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协作学习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
2016-06-17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510642
曹 珂(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510642)
面向协作学习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
曹珂
(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介绍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定义、特征与组织模式,分析了面向协作学习需求构建信息共享空间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了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原则、规划与服务目标,提出了面向协作学习需求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协作学习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更多的人倾向于协作学习与信息共享。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需要结合协作学习特点,探索适应用户需求的全新服务模式。美国图书馆于上世纪90年代构建的信息共享空间(IC),就是为满足协作学习需求构建的能够集成多种学科资源的场所。我国图书馆界于2005年引入该理念,并且开展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与实践,力求通过对图书馆实体空间、虚拟空间的改造,营造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自由学习环境。在构建过程中高校图书馆需要消除个体间的习惯、行为差异,提升读者信任度,形成能够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协作学习空间,真正发挥协作学习在知识转化方面的作用。
1 信息共享空间的基本理论
1.1信息共享空间的定义
信息共享空间是国外图书馆十分受读者喜爱的服务模式,当前并没有明确定义。Nance Kranich认为IC是保障信息开放存储与利用,激励参与者自由探讨与实践的场所,包含资源、服务、组织以及通信设备等内容。Donald Beagle指出,IC是基于数字化环境精心设计而成的服务空间,能够整合教育、技术与服务资源,属于教育空间实体。我国学者认为IC可以将网络资源、传统印刷资源集成于一个信息空间中,属于为适应人们学习需求构建的全新知识服务模式。而笔者认为IC是融合了IT人才、学科馆员与数字资源的协作学习空间,能够为读者提供科研、阅读等一站式服务,可运用科学管理方式加快信息流通与知识转化。
1.2信息共享空间的组织模式
美国教育委员会将IC分为虚拟与物理空间两层模式,其中物理空间是对与工作相关的所有设施资源进行组织,以为知识服务提供支持的场所,而虚拟空间则是高度集成数字化资源的网络环境[1]。Bailey将IC分为整合IC、巨型IC以及微型IC3类。其中整合IC强调对数字化资源的搜集与整合,并且是为用户提供学习、科研与教育服务的场所。巨型IC主要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类信息资源,可以看做一个信息空间。而微型IC则为高度集成网络设施的实体空间,分别纳入不同的设施与资源,并由训练有素的图书馆员为用户提供所需服务。
1.3信息共享空间的主要特征
与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相比,IC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满足协作学习需求。目前高等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并逐渐向以学习认知为主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转变,鼓励学生通过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协作学习要求成员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以实现知识创新。而高校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在群体活动与学习中存在协作学习意识。IC实现了软硬件设备与信息资源的高度集成,设立了方便学习与讨论的场所,为学生协作学习与建构主义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IC整合了多样化的服务资源,注重以用户为中心开展一站式服务,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2 面向协作学习的高校图书馆IC分析
高校图书馆IC的构建就是为用户提供协作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相互鼓励、相互信任的氛围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高校图书馆在开展IC建设实践之前,不仅需要保障多个学科机构有效协同,还需解决用户学习需求差异、缺乏信任等问题,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为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奠定基础。
2.1促进图书馆跨部门间协同
IC的构建不仅需要高校图书馆各部门之间加强合作,也需要高校其他部门的协同配合[2]。不同的IC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协作伙伴也存在差异。高校图书馆需要在明确IC功能的基础上,与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组织关系,充分考虑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能差异以发挥最大效应。应该注意的是组织关系的建立并非单纯将多个部门合并,而是分为功能集成与协作两种方式。由于各部门、学科机构具有不同的职能与需求,保障他们之间的协同合作并非易事。高校图书馆不仅需要对不同机构的人员构成、管理方针等进行分析,也需要综合考虑投入成本、组织文化等因素,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制定协作方案。
2.2减少学习习惯与行为差异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群体主要为教师、学生与科研人员,由于他们的文化层次、学习习惯、性格等存在较大差异,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处理方式也不同。从性格角度分析,性格外向的用户更热衷于和他人交流,也更容易产生与他人共同学习的愿望,这就为在特定空间、时间上形成协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性格内向的用户更喜欢独立学习,极少产生与他人协作的愿望,也难以形成协作学习环境[3]。建构主义是协作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强调学习者自我认知与外在引导的结合,指出协作学习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实现知识转化,与IC的功能十分契合。构建IC需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与学科关系,将具有共同学习兴趣的用户聚集在一起,鼓励他们以团队的形式创造知识,通过磨合形成良好的协作学习氛围。
2.3提升用户间的信任度
根据不同高校图书馆用户利用馆藏资源的情况,可以将用户需求分为科研、教育与休闲3类。大部分用户主要是通过图书馆辅助完成科研或课业,只有具备合作关系的用户之间才会产生协作关系,而若用户之间存在竞争也降低了协作学习发生率,这与用户之间缺乏信任有关。要想满足协作学习需求,高校图书馆需要采用必要的方式,有效提升用户之间的信任度。高校图书馆可以在IC中设计讨论区,利用零碎时间组织师生开展研讨活动,并邀请读者参与书评、微电影制作等活动,也可以开设信息素养培训课程,增进用户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而为协作学习空间的构建奠定基础。
3 面向协作学习的高校图书馆IC的设计原则与规划
高校图书馆在现有资源基础上依据相关原则制定IC构建规划,实现跨部门的高度协同,设置合理的IC服务目标,有助于实现辐射式学术交流,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3.1面向协作学习的IC构建原则
高校图书馆IC的构建应该契合本校总体发展目标,通过对学习资源、设施与多样化服务模式的整合,打造高度集成服务、资源与空间的协作学习支持空间。在实现方式上应该以图书馆为中心,在保持各部门独立性的同时将他们集成在一个物理空间上,安排专人进行管理以形成有机服务体,增进各部门人员之间的交流。IC的组织模式应该科学合理,综合考虑本馆的服务体制、人员配置以及资源等条件,在不改变原有职能的基础上创新组织体系。例如,福州大学图书馆结合自身发展状况,选择与校内其他部门合作形成IC组织模式,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服务规范,形成了良好的人际交流环境。
3.2面向协作学习的IC构建规划
高校图书馆在构建的IC前需要制定合理的设计规划,构建IC组织体系的网络状结构,增强各部门、学科机构以及用户之间的交流协同(见下图1)。具体规划过程中可将知识服务作为功能主体,集成参考咨询、数据研究、多媒体服务以及特色服务等内容,配置相应的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在整体优化各部门职能的基础上提升IC运作的高效性。IC服务模式的设计也应该充分考虑协作学习需求,通过多样功能集成与分布式资源整合,为用户的资源查询与知识共享创造条件。
图1 高校图书馆IC网状组织结构
3.3面向协作学习的IC服务目标
IC是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与发展,其服务目标的设定应该契合协作学习实际,并且具有引导作用与实践意义。根据协作学习需求可以将IC服务目标设定为:①构建协作沟通桥梁。IC的构建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为用户展示经验与技术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增进知识交流并搭建沟通桥梁。②优化虚实交流环境。高校图书馆传统的实体服务空间是为用户提供安静的阅读、学习场所,缺乏协作学习与交流的必要条件。IC构建实现了虚拟与实体空间的链接,同时提供了协作学习场所,可促进协作学习氛围的形成[4]。③整合资源深化学科服务。IC通过对海量异构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与开发,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标引、分类与排序,实现了不同资源载体的紧密联系,也深化了学科服务内容。
4 面向协作学习的高校图书馆IC的构建策略
高校图书馆IC的构建实质上是对资源、服务、空间的重新组合利用,通过协作、沟通与信息共享,促进知识转化与知识创新。IC的构建符合高校建构主义的教学需求,两者均是通过引导协作学习建构知识,在对已有知识进行重新编码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螺旋上升。鉴于此,笔者提出以建构主义为基础设计IC模型,以此为IC的空间构建与功能实现提供指导。
4.1融合建构主义的IC模型
通过研究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IC建设情况,并结合高校建构主义教学现状与用户的协作学习需求,笔者构建了融入建构主义理论的IC模型[5],如图2所示。该模型将IC空间分为服务、资源、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4个模块,以协作学习为中心,并加入建构主义中的会话、情境以及协作等要素。它可以看做一个根据用户需求动态变化的结构,外部空间资源、服务的相互作用,有助于信息的流动与知识转化,而内部综合了协作学习的主体理念,倡导学习者的主动与互动性,有助于知识创新这一目标的实现。总体来看,IC模型符合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与高校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结合能够为师生创造协作学习环境。用户不仅可以在实体空间中交流讨论,也可以通过虚拟空间实现知识共享。同时服务与资源的整合形成一站式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效率。
图2 高校图书馆融入建构主义的的IC模型
4.2虚拟空间构建
IC虚拟空间的构建是将海量学习资源整合于一个虚拟场所,如社交网站、在线学习论坛等,为用户的在线知识交流与思想碰撞提供便利。虚拟空间设计加入了物联网、博客等新技术,倡导用户之间的共享与协作,也形成了动态的虚拟学习平台。通过虚拟空间高校图书馆可以为用户提供在线预约、信息咨询等服务,定期为用户提供学科资料,并且实现对用户学习情况的实时跟踪。IC虚拟空间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为依托形成一个交互协作的学习环境,将具有共同学习目标的用户汇聚在一个虚拟平台上,促进了学科知识的融合与传播。
4.3实体空间构建
IC实体空间为提供咨询、交流与协作整合服务的实体场所,为高校图书馆用户的科研、学习创造了条件。根据实体空间的功能需求可以将其划分为信息工作站、咨询台、协作学习室、会议室、学习区以及休闲区等部分。可在高校图书馆主楼底层设置信息工作站,通过优美的线条设计改善单调的计算机排列,减少信息设备的空间占用率。咨询台为提供预定、咨询等服务的场所,而协作学习室是学习者自由研究、讨论的空间,配置有投影仪、桌椅、计算机等设备,也是实现建构主义教学目标的场所。学习区为高校图书馆提供学科服务与指导培训的场所,用户可以从中获取学术资源并提升学习能力[6]。会议室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专题研讨、学术交流的场所,也是通过“会话”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场所。休闲室设有沙发、杂志等,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休憩的场所。
4.4资源与服务整合
IC构建中需要充分整合人力、设备以及学习资源,为用户的知识建构提供必备条件[7]。一方面高校图书馆需要培养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服务人员,包括学科馆员、参考咨询人员以及信息技术人员等。另外高校图书馆需要配置完善的软硬件设备资源,实现IC全区域网络覆盖。而学习资源包括纸质资源、数字化资源两类,通过整合与科学分类,可以为用户的信息查询提供便利。IC的构建目标就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知识服务,高校图书馆需要对服务进行整合,如网络在线服务、即时通讯服务以及参考咨询服务等,构建完善的IC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其中参考咨询服务贯穿协作学习全过程中,需要图书馆安排专人指导用户获取学习资源并解疑答惑,嵌入用户课题研究中深入分析问题,通过启发思维促进知识创新。
5 结语
在当前全新的信息获取条件与学习环境下,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加倾向于协作学习与知识共享。信息共享空间是高校图书馆为满足用户协作学习需求,协同校内外学科服务机构打造的新型协作学习空间,也为用户营造了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建构主义教学需求,遵循协作、共享、开放的服务理念,灵活集成多样化服务与资源以满足用户需求,进而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升级。
参考文献:
[1]査志强.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4(3):72-74.
[2]王迪,司莉.“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4(1):22-26.
[3]封洁,邓莹婷,李秋实.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分析——基于“985”高校图书馆实证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1):123-126.
[4]饶志华,范钫.基于数字化学习的高校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发展[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4):95-97.
[5]黄良燕,詹庆东.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图书馆IC模型的构建[J].情报杂志.2010(3):187-190,119.
[6]阮丹.对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思考[J].情报探索,2013(5):116-119.
[7]张婷.高校图书馆融合学习环境的构建——学习共享空间与泛在学习环境的融合[J].图书情报论坛,2013(2):13-16.
曹珂女,1989年生。文学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共享。
[分类号]G258.6
收稿日期:(2015-12-21;责编:王天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