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模型构建研究
2016-06-17潘小凤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48
潘小凤(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48)
移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模型构建研究
潘小凤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48)
[摘要]介绍了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的概念与构成,分析了移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的定位,探究了移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模型的构建,以及保障移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良性运作的机制。
[关键词]移动网络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
随着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化,图书馆在科研与学科服务中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当前图书馆正在逐渐改变面向资源的信息服务模式,并且更加注重收集用户的信息活动体验。很多图书馆借鉴国外知识共享空间的建设经验,相继制定出空间信息服务模型的设计方案,力求为用户创造更加自由、愉悦的知识共享环境。移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模型的构建,不仅能够为用户营造自由、个性的知识交流空间,也可以激活知识创新机制,进一步凸显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
1 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的概念与构成
1.1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的概念
图书馆界长期以来致力于读者体验研究,希望找到促进知识共享的一站式服务模式。爱荷华大学于1992年首次构建出“信息拱廊”,并于1994年更名为知识共享空间(IC)。从狭义上来看,知识共享空间是通过软件技术搭建的知识交流平台,能够对知识与信息进行整合创新,为读者提升知识能力提供便利。而从物理环境方面来看,IC是由创新团队构建的,用于知识创新与共享的环境[1]。当前IC已经成为欧美地区十分流行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也对我国的信息服务产生了深远影响。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就是以IC为主体的新型服务模式。它将图书馆资源、数据处理技术等进行整合,并将信息人才、图书馆员以及学科专家汇聚于IC平台上,进而为读者提供高效知识服务。它适用于不具备IC建设软硬件条件的图书馆,但可以引入IC理念对现有资源与空间布局进行重新整合,进而为读者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务。
1.2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的要素
当前图书馆开展空间信息服务的主要模式分为两种,一是不区分学科的综合性空间信息服务,一种是基于学科分类的空间信息服务。无论哪种服务模式,其基本构成都包括资源、服务主体与空间(如图1所示)。其中资源是开展空间信息服务的基础,包括技术、人力与信息资源等。空间即构建IC的物理基础,它根据不同层次用户的学习行为、风格爱好,营造不同规模、设备齐全的物理空间,如多媒体学习室、讨论区等,方便读者随时从虚拟空间获取知识服务。图书馆需要在基于IC平台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多种类型的服务,如参考咨询、知识推送等,完成知识管理、展示等过程,进而提升读者满意度与服务质量。
图1 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的要素关系
2 移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的定位分析
图书馆是全民获取知识服务的主要场所,也属于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主要职能是为读者提供多领域的专业信息服务。空间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依托IC形成的独特服务模式,需要认真分析当前社会需求以准确进行服务定位,进而获取更多读者的认可。
2.1空间信息服务内容
移动网络环境下读者的多样化,要求图书馆的空间信息服务具备广泛性与专业性。不仅需要涵盖常规知识,还需要帮助读者解答法律法规与医疗健康等问题。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将图书馆作为一个IC进行管理,并在其中设置多个不同的功能区,进而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同时由于这是一个知识共享空间,可以通过馆际资源共享丰富馆藏资源[2]。尤其是单个图书馆拥有的纸质书刊有限,需要以IC解决这一问题。图书馆可以利用IC设置信息咨询平台,例如加入信息查询软件等,进而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2.2空间信息服务配置
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用户对网络检索的依赖性,也改变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方式。从图书馆IC建设情况来看,大部分存在服务人员不足、软硬件设施不完备等问题。例如,多伦多大学图书馆提供IC服务的人员只有6人。并且由于图书馆员学历不高,文化层次相对偏低,对新事物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也存在差异。面对移动网络背景下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图书馆应结合实际更新服务配置,及时优化人员组织架构,进而适应IC平台下的服务要求。
2.3空间信息共享需求
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所构建的物理空间是有限的,但服务对象范围广泛,并且读者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读者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是以移动网络为依托,并且发生于特定的时空中。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的开展,主要目的就是满足读者的空间信息共享需求[3]。由于读者群体的差异性,其知识获取时空行为也存在很大差异性。有些读者习惯于通过图书馆获取知识服务,有些读者则更倾向于通过移动网络获取信息。图书馆应该掌握读者的空间需求习惯,开展全天候、全方位的知识服务,进而提升资源利用价值。
3 移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模型的构建
随着移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大众的信息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改变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笔者结合国外图书馆IC运营的成功经验,以分层设计理念构建出空间信息服务模型,将其分为资源建设层、服务管理层以及空间设计层(如图2所示)。
图2 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模型
3.1资源建设层
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模型的构建,在具体规划中引入移动网络技术为读者创造模拟学习空间,形成多个知识共享虚拟区域,其中也存储有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常用的移动网络技术包括RSS、Tag技术等,可满足读者订阅、浏览与添加网页标签的需求,也可基于Web对Wiki文本进行编辑、创建或更改,为团队交流与协作研究提供便利。资源是空间信息服务的基础,包括数字化资源、生产资源、技术资源等[4]。在移动网络环境下构建可协作交流的虚拟空间,这就是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目标。具体建设方法为应用移动网络技术构建参考咨询知识库,由空间信息服务人员回答读者的问题,搜集学科专家的最新研究内容,并将这些问题与学术资源纳入知识库中。技术资源方面需要引入各种专业软硬件设备,如多媒体播放器、图形管理器、移动通信工具等。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学习需求,也可以引入财务管理、英语等级考试模拟等软件。
生产资源包括图书馆的各类基础资源与辅助资源,如IC功能区的桌椅、计算机等设备,以及辅助科研、知识交流的投影仪、扫描仪等。此外,人力资源是开展空间信息服务的灵魂,也是空间信息服务质量能否得到保障的关键。他们包括图书馆员、学科专家以及IT人员等。图书馆员主要承担为读者提供IC咨询的任务,并与学科专家协作解答读者学习中存在的疑问,或组织开展培训讲座提升读者的专业素养。IT人员主要承担维护IC平台稳定的任务,并为读者解答各类信息技术问题。空间信息服务涉及范围广泛,需要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服务者加深协作,共同提供高品质信息服务。
3.2空间设计层
图书馆可以根据馆藏资源布局与运作实际,将馆内的某一层作为空间信息服务的物理空间,并结合读者需求将这些物理空间设计为不同的功能区。同时强化图书馆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分配各类软硬件设施,进而保障空间信息服务的开展。空间信息服务中IC的构建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而是需要结合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实际,结合我国在IC平台方面的建设经验。同时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循绿色生态原则,如使用节能材料、自然光源等,进而为读者创造绿色的阅读环境。空间信息服务模型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空间规划,这个过程中需要综合学科设置、信息需求与资金投入等,力求为读者营造最为舒适的知识获取环境,进而促进读者之间的知识共享。根据我国学科服务的读者需求,可以将知识共享分为休闲、多媒体服务、学习、参考咨询4个主功能区,也可根据需要进一步细化,以全方位满足读者需求。IC的核心功能区为参考咨询区,主要为读者提供活动预约、咨询反馈等服务[5]。学习区可为读者提供安静的个人学习空间,并配置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如移动网络、桌椅等。也可以为读者提供独立讨论区,通过信息交流与协作探究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
3.3服务管理层
空间信息服务是通过集成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物理空间与软硬件设备,实现各项资源合理分配的功能集成服务模式,旨在为读者呈现灵活、自由、舒适的系统学习环境。空间信息服务的核心就是服务,提供优质服务也是构建空间信息服务模型的目的[6]。图书馆可以外聘学科专家参与空间学科服务,也可以从馆内选择具备丰富经验与文化知识储备的图书馆员,为空间信息服务提供智力支持。图书馆可以借助IC平台为读者提供联合咨询、知识导航、用户培训以及IC预约等服务,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具体需求灵活添加新的服务内容。同时图书馆需要构建空间信息服务评价体系,对图书馆员的服务进行跟踪管理,正确分析、评价读者对空间信息服务的体验与要求,拓展读者的进言渠道,及时改进现有的服务方法与软硬件设施,以保障服务与管理质量的提升。此外,图书馆需要加强对IC平台与服务人员的管理,制定IC功能室预约与管理制度,保障数字化资源的合理使用,避免出现数据溢出现象。要求不同专业背景的服务人员加强沟通,积极配合专业人士的工作,定期开展图书馆员培训,以畅通的交流渠道保障空间信息服务有序开展。
4 移动网络环境下维持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良性运作的机制
图书馆要想保持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空间信息服务的良性运作,还需要对图书馆服务机制进行动态调整,设置相应的信息收集系统,并加强对外宣传与合作,以确保信息服务的完整性与有效性。
4.1建设动态服务机制
空间信息服务需要根据读者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服务模式,这就需要制定动态监测读者行为与服务活动的机制。一方面实现对服务人员的动态监管,于招聘期间做好岗位人员配置工作,保障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并结合空间信息服务需求开展不同层次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不断创新知识服务方式。若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相对稳定,则可结合空间信息服务规则更新人力组织结构,加强对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测评,定期开展馆员培训、学术年会或专业讲座,帮助服务人员提升服务技能并更新观念。同时适当调整IC平台的管理方式,保障图书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7]。根据不同层次读者的资源利用率,拓展一些热门业务,或者根据读者调查表撤销利用率低的服务项目。
4.2设置信息集成系统
空间信息服务的开展需要与之匹配的信息集成系统,这也是保障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交互的重要通道。该系统主要负责搜集图书馆内外部信息,并且及时向图书管理者传递读者的反馈信息,对各类信息进行初步整合并纳入知识库中。信息集成系统搜集的内部信息包括图书流通信息、行政管理信息等,外部信息包括网络信息、读者活动信息等。该系统的构建涉及搜索引擎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等,并且需要信息录入者做好监控工作,以保障信息服务的准确性。
4.3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空间信息服务作为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应该让更多的读者知晓并认可。很多图书馆给人的印象就是服务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图书馆改变原有仅重视馆藏资源的服务模式,掌握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努力加强宣传以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首先,图书馆需找准宣传模式,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采用定点宣传的方式提高关注度。其次,图书馆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宣传活动,以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将读者需求作为图书馆树立形象的出发点,通过价值显性化树立服务品牌,针对特定用户群体提供不同的服务产品,并动态调整服务模式。第三,随着移动网络环境下的读者专业学科服务需求量的激增,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也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范围,这就需要图书馆以IC为中心加强馆际合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进而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
5 结语
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模型的构建,适应了移动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变化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图书馆创新信息服务模式。空间信息服务是结合图书馆空间布局规划设计的,也为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与实现运营目标创造了条件。当前我国在空间信息服务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北京大学的多媒体信息服务空间建设。但空间信息服务的运作需要多方配合,并且需要设置相应的保障机制,以更好地把握空间知识共享的规律,进而推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勇.美国高校图书馆学术共享空间的规划与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2(12):98-100.
[2]苏海燕.基于读者发展的主题信息共享空间构建模式[J].情报资料工作,2012(3):80-82.
[3]奚惠娟.美国公共图书馆学习中心形态、功能与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3(2):47-50.
[4]王鹏程,胡媛.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模型构建[J].情报科学,2013(4):16-19.
[5]郭顺利,李秀霞.基于情境感知的移动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模型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8):64-68.
[6]栾旭伦.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信息服务模型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4(3):119-122.
[7]左亮亮.基于知识链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链模型构建[J].中国科技信息,2015(13):136-137.
[分类号]G252.8
收稿日期:(2015-12-24;责编:杨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