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植个体差异 着眼个性教学

2016-06-16李金秋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教学学生

李金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28-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致力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现代社会尤其提倡个性的张扬,教育也越来越讲究以学生发展为本,每个人的兴趣、思维、个性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应当得到尊重、信任和关怀。因此,如何巧妙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构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是值得每位教师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在自主学习中彰显个性

人类进入21世纪,要想在信息时代的潮头上“冲浪”,关键是要学会学习,具有主动获取新知识的真本领。而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是自己特有的数学现实出发构建知识的,这就决定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所以我们新课标注重学习的自主化。所谓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独立的发现及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遵循“人本”理念,注重学生个性特长,挖掘学生特质潜能,使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内在的学习”,达到自研自得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彰显个性。

二、在鼓励质疑中张扬个性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无疑,至这时方是长进。”问题和疑惑是学生未知的兴奋点,激发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更可以让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质疑可以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潜能,凸显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可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质疑,如“为什么推拉门可伸缩”。在教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时,可质疑“毫米、分米与我们一起拿学过的长度单位有什么关系?”教学“平行”时,可质疑:“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

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们先让学生拿出所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具,展现在黑板上,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后发现: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这时学生会问:“为什么人民币都只有一伙十元(角、分)、二或二十元(角、分)、五或五十元(角、分)三种呢?”我不做正面回答,而拿出几种有标价的教具,让学生拿人民币学具来购买。学生在购买实践中发现:“不管多少钱,其数值总能用1、2、5组成。”于是学生的疑问就迎刃而解。再如,教学解决问题时,可以采用任意给出2个或3个条件,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提出问题,比一比谁提得问题多,质量高。这样既有助于他们理清数量间的关系,又能激发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这样一来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三、在合作探究中挥洒个性

英国的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甚至是多余两种思想。”由此可见,教学中如果能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例如教学“看谁搭得又稳又高”一课时,先让学生认真思考每种积木怎样摆放就能搭得又高又稳,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互相交流。接着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刚才的想法动手搭一搭,看谁搭得又高又稳。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并让学生说说“在搭积木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进而归纳出“把球放稳很困难”。最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怎样搭才能把球放稳。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最终明确:用3个长方体搭成一个基座,再把球放在上面就可以放稳了。这样倡导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补充了孩子们个体经验的局限,还能使孩子们的个性尽情地挥洒。

四、在因材施教中尊重个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个要求落实到课堂中,就是要实施个性化教学。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教学艺术在于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尊重和承认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受教育者能在自身原来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潜能,从而使其创造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实施分层教学,具体如下:

1.目标分层:备课时要精心制定每一节课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可以把教学目标氛围四个层次:(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法,掌握“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2)使学生能较熟练地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3)通过知识迁移和在计算中寻找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类比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4)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对学生进行爱思考的教育。期中(1)和(2)是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3)是针对较好的学生提出的;(4)则是各层次学生不同程度共同追求的目标。

2.分层次设计课堂提问:基础性的问题面向学困生,中档题面向中等生,难度大的问题面向优等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例如教学“整数四则运算”时,在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基础上,针对计算“203-135÷9”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

优等生:(1)算出结果;(2)你能将算式用文字题形式叙述表示出来吗?(3)可用几种方法叙述?

中等生:(1)请你标出运算顺序;(2)算出结果;(3)和同桌对照一下,与你计算的结果相同吗?

学困生:(1)135÷9=?(2)203-135÷9=?(3)看看同桌是怎样计算的?

这样进行有差异的提问,满足不同的要求,不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成功体验,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凸显。

3.分层布置作业:对优等生的作业,应以知识的灵活应用为主,并且加大前后知识的联系。对于中等生应以本节内容熟练应用为主要目的。而对于学困生,以本节内容的基本原理、方法、概念的一次性应用为主,加大知识的单独联系和巩固。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她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地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可见,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生的个性,挥洒学生的个性,才能使我们的课堂不断的丰盈,才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任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进而凸显出个性的魅力!

猜你喜欢

教学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