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尺度观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中的应用探析

2016-06-17梅国红陈富元

地理教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探析应用

梅国红陈富元

(1. 福建省武平县第二中学, 福建 龙岩 364300; 2. 福建省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 龙岩 364300)



空间尺度观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中的应用探析

梅国红1陈富元2

(1. 福建省武平县第二中学, 福建 龙岩 364300; 2. 福建省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 龙岩 364300)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别从不同尺度探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关键词:空间尺度观;应用;探析

在地理学中,尺度是指地理事象在空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在时间上所发生的频率。尺度可以分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空间尺度按照影响因素所涉及的范围,又可划分出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一节教材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地域分异规模有大有小……”。其“地域分异规模”落实在空间尺度上,即大中尺度上主要是地带性分异,在小尺度上主要是非地带性分异。下面笔者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的教学实践,探析尺度思想在本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本节课标要求是“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在教学中,要求师生能够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在“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山地的垂直地域”三种分异规律中渗透尺度思想,在不同空间尺度中辨析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从而达到解析相关地理现象、积累地理学科素养的目的。

“自然带”(见图1)承载着不同尺度范围内地带性因素的综合交织,是认知地域分异规律的一个窗口。

图1

一、在大中尺度上探究地带性分异规律

一般来说,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着全球范围内自低纬到高纬的地域分异和自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属于大尺度范畴;在垂直方向上,局部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属于中尺度范畴。这三种地域分异规律主要通过在大中尺度上的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以热量为基础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在大尺度范围内,由于太阳辐射呈现从赤道到两极的递减变化,导致热量带的顺变,以植被和土壤为表征的自然带表现出纬度方向更替、纬线方向延伸的总体态势(见图2)。

图2

(2)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在大尺度范围内,一般来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海洋气流,导致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并由此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景观的依次变化(见图3),土壤承载的植被也作相应变化。

图3

例1:读图,完成(1)~(3)题。

图4

(1)①地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从直线①→②,景观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这种变化属于(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垂直地带分异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D.地方性分异

(3)决定由直线③→④自然带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高度

该题主要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从①→②、③→④分别属于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以热量为基础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①地大致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在陆地上存在着许多大中尺度的高大山脉,这些山脉从山麓到山顶,形成了以水热组合为基础的的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垂直地域分异(见图5)。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就越多。

山体尺度范围越大,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就越复杂。

图5

例2:如图6所示(数据表示海拔,单位为米):

图6

该地形区最有可能为( )。

A.秦岭山脉 B.青藏高原

C.横断山脉 D.天山山脉

该地形区大致位于43°N附近的高大山脉,南北坡山麓的基带植被均为荒漠(可能是气候干旱导致),综合得出该地形区为天山山脉。

二、在中小尺度上具体分析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在不同的空间尺度范围内,受层级性、关联性、相对性等空间尺度固有属性的影响,占主导的尺度因子也不同:在大中尺度范围内,对气候的形成具有普遍性、影响范围较大的因素称之为地带性因素;在中小尺度范围内,影响范围较小的特殊因素称之为非地带性因素。

非地带性因素在一定尺度范围打破了地带性分异规律。从大中尺度范围来看,可以称之为非地带性分异现象;在小尺度范围来看,则又表现出一定的规则,可以称之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在大尺度范围,受到诸如大气环流、盛行风等地带性因素的控制,形成了“规律”的气候类型分布。然而,在中小尺度范围,一些非地带性因素往往占主导作用,形成了“异样”的气候类型分布。

1.以地形为主导因子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在大尺度范围,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地带性因素往往是海陆位置,因为深居内陆导致海洋湿润气团难以到达。在中小尺度范围,如在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其东部虽濒临大西洋,但其西部狭长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西风带来的湿润气流,形成了以地形为主导因子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见图7)。

图7

2.以盛行风为主导因子的热带雨林气候

在大尺度地带性因素赤道低气压带的终年控制下,形成了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但在中小尺度范围,如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见图8),由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并受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却形成了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

图8

3.以地形为主导因子的热带草原气候

东非高原海拔达3000米以上,气候较温和,降水较少,受非地带性因素地形的影响,在大尺度范围赤道地区也形成了中小尺度的热带草原气候(见图9)。

图9

4.以水分为主导因子的非洲热带气候类型

热带气候类型全年最冷月均温>15℃。非洲大致以赤道为界、南北对称分布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荒漠气候在热量上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见图10),但更多的是年降水量和季节分配的差异。显然,该区域对自然带分异起主导作用的不是地带性因素热量,而是非地带性因素水分。

图10

例3:如图11,塔里木盆地局部图中绿洲分布体现了自然带分布的( )。

图11

A.垂直地域分异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非地带性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该区域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呈现干旱特征(温带荒漠带),在小尺度范围内由于水源条件较好而出现绿洲,反映了自然带分布的非地带性规律。

综上所述,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把尺度当做核心概念应用于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尺度观分析不同区域的环境特征,引导学生在利用自然中做到因地制宜,不断积累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为培养现代公民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探析应用
探析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VR阅读探析
基于CAD/CAM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