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国家实现快速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
2016-06-15尹红军
尹红军
近年来,我国经济正在持续高速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也在逐步进行调整,大力推进城镇化步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长期性、全局性战略任务,事关中国农村和社会发展的伟大工程,事关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本文就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具有二元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快速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这一论点做以分析论述。
一、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存在着传统农业和现代工商业二元经济结构
传统农业由于边际收益极低,决定了其收入在农产品价格及生产经营规模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不可能有大的增加。从我国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持续徘徊的情况就说明了这一点,与我国同期城镇从事工商业者收入存在巨大差距。97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为农村的2.47倍;而到2003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到8500元,为同期农民收入的3.24倍。如果加上各种福利、补贴,城里的人实际收入相当于农村的5倍以上。这种大的收入差距,加之城市各方面好的设施.成为对农民的巨大吸引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在自身获得比农业高得多的收入的同时,推动了工商业及城市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积累,使工商业及城市的规模扩大。
正如深圳市的一项调查所说:“在特区30年的发展史中,千百万外来工始终是各种新兴部门的主力军,他们为深圳创造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原始资本积累。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深圳奇迹与致富之源是这个地方充满活力的生力军——丰富而廉价的外来工和新兴经济部门为追求财富而奋斗拓进的结果。正因为千百万外来工的辛苦劳作才有深圳今天的繁荣与富裕。”现在.在全国城市经济部门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已占到一半以上。这一结论,可以说具有较普遍的意义。城市的扩大与繁荣,又可以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
“三农”问题就是农民、农业、农村问题难以解决,主要是农村人口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占有资源、首先是土地资源数量过少(人均1.2亩。世界平均水平5.2亩),土地报酬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生产率提高缓慢而成本迅速增加。这些基本态势不改变,其它措施很难收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显著成效。所以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一环,就是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经济学家胡鞍钢指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是:“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就是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鼓励发展非农产业,进入城镇,从而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具体说:一是,可以获得新的就业岗位直接增收。外出打工,用极低的成本,靠俩只手,年收入就几万乃至几十万。二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走一户、富俩户”。三是,拉动农产品需求,提高农产品价格增收。连续多年农产品价格没有大的变化,有的甚至降低,关键是农产品需求不足。种的人多,吃用的人少。如果反过来,种的人少,吃用的人多,那么需求量大,价格也会上扬。如果我国城市化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城市人口达到6亿以上,农产品需求量就增长1.5倍,即使价格不变,农民收入也可增长1.5倍,加上农民减少,仍在农村的农民实际收入将增长2倍以上。如果价格上升,农民收入还将增加。四是,可解约耕地,扩大面积增收。转移到城镇集中居住比在农村分散居住可解约土地80%。(城市每平方公里可居住5000~1万人)。专家估算,如现有农村剩余劳力全部转移到城市,可解约土地2886万亩。五是,通过劳动力转移积累资金和技能,创业增收。很多打工者经过磨练变成小老板,乃至企业家都是可能的。
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到城市打工,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学到技能,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对农村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向城镇的异地转移,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这种转移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解决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我们应自觉地、全力地推进这一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