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真挚爱王至婉
2016-06-17李海霞马驰原
李海霞+马驰原
人物名片
王至婉,河南巩义人,呼吸一科(慢阻肺病区)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2014年7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91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工作,从事临床科研工作20余年,师承全国知名老中医张磊教授、武维屏教授及国家级知名专家李建生教授,经验丰富。201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作为大夫,王至婉认为,要具有良好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不论贫穷富贵,以诚相待,耐心、认真、热情地对待每位病人,以病人为中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者仁心”。多年来,她坚持早晚查房,每天7点左右到病房,尤其对于急危重症患者,有时候甚至来不及换上白大褂,就先去病房巡查危重病人,查看病人的情况。如果为患者开了急查项目,即使到了晚上11点,她也要打电话到病房询问急查项目的结果、患者目前的病情等。她所做的一切赢得了病人的交口称赞,很多病人都说:“王主任是我见过起得最早,走得最晚,对病人最有耐心的大夫。”
从医多年来,王至婉擅长中药或中西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间质纤维化、肺癌、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反复咳嗽、胸腔积液、重症肺炎等呼吸疾病,方法独到、效果明显。她重视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及宣教工作。她还注重业务水平的提高,不断学习新技术、新业务,查询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高级研讨班,如一年一度的呼吸年会、医师协会等。努力做到中医最精,西医最佳;不断寻找中西医结合的最佳切入点,熟练望闻问切、视触叩听。她精湛的医术受到患者的好评,2015年10月20日,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来看门诊,胸闷、喘息,动则加重,在其他省级医院解痉平喘、化痰止咳治疗两个月,病情不见好转,身体逐渐消瘦,经过王至婉诊断,该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但老人不愿意使用抗真菌药,要求中医治疗。三副药服过后,这位老大爷症状得到了缓解,他对王至婉说:“王主任,我本来都准备放弃自己了,谢谢您给了我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治疗,老大爷的胸闷、气喘症状大大减轻,咳嗽、咳痰的症状也得到了控制,恶寒症状明显改善。两个月后,老大爷送来了一面锦旗。王至婉既激动又感动,激动的是看到患者病情的好转,她说,大夫最大的成就感在于治愈病人,感动的是患者对自己的认可。
作为研究生导师,王至婉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体会病人看病的不易,反思自己的不足。”“换位思考”,站在病人的立场,体恤病人生病的心情与看病的不易,并时时进行自省,从而提高自己。作为科室主任,她带领全科室医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及科研水平,秉持“学习、进步、开拓、创新”的科室精神,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使患者痛苦而来,满意而走。
从医20余年,王至婉获得了不少荣誉。2010年,她被郑州市科技局授予“郑州市科技局科技创新人才”称号。2011年,她获河南省重点专科(学科)学术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河南中医学院学术骨干、河南中医学院创新人才。她还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肺病分会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第一届呼吸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理事等。
王至婉认为,一名优秀的大夫,不仅要精通医术,而且要精通科研,做科研型的临床大夫。临床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提升临床,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而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她说,对于科研型的临床大夫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时间问题,每天只有24个小时,时间的确不够用。白天要查房,坐门诊,参加各项学术会议,讨论疑难病例及进行业务学习,与患者沟通谈话等。搞科研只能靠业余时间,查资料、写论文、召开科研会议。她充分利用每天晚上及节假日,坐在电脑桌前查找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科学研究。多年来,王至婉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进行了深入的临床研究,2012年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证治规律与疗效评价研究及应用),201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关键技术的创新及应用),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目前作为主持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临床研究基地专项课题1项及省部级课题2项。作为主编编写《实用呼吸疾病学》1部,参与编写专著5部,发表相关方向学术论文7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