女士是笔者在望京SOHO见到的一位普通上班族,行色匆匆的她并不太愿意被笔者耽误几分钟来做这个询问,笔者跟随她边走边聊才得知,她之所以不想探讨这个话题,是因为这是她的一个棘手难题。

吕女士来北京已经有将近十年的时间了。刚开始的那几年,由于“混”得不是太好,每年春节时分,她都不想回老家去面对家里的那些亲朋好友,直到父母强烈要求,她才硬着头皮回去过个大年三十和初一,随后就赶紧回归北京的生活状态,这种心态一直持续到去年结婚生子。

据她介绍,结婚生子对一个人的意义很大,有了自己的小家之后,才更加明白家的意义是什么,也才更加懂得孩子之于父母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我每天白天在单位上班,一天不见,很想孩子,更无法想象我的父母常年不见我会怎样的思念,只不过他们很少说出来而已。我们这样长年累月离家在外的,辛苦的不是我们,而是我们的父母,他们是真的心苦——心里面的苦。”

也正是由于自己亲身体验了父母想念孩子的苦,所以吕女士和老公决定今后每年春节都保证要回老家。在男方老家住上几天,再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大年初二带着老公孩子一起回娘家。用吕女士的话来说,这样的感觉才是过年的感觉,这种回家的感受,是平时回家所感受不到的,所以,一定要这样过年才行。

春节前机场等飞机的人

跟吕女士情况不同,但一样坚定要回家过年的还有一位让笔者印象深刻。张其是80后的尾巴90后的头,在他身上既有前者的成熟,又有后者的孩子气。他来自比较偏远的西南山区,他说他从初中开始,就走出了那座大山,去到县城读书。那时候一年之中就是寒暑假可以回家,而他往往为了追赶功课或者是助学打工选择不回家。家对于他而言,回去得太少太少了。现在的他已经工作了,没有太多的压力,春节肯定是要回去过的。一来可以弥补之前那些年很少回家的遗憾,二来家里的亲戚们一年到头就盼着这一次见面呢。年复一年,老家的亲人们都老了,再不回去可能就没有太多机会团聚一堂了,为了自己在北方的暖气房间里过舒服的冬天,而忽略了家庭团聚,他觉得说不过去。他认为过年就是要图个热闹,就是要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在一起,这才有年味;否则,就是一个节日而已,称不上是年。

不回也罢,心在哪儿,哪儿就是年

笔者跟小K打招呼的时候,她是没听到的。当她摘下耳机的时候,隐隐约约仿佛还能听到耳机里传出的音乐声,当她听到春节是否要回老家过的这个问题的一瞬间,她的表情透露出一种拒绝和不屑。当笔者告知她并不是向她宣扬“亲情最重要,回家过年最正确”的时候,她才慢慢地放下那种不以为然,开始和笔者交谈起来。

30岁的小K一个人在北京过着自由自在“逍遥”的日子,工作不错,薪水不错,除了没有房子,其余的一切都可以随心所欲。她很喜欢这种生活状态,尽管有些时候被人称为所谓的“剩女”,但“那又怎样,我过我的,不管外界怎么看。”说这话的时候,小K是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态。

紧接着话锋一转,“不过,如果过年的时候回家就不一样了。”小K告诉笔者,她老家的亲戚朋友很多,每年过年的时候都必须要参加大大小小的各种聚会,在聚会上一旦看到她的身影,总会牵扯出各种相关话题,而这些话题往往又都是属于个人隐私范畴,这种大庭广众之下进行赤裸裸的诸如“催婚”等语言“攻击”的行为,让其非常反感,哪怕仅仅只是父母在自己家里关起门来进行“教育”,小K都接受不了。

再有,老家的同龄人大多已经结婚生子了,平时回去还好说。过年的时候,已经荣升为长辈的小K,对那些小娃娃们则必须支付“压岁钱”,这是小K不愿意回家面对的另外一点。“现在的压岁钱,一个孩子一两百元根本就拿不出手,动辄就八百一千元的给,有上几个孩子,就不得了了。我自己辛苦挣的钱,凭什么要花在这些无谓的事情上啊,我觉得不值得。”小K的话虽然听上去有些冷漠无情,但谁也无法否认这的的确确是一种事实。

如此说来,不回家倒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或者就在北京安安静静地过个舒坦年,或者买张机票来一场潇洒的旅行犒劳犒劳这一年辛苦工作的自己。春节的正确选择方式不一定非得只有回家这一种,回与不回只是一个形式而已,重要的是有心、用心去感受,感受到的那份对生活、对未来、对新一年的期许,这才是过年的意义。所以说,在哪里过,跟不跟谁一起过,又有多大的差别呢?对父母家人的陪伴不是只有春节这几天,也不代表这几天回去了就是多爱他们几分,不回就少爱或者不爱他们了。用所谓的亲情、道义、伦理来“要求”大家必须回家过年,在小K看来,很是反感。

“今年,我会在巴厘岛过春节。”这是整个谈话中,小K的语气最为骄傲的一句话,“我提出了让他们也跟着一起去的建议,但他们觉得过年呢,家里人都不在家不像话,所以坚持要留在老家过。那……我也没办法,他们用他们那种按部就班的老过法;我呢,用我喜欢的新方式,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至少避免了很多亲朋好友之间聊天时候的不爽甚至是不悦。”

看着小K迈着轻快的步伐,再次戴上耳机走进地铁,我忽然觉得这样的背影应该并不孤单。

老,更有资格“离家出走”?

郑老先生是不折不扣的50后,这一代人在80后、90后看来,都已经是“老了的一代”。他们经常习惯于忆苦思甜,往往都非常地节约勤俭,平时为了抢购个便宜两毛钱的鸡蛋都会起大早排长队,出国旅游对于他们貌似是想都不会想的事情,何况又是在春节这个万家团圆的美好时刻呢,但是,并不尽然。

椰林、沙滩,换一种过年的方式也不错

按照郑老先生的判断标准来算,50后的他们才最有资格和条件出境度假,“我们这代人大多数父母都已经不在了,下面的子女也都成家立业。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难得的几天假期,如果再规定他们必须回来像小时候那样陪着父母家人一起过年,其实还不如让他们在家安安稳稳地睡到自然醒更为实在。我们如果在家里过年,他们不可能不回来,那这难得的假期其实他们就休息不好了,所以啊,我们离开,去得远远的,这样他们就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说到这里,郑老先生脸上有一种“我算不算是中国好父母”的骄傲神情悄悄飘过。他表示尽管有时候也会想念孩子,想要他们回家团聚,但是一旦开始准备出去旅行,注意力就会全部放在接下来的行程上,心情也就自然开朗起来。

谁说老年人就一定因循守旧,现代社会中的老年人也不再那么故步自封了。听着郑老先生的观点,再加之今年春节他和老伴即将奔赴关岛的行程计划,忽然间觉得,年和年龄都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而已,因为像郑老这样的同龄人还有不少,只是他们被淹没在了年轻人出境游的大军之中而已。

很多事情很难制定一个判断对错的标准,有人喜欢热闹、喜欢聚会、喜欢过年时候类似庙会里的那种人山人海的场景和味道,喜欢一大家人聚集到一起忙忙碌碌做饭、叽叽喳喳谈天说地的畅快和喜悦……一个民族千百年的时光所积淀下来的传统方式。

另一方面,有人喜欢躲避开熙熙攘攘的人群,逃掉家长里短的琐碎,远离亲戚、同学聚会时候的各种饭局,用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状态来安安静静舒舒服服地过一个心理上的“年”……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应运而生的一种与时俱进的产物。

两者究竟孰是孰非?没有答案。因为年在每个人心里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怎样过年,自然也就有所差异。不管怎样,年就在那里,每个国人也都在认真地去对待它,不一样的方式,却是一样的殊途同归,那就是无论人在哪里,无论方式如何,永远都是用心过年。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猜你喜欢

回老家回家北京
我要回老家
回老家的路上
北京的河
回家的路(外一则)
1670天后,回家
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