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学科建设的进展、挑战与发展思路
2016-06-17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卜玉华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卜玉华
“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学科建设的进展、挑战与发展思路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卜玉华
摘 要:华东师范大学开展“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学科建设历经三年,经过酝酿与初建期、发展期与推进期,取得初步成绩。当然,该学科的建设还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生源数量、专业教师建设、少先队专业期刊建设及教育实践带来的种种冲击。作者提出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的若干对策与思路,如加强对少先队教育的学术研究,加强该学科教材建设,加强实践研究基地建设,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加强合作研究,总结少先队发展新经验,等等。
关键词:学科建设;进展;挑战;发展思路
一、学科建设过程概述
2012年,我校决定设置“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二级学科,至今已经过去三年。从学科建设的意义上,我们将这三年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概述如下:
(一)酝酿与初建期(2012.6-2013.12)
2012年6-8月,受团中央与共青团上海市委的委托,经过几轮专家论证,我校决定在教育学系的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招收硕士研究生。
2012年9月,我们开始论证和设计学科建设方案。我们基于教育学系现有的学科基础、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开始对此学科建设方案进行论证。在该方案中,我们分析了国内外设置该学科的状况、主要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理论基础以及与相近学科的关系;论证了学科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重点策划了该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等方案。此方案尽管较粗糙,很多方面还有待于完善,但为本学科建设初步勾勒了蓝图。
2013年9月,我们招收了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二)发展期(2014.1-12)
5月5日,团中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和共青团上海市委负责人来我校调研专业建设情况。
9月,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为扶植该学科,经与共青团上海市委商议,决定扩大自主招生的名额,主要对象为上海市优秀少先队工作者,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共计17名。与此同时,我们还招收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位,共计22名。
9月19日,教育学系举行了第一次学科建设方案研讨会和201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和共青团上海市委两个单位的领导、学科教师以及上海市名师基地主持人代表和教师代表等。与会人员就学科建设方案进行了充分论证。
10月,赵国强、杨江丁、洪雨露等15位上海市从事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领导、研究人员和实践人员,受聘我系该专业的兼职教师,进一步丰富了该学科的师资力量。
同月,11门新增课程方案通过我校研究生院的审核,正式成为该学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11月10日,全国少工委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少先队学科和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研讨交流会暨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升了该学科建设的力度。
(三)推进期(2015.1-12 )
1.人才培养。这一时期,学科建设以人才培养为重心,开设了专业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如《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德育原理》《少先队管理学》《儿童发展与文化》《教育论著选读》《班级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论》等9门课程,共有11位教师投入其中担任课程,他们大多是我们系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还有一部分是该专业的兼职教授。
2.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优化培养方案。2015年12月,我们系相关负责人和教师代表,与2014级的硕士研究生座谈,了解他们对目前课程教学的意见,听取他们的学习需求。
3.成立研究中心,搭建学科建设的组织平台。我们于2015年6月开始筹划和申报“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研究中心”,作为该学科建设的组织平台,获得我们学校的批准。这个平台的建立,将有助于推进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4.召开学术研讨会。2015年6月开始,我们与共青团上海市委联合筹划并举办上海市少先队工作学会年会暨第一届“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学术研讨会。这次学术研讨会,是理论与实践的第一次学术性对话,相信它将成为该学科建设走向新的发展时期的重要事件。希望今后我们能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
二、成绩与任务
(一)初步成绩
学科建设一般包括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加强课程建设、创建学科基地、营造学术氛围等内容,从这几方面看来,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
第一,初建并实践了一批课程方案;
第二,成立研究中心,创建了学科研究的基地,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平台;
第三,举办了学术研讨会;
第四,有了一批相对固定的教师队伍。
(二)挑战与任务
当然,毕竟该学科是一门年轻的新学科,面对过去三年所取得的小小成绩,我们清楚这只是万里长征的起步阶段,离该学科建设的成熟状态的距离还很长。比如,当下我们就遭遇这几方面的挑战:
第一,生源数量问题。一门学科建设的命脉与发展前提是生源。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特批此专业招生22名硕士研究生,2015年该学科只招了2名全日制学生。估计今后一段时间内,该学科生源将不会有更大幅度的增加。
第二,专业教师的发展方向问题。目前,从事这一学科建设的老师大多是相近学科兼顾此学科,因生源有限,教师们对此学科发展前景持观望态度,投入的研究力度明显不够。
第三,权威性期刊尚缺乏。目前,该学科研究成果发表刊物水平均较低,现有关少先队学术研究的专门期刊多是地方性的,尚没有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一个学科建设走向成熟和独立的标志,这一步如果没有,将无法激励更多的研究人员投入该学科的研究之中。
第四,复杂教育实践结构的冲击。在我看来,少先队教育工作尽管从党和国家的建设层面定位是十分清晰的,但在学校教育实践层面,少先队教育的独特育人功能尚未充分彰显出来。它与学生的班级生活、品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品德与社会科课程等相近或相邻领域的关系相互纠缠,常常以有其他活动替代或淹没少先队教育的危险。实践中的问题其实也是理论上的问题,这说明我们对少先队教育在当代的独特使命、目标定位、教育体系以及独特的教育方法等理论问题亟需研究。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我们认为,如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该专业建设,今后我们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要把少先队教育作为一种客观现象进行学术性探究。青少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问题其实是当代任何国家都十分关注的课题,即使在加拿大、美国这样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国家,仍然关注国家主流价值的教育。我曾考察加拿大一所小学,该校华人孩子居多,占80%左右。一走进校门,就会看到代表各旗帜的图案,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尊重多元文化的学校。但是,接下来的迎接仪式让我深深体会到主流价值观的渗透式教育的力量,比如在接待仪式上,孩子们首先要面向加拿大国旗敬礼,接着唱加拿大的国歌,这时,你会发现,无论来自哪个文化背景下的孩子都是十分虔诚且深怀情感的。
2.争取用2-3年的时间,出一套该学科教材或专著,形成该专业的标志性成果。我们可以把课程教学内容转化成教材,也可把研究生中的优秀论文进行汇编,同时连续开展学术研讨会,将优秀论文集结出版。
3.建设第一批(5-6所学校)实践研究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和科研基地,并定期开展实验研究活动;夯实这一领域研究的科学性,并创生新经验。这项工作,我们将于2016年启动。
4.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将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扩大这一学科建设的影响力,引起更多的学者和教师的关注。
5.进一步加强与共青团上海市委的合作研究,总结和创新少先队教育的上海经验,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开设少先队教育工作者培训班,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一阵营中来。
我们相信,随着这项事业的推进,本学科建设将会更上一层楼,上海的少先队工作也将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