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模式

2016-06-17成倩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4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启示

成倩

【摘要】通识教育是要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元的知识文化和现实社会的宝贵经验及智慧,培养学生的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中发挥作用。通识课程的实施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的必要环节;通识教育的本质、作用、价值,是我们必须把握的;通过清楚明了的认知,看清我们通识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才能很好的找到解决的路径。探讨、分析美国通识教育模式,对我国各大院校有一定的启示和作用。

【关键词】美国文理通识教育模式 我国通识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44-02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作为近代开始普及一门学科,其概念可上溯至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思想,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博雅教育意念。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 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在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首次明确定义了通识教育。该报告书详细的表明学生通过对通识教育的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指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通识教育有两层意义:其一是指通才教育;其二是指全人教育。

二、美国通识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是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模式。哈佛的本科教育主要由“二个阶段”、“三大板块”构成的。首先,从教育过程来看,哈佛的本科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常称之为通识教育或普通教育阶段,又称之为核心课程教育阶段;第二阶段是专修教育阶段。学生在一、二年级进行的是第一阶段的学习,主要学习核心课程,接受通识教育,在随后的后两年时间内进行专修教育。其次,从课程结构来看,本科生的课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对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必修的通识课、为了能够顺利毕业必须学习的专业必修课和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自由选修课。核心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个人发展和民主的社会能力。哈佛大学第23届校长康南特提出将核心课程设计模式用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当中去。随着核心课程的流行,美国的各大高校也随即实施,在哈佛核心课程的基础上不断的内化、升级,使得核心课程越来越趋于完善。

在一般美国大学里,新生入学的第一、二年,通常不属于任何院系,也不分专业,全部学习由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三大领域组成的普通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到三、四年级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某种职业或进入研究生院学习创造条件。

三、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模式

在我国中小学实施教育当中一直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大学的演化下更倾向于人文教育,与美国的通识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通识教育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一个像哈佛一样的统一模式,每所高校都是在自己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适合通识教育生长的环境条件,没有相同,有的是各自不同的特色,规模的不同,性质的不同。本文我们主要探讨下比较有特色的北大通识教育模式。

北大于2001年就一其校长蔡元培的名字作为本科教育实施通识教育改革项目的名称。以实验班的形式,小班授课招收部分学生,此类学生按文理分为两类,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学生在各方面基本领域内学习最基础的知识,建立起对整个知识体系的简单框架,拓宽了知识面。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后,在往后的时间里,学生根据自己之前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之后要学习的课程和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在符合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的大前提下,通过各自导师的指导下自由选课。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受限制,只要在毕业前修够学分即可毕业,可以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为在全校推行通识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启示

1.通识教育的目标相同 但实施“结果”不同

我国的通识教育模式和国外通识教育模式在建立的目标上是相同的,都是对“通才”的一种很好的诠释。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当中,我国大多数高校的通识教育更加重视的是知识,而不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培养的是硬件而不是软件。如果学生处于一种长期的、只是为了分数,为了不挂科而奋斗的话,就会陷入狭隘极端的境遇中,这就与我们最初进行通识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除知识之外的一种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使命,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 我们觉得知识、能力、人格要协调发展,这样使学生需要有文化知识,更需要有能力,有健全的人格,这非常重要。通才教育不是一下就能办到的,所以我们高校在以后的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还有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应该进行很好地设计,很好地去落实执行,全体师生都应该践行在行动中。

2.执行的困难所在--教师

通识教育打破了学科间的分离,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融合和辨析当中开拓眼见,夸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融会贯通的知识最难的不是对学生而言,我们的教师将面临如何去把握这些“大满贯“般的海量非专业知识。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思维,改变原有的教学目标,要在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教学中,建立起各学科知识、能力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整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全方位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是考虑到自己在通识教育当中对学生的梳理是否全面,还要考虑到学生吸收的成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合作,而且还要很好的完成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要接触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向学习专业的老师、专家不断学习,内化,糅合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更注重学科精英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之间在合作中还要不断的交换教学思想,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定华.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G].国家教育委员会.

[2]樊华强.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G].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3 第6卷第2期.

[3]曲小丹.美国文理学院办学理念的特点及启示[G].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年第3期(总第993期)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启示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