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负债融资风险的成因与对策
2016-06-16陈红艳
陈红艳
摘要:高校的负债融资风险,是当前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分析高校负债原则和出现原因,介绍相关的动态和历史情况,详细的阐明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开拓高校管理者的视野,将高校的建设发展融入到经济发展中,推动高校合理的评价以及应对后金融时期投资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校负债;融资风险;成因与对策
90年代以来大量的高校扩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全民化的进程,但是也带来经费紧张,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负面问题,由于部分高校受到经费限制,所以举债问题十分严重,加之高校的负债分析评价能力较弱,所以很多高校的负债情况已经超出自身的偿还能力。因而科学合理的规避高校的负债问题,是当前高校财务研究的重点课题。
1.后金融危机高校面临的困境
(一)毕业生就业问题严峻。就业的发展和经济形势有着正面关系,经济发展放缓必然导致就业生岗位减少,在2011年初,出现很多“民工荒”的情况,现在已经进入到第二季度,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依旧不乐观,很多中小企业倒闭,这些都会引发我国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情况。
(二)高校融资困难,债务风险加剧。现在很多高校的经费来源更加集中,国家大面积的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对比2013年到2014年的经济就能看出,其上升比例达到15.85%,主要的来源都是财政的投入以及学杂费等相关费用,之前的财政经费也是逐年上调,但是随之比重下降的是社会捐赠和其他收入,很多校办企业收入明显下调,其比例能够达到32.21%。另外受到国内CPI指标的影响,部分银行加息,所以高效的风险也在不断的提升。更加调查审计结果看到我国在2010年全国一共有1164所地方普通院校,整体的负债金额达到2634.98。最近近年,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银行不得不多次加息,增大高校本息的压力,增大财务风险,甚至很多高校不得用收取的学费,偿还银行贷款,因而财务问题是很多高校发展的制约因素。
2.我国高校负债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高校扩招。高校扩招是产生高校负债的直接动因,高校的扩招主要为国家培养人才,让高等教育普及。但大量的扩招导致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大,原有的宿舍、教学楼、教学基础设施等都不能满足学生的现有需求。为号召教育部高校教学水平标准,高校就需要筹措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教学基础设备,完善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常情况下,高校的收入可以维持学校一年的正常运转,但是当前高校学生欠费比较严重,让高校运转经费出现紧张。所以高校为筹措资金就需要依靠银行筹集,银行也是高校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二)财政投入不足。最近两年我国提出教育经费占财政收入4%的基本目标,但是我国教育中的九年义务教育需要的经费支出将会占有高比例,这将压缩高校的财政给予,另外部分贫困山区也需要财政经费完善基础设施。
3.负金融危机后高校的负债融资措施
(一)提出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为提出合理的风险解决方案,可以分析风险情况,事前预防,事中检测,事后补救,全面的管理整个风险的可能情况,因而在发生风险后,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避免风险继续扩大,当风险结束后,消除风险再次可能出现的各类因素,这将最大限度的降低高校负债融资风险,将损失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风险的评估中先了解高校的收入情况,然后根据具体的融资周期和额度,先要综合的评价学习自身的偿还情况,避免盲目投资行为出现:另外对高校中的重大项目风险开展预测,考虑资金的调度、投资收回周期、了解该工程项目的具体偿还情况,是否需要负债,以及需要负债多少,以长远的眼光考虑问题,了解高校的财务负担情况,这将有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
(二)提高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通过了解我国的教育纲要,详细的支出在教育方面其投资比重课占GDP增长的4%,根据当前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整个财政教育经费的20%为基础,进行推算,每年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将会增加到600-1000亿,这些资金,需要应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有助于教学设施的完善,并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质量。
(三)拓宽高校的融资途径。为优化融资结构,第一,从政府方面了解,先要鼓励和引导各类筹措环境,并且借助政府背景,提高筹措效率。第二,从高校自身的角度考虑,需要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加大科研力度,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收益,并且形成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吸引投资,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高校的科研发展中,形成良性循环模式。第三,社会的角度思考,需要呼吁企业和个人投资高等教育,比如,捐赠、租赁的方式,推动高等院校的建设以及发展,解决高校建设中财政紧缺问题,有助于高校的健康发展。
4.结语
总之,多角度的分析高校在后经济时代产生的各类投资负债问题,同时了解当前投融资的基本原则,这将指导高校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合理预估自己的投资项目,采取防范措施,化解负债融资风险评估对策,有效强化风险投资管理,让高校建设更完善,投资更合理,财务状况呈现良性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