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遗事》与《宋江三十六赞》中水浒故事时间先后考论
——兼论“梁山泊聚义本末”的产生时间
2016-06-15许勇强李蕊芹
·许勇强 李蕊芹·
《宣和遗事》与《宋江三十六赞》中水浒故事时间先后考论
——兼论“梁山泊聚义本末”的产生时间
·许勇强李蕊芹·
摘要自鲁迅以来,学界通常从《宣和遗事》的成书时间、“太行山”与“梁山泺”关系以及林冲、公孙胜的有无等角度认为龚开《宋江三十六赞》所载水浒故事早于《宣和遗事》。通过相关史料的考辨,认为《宣和遗事》中“梁山泊聚义本末”是南宋的小说话本,早于《宋江三十六赞》;“太行山”就是泰山,小说家将“太行山”与“梁山泺”并举并不矛盾,林冲、公孙胜系后来居上的人物,《宋江三十六赞》中的绰号更接近《水浒传》,因此“梁山泊聚义本末”当早于《宋江三十六赞》所代表的水浒故事,其形成时间应当在南宋中期,即公元1141年至1230年前后。
关键词《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赞》水浒故事太行山梁山泊
《宣和遗事》(后文简称《遗事》)和龚开《宋江三十六赞》(后文简称《赞》,载宋末元初人周密《癸辛杂识》中)是研究宋元时期水浒故事发展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之一,但由于受到鲁迅等学者权威论述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界主流观点均认为《遗事》所代表的水浒故事在《赞》之后。仔细考辨相关史料,却发现这种观点在《宣和遗事》的成书时间、性质、“太行山”的解读等方面均存在严重误区,从而颠倒了宋元水浒故事发展的基本顺序,因此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再考察。
一、《遗事》和《赞》孰先孰后
关于《遗事》和《赞》究竟孰先孰后的问题,现代《水浒传》研究的奠基人鲁迅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他在考证小说成书的时候,却将《遗事》放在《赞》之后进行论述①,可见他认为《赞》所记录的水浒故事应该早于《遗事》。之所以如此,大概是鲁迅认为龚开是南宋遗民,其写作《赞》应当在宋元之际,而《遗事》鲁迅则定为元代刊刻②,时间自然要略微晚于龚开,所以将《遗事》放在《赞》之后。虽然鲁迅没有对二书的成书先后做明确交代,但由于他地位崇高,后世研究者在讨论《水浒传》的成书时(例如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北大中文系编《中国小说史》、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和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等史论著作)大多数都按照《赞》在前《遗事》在后的模式进行论述而不敢越其藩篱。
由于鲁迅和上述这些史论著作影响甚大,因此今日多数学人在谈《水浒传》成书问题时,要么直接将《遗事》视为《赞》之后的作品,或者承袭鲁迅的观点,认为《遗事》为元代作品,就应当在宋末元初的龚开之后。譬如严敦易就根据《赞》中“岂若世之乱臣贼子,畏影而自走,所为近在一身,而其祸未尝不流四海”这句话,认为“龚赞所表现的水浒传说故事的时期,定为在十三世纪中叶左右”,而将《遗事》定在“公元1300年左右”③,因此《遗事》就晚于《赞》。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与鲁迅相反,将《遗事》放在《赞》之前,最早的当数胡适和郑振铎。胡适认为《遗事》是南宋民间通行的小说,故而将其放在宋末遗民龚开的《赞》之前④。郑振铎在《水浒传的演化》一文中也是先讨论《遗事》,再讨论《赞》⑤,但没有说明二者的成书时间。建国初期杨绍萱则径直将《宣和遗事》视为南宋时代的产物,“至少是在周密《癸辛杂识》以前”⑥。何心先生通过《遗事》与《赞》中绰号的比较,认为“《宣和遗事》所记应当在《癸辛杂识》之前”⑦。此外程毅中、夏梦菊和王晓家等也持此观点⑧。
以上所举众多论著大多是在讨论《水浒传》成书时候旁及《遗事》与《赞》之先后,且基本没有进行具体论证,真正单独就此问题进行专门论述的仅有一篇文章,即邓德佑的《谈〈宣和遗事〉与〈宋江三十六人赞〉的时代先后问题》。该文从《赞》中为何没有提及梁山泊和《赞》的绰号更接近《水浒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遗事》当在《赞》之前,并认为之所以造成《赞》在《遗事》前的错觉,是因为宋末和元代对《遗事》增益⑨。尽管这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专论,但仍有不尽人意之憾。
整体来看,关于《遗事》与《赞》中水浒故事孰先孰后的问题,学界大多数持《赞》在前《遗事》在后的观点。持此观点的依据主要是认为龚开为宋末元初人,而《遗事》为元代作品,因此《赞》在《遗事》之前是符合逻辑的。另外有的学者从《遗事》有梁山泊且提到“太行山梁山泊”而《赞》仅有“太行山”这一现象,认为《遗事》中“太行山梁山泊”应当是从《赞》到《水浒传》的过渡形态,因此《遗事》时间自然要晚。持相反观点的学者或认为《遗事》是南宋时期的作品,或者认为《赞》中三十六人绰号与《水浒传》更接近,因此《赞》的时间更晚。由此看来,要解决《遗事》与《赞》中水浒故事孰先孰后的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遗事》和龚开《赞》的成书时间。
二、《遗事》和《赞》的成书年代考察
关于《遗事》的成书年代,学界目前有四种观点。
以上四论,或从版本、或从文字内容、或从遗民思想等角度进行论证,似乎都有道理。综合而言,当以宋人旧作而元人增益说更加圆融。
三、由太行山、梁山泺看《遗事》与《赞》的先后
由此可见,《赞》中的“太行山”其实就是泰山,它与当时的八百里梁山泊毗连,故而在地理上言太行山(泰山)就是代指梁山泊。此外龚开在此故意说太行山而不说梁山泊,可能也与他反元的遗民身份紧密联系。所以论者用《赞》中五次出现太行山而无梁山泊来证明《赞》在《遗事》之前似乎也并不妥当。
四、由天罡姓名绰号看《遗事》与《赞》的先后
《赞》和《遗事》都保存了三十六人的姓名绰号,于是一些学者将它们和《水浒传》中三十六天罡进行比较,发现《赞》的姓名绰号更接近《水浒传》,因此他们认为《赞》中的水浒故事应该在《遗事》之后,时间上更接近《水浒传》。
笔者也曾对《赞》《遗事》和《水浒传》中三十六人的姓名绰号进行过相互比较,发现在姓名、绰号和三十六天罡方面,《赞》和《水浒传》的确比较接近,尤其是在姓名方面更接近,反之《遗事》和《水浒传》差别就要大一些(参见下表)。如果从传说故事演进的一般规律来看,基本上是越到后面,传说的人物、故事等要素就越加稳定,因此从这个角度说,《赞》中的水浒故事在《遗事》之后的可能性更大。
版 本姓名雷同数及比率绰号雷同数及比率天罡雷同数及比率《遗事》《水》23;63.9%26;72.2%17;47.2%《赞》《水》31;86.1%25;69.4%23;63.9%《遗事》《赞》25;69.4%27;75%18;50%
从三十六人姓名绰号的角度认为《赞》在《遗事》之后,还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赞》晚出,为什么三十六人中反而去掉了公孙胜和林冲?要知道这两个人物在《水浒传》中是极为重要的,比如说没有林冲,“逼上梁山”的主题就要大打折扣。
作为口传故事,后来者往往在人物、故事情节等方面更为完整繁复,这是通俗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赞》中无论是三十六人的绰号还是故事情节都比《遗事》更加接近后来的小说《水浒传》,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遗事》中水浒故事出现的时间可能比《赞》更早。
五、“梁山泊聚义本末”产生时间蠡测
根据上文的考证,《遗事》中的水浒故事比《赞》时间更早,那么它产生的大致时间能否推测出来呢?
众所周知,有宋一代的说话艺术非常发达,南宋有所谓说话四大家。宋末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说:
自耐得翁首次提出“说话四家”后,吴自牧所著《梦粱录》“小说讲经史”等笔记也提到。但关于“说话四家”具体有哪四家却历来终聚讼纷纭,难定一尊。
综上所述,《遗事》是钞撮旧籍而成的书,其刊刻时间不能够代表其中的“梁山泊聚义本末”产生的时间。《赞》中的太行其实就是“泰山”的古称,由于泰山与梁山泊比邻,龚开称太行,既有以太行(泰山)代指梁山泊之意,更有兼怀太行山忠义人之心。林冲和公孙胜这两个人物在早期的水浒故事中可能并不重要,今天在《水浒传》中看到的林冲和公孙胜是小说作者另起炉灶新创的人物,因此不能够根据这两个人物的有无来判断《赞》和《遗事》的先后。从《赞》《遗事》和《水浒传》中三十六天罡的姓名绰号等进行比较,发现《赞》更为接近《水浒传》,因此从民间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遗事》中的水浒故事产生的时间应该比龚开《赞》记录的水浒故事更早,其产生时间的上限不早于1141年宋金议和,下限不晚于龚开少年时,即13世纪30年代。
注:
⑥ 杨绍萱《论水浒传与水浒戏——自历史上梁山泊人民运动说起》,《水浒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343页。
⑧ 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5页;夏梦菊《〈水浒〉演变史新论》(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王晓家《水浒琐议》,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13页。
⑩ [明]高儒《百川书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6-67页。
*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水浒故事研究”(项目编号:12WX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徐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