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你的社群不死不活,而那些职业群主年入百万?

2016-06-15孟尝君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群主契约社群

孟尝君

99%的社群完全没有挖掘出社群的能量来,社群资源存在着巨大的浪费。群主做得很疲惫,甚至感觉到社群没有前途。

99%的社群都未被激活

各行各业社群化,到了什么程度?各行各业都在试图做行业的uber,甚至连打桌球都有App,可以加入当地的台球俱乐部,可以付费约美女助教。

但是,99%的社群完全没有挖掘出社群的能量来,社群资源存在着巨大的浪费。群主做得很疲惫,甚至感觉到社群没有前途。

我要告诉大家的事实是:社群价值巨大,目前挖掘出来的只是沧海一粟。

前天朋友送我一本书《风口》,这本书未出版前就通过社群众筹了400万元,在风口两个微信群里,众筹了一款酒,2个小时众筹超过10万瓶。这个社群通过一本书为思想载体,通过一款酒做实验,激发了社群的巨大能量。像这样的社群凤毛麟角,太少了。

群主职业化是一个大趋势,公司和其他组织社群化也是一个大趋势。

这三年我就是职业群主,2014年的时候,还比较艰难。但是去年情况好了很多。一些职业做群主的,年收入几十万元比较正常,做得好的年收入几百万元。再看微商这样被认为很low的群体,他们以微信群为载体卖产品,销售额几千万元甚至数亿元,微信群就相当于他们的公司。

可是,挖掘到社群价值的很少,群主能够职业化生存的也很少。我们要问:为什么?

现在的社群像什么呢?像一辆工厂里的汽车,一切零部件都安装好了,看起来非常漂亮,唯独缺一个发动机。没有发动机,这个车跑不起来,我们的社群就是缺这么一个动力,没有动力把群成员的能量激发起来。社群需要一个动力,姑且叫作社群动力学吧。

一些互联网公司,几十个人就能产生数亿元的产值,而这些人没有固定办公地点。那么一个微信群几百人,就不能发动起来产生点经济价值吗?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各行各业都可以以社群聚集人才,去完成共同的目标。让一个社群里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去努力,就是社群的动力学。

社群动力学三要素

1.社群的筛选门槛

社群的筛选非常重要,筛选就是我们的前戏,没有前戏哪里来的高潮?没有筛选就没有成员之间彼此的信任,没有高效地交流。没有筛选,有再好的运营能力、再强的团队,这个社群都做不好。如果筛选做得好,运营会非常轻松,甚至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我喜欢去森林公园,安安静静地打开电脑写写文章、看看书。这个公园收门票15元,所以比较安静。这个公园是不是像一个微信社群?如果不收费15元,大家想想会有什么结果。上海很多老太太、很多大妈不工作的,她们是不是会到公园去遛狗,去公园跳广场舞,更惊艳的是,有些老太太会到公园里开荒种菜。我们的微信群,不筛选下,是不是各种人都进来了,嘈杂得像一个菜市场。

我们发现收费15元的公园,老年人特别少,但是很多青年情侣在公园亲热,很多家长带小孩来玩,也有点吵闹。如果把门票设置为50元,情侣一看太贵了,还不如看电影划算,这样一来,公园里是不是就只剩我这样的喜欢安静的自由职业者了呢?所以收费是一种筛选,不同的收费标准有不同的筛选效果。

社群的筛选绝不是收费这么简单,很多社群创始人听我讲完收费后立刻执行,结果还是一团糟。这些人啊,听话只听一半。

社群筛选有两个部分,一是标签化筛选,二是收费筛选,收费是一个直接简便的方式,是随其自然的结果。标签化筛选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叫标签化?我们每个人都有标签,韩寒是叛逆青年,马云是励志大师……学历、年龄、社会地位、地域、信仰,这些都是标签,我们必须要了解社群每个人的情况,按照这些标签把同样的人放到一个群里去,他们才有相互交流的可能性。

白领和企业家在一个群里,会怎样?

一定是白领整天刷屏,企业家屏蔽群信息或者退群。

标签化筛选要尽可能精准,比如建一个上海的互联网创业群,要求加入者已经过了天使轮,公司在上海,然后再收费进群。社群可以提供法律咨询、投资、媒体等服务,这样的社群就可以做好。

重要的不再是人脉和信息,社交网络让人脉严重过度,很多人微信好友都突破了5000人,在新媒体环境下意见领袖太多,信息严重冗余。

现在重要的是在有效时间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认识靠谱的朋友。信息和人脉的提纯就是一门新的生意,收费提供这样的社群服务是理所应当的。

2.社群的契约精神

大家是否知道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奠定了现代社会的基础,是一本划时代的巨著。契约精神是整个社会得以维持的基础,人类从自然状态到社会来源于人与人之间原始质朴的约定,理想社会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之上。

微信社群是一个小社会,要维持这个小社会,必须要有社群契约精神。

一个微信群就像一些原始人聚集的社会。在虚拟空间,大家都没有了现实社会的各种约束,人们都换了一个身份,在群里吹吹牛,做下推销和广告……都肆无忌惮了。

我们一起补下历史课,想象下人类社会早期,是没有形成社会的。一个人捕猎是不是比较困难,想象你一个人追赶一头野猪,不仅危险,而且常常无功而返。但是,四个人合作围捕一头野猪就容易得多,因此,在生存压力的驱使下,人们选择合作。

但是合作的基础是什么?

这四个人要达成一个契约:第一,追捕野猪的时候,你不能在背后袭击我,睡觉的时候,你不能偷偷把我的食物拿走,第二,对猎物的分配权。这就是社会契约朴素的雏形,后来这些精神演变为法律和习俗,成为社会的基石。

现在的微信群,正需要这样的契约精神。简单来说,我们在每个人入群之前,需要他认可社群的契约,契约精神的实质是:每个加入社群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放弃部分个人权利和自由,而实现共同目标又是为了每个人自己的利益。

这要体现在一篇会员制文章里面。文章里,要说明什么人可以申请加入,社群的价值观和宗旨是什么。认可的再付费加入,就像入党需要写申请,然后要签字,再缴纳党费。

完善契约精神还需要严格执行的群规。

有人担心群规执行太严格,群里静悄悄的,会死掉。这是非常多余的担心。社群可以安安静静地像一块墓地,也不要嘈杂得像菜市场,没有活动的时候,没有闲聊的必要,每个人都有很多群,时间精力都非常宝贵。但是有活动的时候,就应该活跃起来。社群的活动,要像节日一样。

群规之于社群,等于宪法之于国家。契约精神是法律的基础,契约精神也是群规的前提。

3.利益社群的共同利益

过去两年我做的社群,有严格的筛选门槛,有群规有契约,还是做死了很多群。因为没有实现共同利益,尤其是物质层面的利益。

我们老祖宗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大概是整个生物界最大的真理吧,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属性,做一切事儿首先是基于对自己有利。而违背了这个规律,鲜有能够成功的。(我也认为有人能够扭曲磁场,改变这个规律,这样的人是千年一遇,并不是大家能做到的)

社群要找到靠谱的人,做靠谱的事儿,做有利可图的事儿。这也就是直销、微商这类的社群火爆发展非常快的原因,他们给人利益的刺激。当很多代理发现无法持续赚钱的时候,微商和直销就会冷淡下来。

现在有很多分享知识型的社群,分享营销、新媒体、心理学等等。我去过很多平台讲课,他们都有十万以上的规模,讲课的时候是几十个群一起联播,但是,我发现效果并不好。(有些创业者搞千群万人在线发布会,炒作意义大于实际效果)

每次分享完,我就给创始人建议,最好不要搞开放的分享,很难形成利益共同体。

在分享社群里,有三个利益主体:听众、管理团队、嘉宾。在免费的情况下,很多人并没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嘉宾面对这样的人群,提不起兴趣,出场费很低或者纯公益,也就不会有责任感。讲的内容一般,听众感觉一般,彼此都觉得浪费了时间。这样的社群做得越大,管理团队觉得越累,三者都没有得到利益,这无法长久。

相反,如果嘉宾有合理的收入,管理团队领工资,都有责任感和动力,整个社群运营就会比较顺畅。可以对听众收取一定的费用,保证他们有真实的听课需求,三者利益都得到满足,社群可以良性循环。

很多人求快,求大,要很好看的数据,希望一夜之间覆盖地球,乃至于火星人都进入他的社群才好。我建议朋友们观察下种子,种子虽小,它蕴含的力量不小,明年他抽芽了,几年后就成为小树苗,当它长成大树后要存在几百年。

种子有可能变成大树,而大树却无法退回到种子状态。

猜你喜欢

群主契约社群
大树当群主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营销的最短路径
社群短命七宗罪
天上不会掉馅儿饼
幽默新群规
社群到底怎么玩才能黏住用户?
契约精神在国企成长未央
群体认同调节下的心理契约破坏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
兔子当群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