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2016-06-17范勇
范勇
【摘要】科学探究就得需要学生进行创新,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创新的过程,基于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很关键的,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各位同行商榷。
【关键词】科学 培养 创新 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27-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由此可见,科学探究就得需要学生进行创新,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创新的过程,基于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很关键的,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当前,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以知识为基础发展经济,就必须依靠知识创新。因此,创新是知识经济内核,是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竞技场的“入场卷”,谁能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是21世纪的主角。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全党群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由此可见,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进行“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探索创新的运行规律,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造潜质扼杀殆尽,它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之路越走越窄。要想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突围出来,就必须寻找其薄弱处下手,而这个薄弱处正是长期被忽略和冷落的创新教育。只有从这里突出重围,才能进入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课题。
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要在21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成为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在于我们要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就为我们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只有坚持创新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创新精神,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深入进行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才能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 创新人才。因此说,通过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邓小平同志“三个方向”指示为指导,以江泽民同志的有关创新教育的理论为依据,已培养出21世纪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原则,以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我校的科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理论与实践操作体系。
1.树立小学“在自然科学体系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使学生从小培养进行创新的浓厚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一些设计、发现、发明和创造力发法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创新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创新教育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初步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实际上,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他们对活动操作本身比较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个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活动操作的过程中,探究的是未知的知识,因此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就放在这上面。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创新中来。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实例,根据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科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以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对话表演,操作实验,多媒体投影等形式出现,然后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测,交流,质疑,发现和提出自然科学问题。
2.建立自然学科教学的课程设计及教材体系
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创新的实际,我校开发了以自然学科教材与科技活动为主的创新教育课的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教材内容以科学学科教材及我校汇编的《点燃神奇的火花》一书为主,采取理论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为1:1.经过近三年的尝试与开展,我校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开发,创造性活动能够有效地开展起来。
3.建立综合教育途径和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建立以科学学科与辅助教学为主的包括课外小组活动,科技教育管理以及科技竞赛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综合教育途径,形成活泼高效的小学科学教学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方法体系。我校在科学教学中已形成了以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实验猜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推测的途径,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和小组合作的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用实验来说话的思想,从而达到学习科学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教育科学版《种子的发芽试验(一)》一节课时,从谈话开始,通过对植物的一生从种子开始,提问它的发芽需要什么引入,学生会很快说出土壤、水分、空气、温度、阳光等条件。教师再给予分析与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通过选择一个研究对象设计对照实验,并进行实验,同时强调学生要观察和记录,在活动中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证明,小学生思维的可塑性非常大,思维的潜能是无限的,有待于我们全方位的进行开发。不仅要在小学的科学学科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训练,还应在小学的各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开发教育,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小学进行创新素质培养的测量和评价体系,建立这项实验研究外部激励体制,以推动这项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宝书,李蝶娜主编.《创新教育实践研究》2000年第二篇.
[2]2014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4年第1页-第13页.
[3]刘宝书,李蝶娜主编.《创新教育研究》1999年第三篇.
[4]李全华,林兆其主编.《在实践反思中学会教学》2013年第六章141页-1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