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非均衡分析

2016-06-16刘雪莹

商场现代化 2016年14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广东省

刘雪莹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广东的经济发展必须面对一些现实问题,如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区域发展一直是制约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长期的短板,成为广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路障。本文对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差异、成因及相关的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例证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广东省“十三五”发展目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基础和重要路径。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广东,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内部地区之间发展的差异和历史遗留问题,使得广东省内部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缩短区域发展差距,补齐经济发展短板,是实现广东“十三五”时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区域发展的非协调性

1.区域发展的严重不均衡

制约广东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区域发展差距过大。粤东西北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分布约占全省的80%和70%,但全省80%的国内生产总值、80%的工业增加值、90%的财政收入、80%的城乡居民存款产生于珠三角。

从区域经济总量构成占比来看,2011年-2015年,5年来粤东西北地区在全省经济总量的占比波动区间在0.6个百分点之内,变化波动较小;表现在财政收入上,一般预算收入2011年珠三角是粤东西北三地的5.93倍,2015年扩大到6.32倍,差距进一步加大,粤东西北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与珠三角差距巨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

2.产业结构不合理

广东省为调整珠三角产业结构,促进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2008年开始实施了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战略。2013年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的决定》,政策的推动使粤东西北连续6年增速超过了珠三角。但到了2015年,粤东西北地区GDP增长8.1%,比珠三角地区低0.5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出现了新的逆转,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增长压力较大。从结构上分析,工业增速放缓是这次增速逆转的主要因素,粤东西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其中粤东地区增长7.3%,同比回落5.6个百分点;粤西增长9.9%,同比回落5.3个百分点;粤北增长6.9%,同比回落7.5个百分点。

随着“双转移”的深入推进,振兴粤东西北战略的稳步实施,珠三角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珠三角经过持续调结构、转方式,经济发展质量和产业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但在第一轮的产业转移之后,粤东西北后续的产业没有跟上,加上近几年经济形势的变化,粤东西北地区承接转移的一些项目面临着无效生产以及关停并转的局势,产能过剩和库存压力造成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同时,粤东作为重要的能源基地,粤西作为国家级石化能源基地,粤北作为原料加工基地,粤东西北地区产业重型化特征明显,“双转移”战略并未使粤东西北三地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得到根本性转变和突破。

3.中心城市的凝聚与辐射作用差距明显

珠三角核心区域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80%,但粤东西北因其不同的地理、历史、交通环境,城镇化水平远远不够,2014年粤北地区城镇化率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粤西地区城镇化率只有4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4个百分点,人口和产业的承载力相对较低。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地区和产业,培育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和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核心城市是区域增长极的合适载体。广州、深圳作为珠三角的核心城市,围绕两个核心城市,珠三角构成了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布局优势,创新驱动态势已初步显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比较明显。粤东西北三个区域内,无论是东部的汕头,西部的茂名、湛江,北部的韶关,中心城区规模偏小、城市功能偏弱、产业发展空间严重不足,人口和社会资源承载力不强,缺乏一个好的平台吸引产业和人才的聚集,核心城市增长极尚未形成,自然资源等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难以对周边县区发挥带动、辐射作用。

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1.历史和自然条件因素

珠三角抓住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先发优势。粤东西北地区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原因,受自身诸多不利条件的限制,经济基础和发展环境一直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比较明显,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双转移”的实施使经济发展条件有了改善,但受利益分配影响导致产业转移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产业转出地政府不愿意向转入地转移优质、高效、环保的先进高端产业,产业转移的效益不佳,东西北三地总体仍然是经济结构调整滞后,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东西北三地区内部路网等级结构不协调,港口与集疏运系统发展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双向交通交流不发达,加大了资源流动成本、外部投资成本和物流成本,制约了珠三角辐射作用的发挥。

3.缺乏高效的外部资金支持

粤东西北地区自身财政收入的弱小,决定了其经济发展对外部资金支持的依赖程度较高,外部资金支持效率对其发展影响较大。从外部资金支持实际运行情况分析,存在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造成财政转移支付的效率低;因负担生态安全和水资源保护牺牲的经济发展机会和利益,没有完善的补偿制度和资金支持;扶贫手段单一,资金分散,形不成规模效应,效率不高,造成落后地区对外部支援的依赖性等问题,外部资金支持产生的倍数效应被削弱。

4.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能力弱

珠三角特别是广州深圳,优良的城市环境,完善的服务体系,丰富的就业岗位,高等学府集聚,对全国人才形成了虹吸效应。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充分的对外交流,使得珠三角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推动经济发展,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粤东西北地区自身存在的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等方面的不足吸引不了优秀人才,珠三角虹吸效应更导致人才的流失,使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缺乏人力资源支持和技术创新支持,严重削弱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1.强化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政策支持

强力推动政府已出台的各项政策的落实,继续深入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为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发展动力。加大粤东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构建快速交通运输体系,有效改善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区位条件。根据区域产业优先发展目录,制定区域金融支持政策,优化信贷资金投向,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提高粤东西北地区改革意识和开放意识,正视困难,知难而进,从被动承接转移转变到主动招商引资,从局限于地域利益转变到大力开放,创新发展思路,改善投资环境,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2.优化粤东西北地区资源配置,推动区域错位发展

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力资源、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不能单纯模仿珠三角或其他发达地区的模式,必须要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在承接珠三角“双转移”的同时,与珠三角产业结构形成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差异发展,发挥资源优势、比较优势,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粤东地区历来是民营经济活跃地区,传统制造业有较好发展基础,素有对外经商传统,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强,劳动力的流入流出总体相对基本稳定,其发展应考虑相对强化经济的区域独特性。粤西地区拥有良好的港口条件,是我国大西南的出海口,钢铁、石化布局突出,与珠三角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其发展应充分利用临港、临海的优势条件,做大做强沿港、沿海产业集群。粤北山区是珠三角的重要生态屏障,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必须有严格的选择和控制,承接的产业必须有利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依据生态和资源环境优势,吸引要素,聚集产业,发展现代绿色产业体系,走生态工业新路,打造珠三角生态功能区。作为补偿,珠三角则通过农产品购买、旅游消费、转移支付、对口支援、低碳交易等方式,提升粤北山区的收入水平和服务水平。

3.提高粤东西北区域性资源的聚集能力,培育枢纽城市增长极

从广州、深圳在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来看,区域内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巨大,必须解决粤东西北地区核心城市缺位的问题。要通过培育粤东西北区域内核心城市,增强城市对高科技人才、资源、服务的吸纳聚集作用,提高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能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粤东西北地区核心城市的建设必须明确城市的功能性,避免区域性、功能性和人口高度集中带来的城市病。要结合地域特点实施新的核心城市规划,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把核心城市的功能进行分散,打破行政规划限制,以核心城市的中心城区为依托进行城市功能区集聚发展和组团布局,发展培育中小城市功能性平台和产业平台,提高核心城市地区辐射力。

参考文献:

[1]邓江年.区域协调发展该如何看到珠三角效应[N].南方日报,2016.1.4.

[2]王凯蕾,武卫红.广东推进两大战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短板[Z].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10.11.

[3]魏后凯.我国区域发展两大失衡问题亟待破解[Z].人民论坛网,2016.5.1.

[4]刘冬平.广东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2014(34)35-36.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发展广东省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2019年“6·30”扶贫济困日活动倡议建议名单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如何服务于汽车经济发展
山东省支持创新创业的财税政策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中职英语教学探讨
2013年二季度全国各省市区玩具进出口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