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风”与陆游的诗歌书写

2016-06-15郭玉琼李金松

关键词:陆游家风诗歌

郭玉琼 李金松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475000)



“家风”与陆游的诗歌书写

郭玉琼李金松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陆游是宋代诗坛上一位多产诗人,“家风”对他诗歌书写的影响至深。早年受家门“护国守正”思想的熏陶,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诗歌创作的核心;晚年退居山阴,家族“崇道礼佛”和“关心农事”的传统使陆游对待人生的态度渐趋平和,因此诗风较之前期也更为恬淡、自然;此外受祖辈“经世治学”风尚的浸染,陆游诗歌在形式上追求“典重规范”,在内容上“以才入诗”,喜用典故。可以说陆游的诗歌书写与陆氏一族独有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陆游;家风;诗歌;影响

李金松(1964-),男,湖北武穴人,河南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典籍整理与明清文献、学术、散文及其批评理论研究。

学术界对陆游诗歌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并且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陆游的认识。但是目前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即未能从其诗歌书写与家风之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实际上陆游的诗歌书写与其陆氏家风关系密切。因此本文将从这一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拓深对陆游诗歌的认识。

陆氏家风

陆氏家风的内容之一:护国守正

陆氏先世本居吴郡。唐末,一支迁嘉兴。又徙钱塘。吴越时,再徙山阴鲁墟。陆游的高祖陆轸,在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始以进士起家,仕至吏部郎中直昭文馆,赠太傅;曾祖陆珪,国子博士,赠太尉;祖父陆佃,官至尚书左丞,赠太师,封楚国公;父亲陆宰,以朝请大夫直秘阁,历官淮南、京西转运副使,封会稽开国子,赠少师。据此可知陆氏一族几代为官,身为官宦子弟,陆家人与朝堂政治保持着紧密联系。而身为其中一员的陆游,从小便受到长辈的耳濡目染。其中祖父和父亲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

陆游祖父陆佃处理政务中庸平和、谦逊守正。《陆佃传》记载:“御史中丞赵挺之以论事不当,罚金。佃曰:‘中丞不可罚,罚则不可为中丞。’谏官陈瓘上书,曾布怒其尊私史而压宗庙。佃曰:‘瓘上书虽无取,不必深怒,若不能容,是成其名也。’佃执政与曾布比,而持论多近恕。”[1]10920从中我们看到了陆佃在处理政务上平和、从容、与人为善的性格特点。《家世旧闻》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楚公于应对间,逡巡退让,不肯以所长盖众,此吾家法也。”[2]181短短一行文字不仅表现出了陆佃谦虚、谨慎,不事张扬的处事原则,而且也反映出陆家人对该原则的坚守。当陆游陈述这一事实时,他无法隐藏自己对先辈的仰慕之情,以及对家门风范的自豪。此外,他还借父亲陆宰之口,再次突出了祖父守正修身、严格教育门人子弟的优良品质。先公言:“楚公尝戒门人子弟,曰:‘《蔡文忠谥议》,谓文忠一言之出,终身可复。后生立身,当以此为根本。若于此未能无愧,何以为士耶!’”[2]191显然祖父立身处世的准则深深地影响了陆游。

相比祖父陆佃而言,父亲陆宰对陆游的影响最为直接。陆游在《家世旧闻》卷下里面,更是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记录父亲的言行。比如童贯、梁师成之流祸国殃民,陆宰“问贯、师成事用之由”[2]205,他通过成章之言揭露了统治集团内部的丑陋面目。又如蔡京为相,建白置讲议司及大乐,陆宰更是直接拆穿了他不通音乐的事实。再如陆宰“初在寿春,建刘仁赡庙。后饷军河东,尝谒王彦章画像于滑州铁枪寺。至潞州,又谒裴约庙”[2]208,这三件事情充分显示了他对忠君爱国之士的尊敬仰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陆宰强烈的爱国情怀。

长辈这种护国守正的家风自然影响了陆游。陆游强烈的用世之心固然与当时宋金对峙的形势分不开,但同时也是受祖父辈爱国情怀的濡染。

陆氏家风的内容之二:读书治学

陆游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年轻时候常常深夜苦读,其《老病追感壮岁读书之乐作短歌》(《诗稿校注》卷二十)称:“少年志力强,文史富三冬。但喜寒夜永,那知睡味浓。”中年依然嗜书如命,《读论语》(《诗稿校注》卷八十)中说道:“壮岁贪求未见书,归常充栋出连车。”年老多病之时,还是勤奋读书,他在《读书至夜分感叹有赋》(《诗稿校注》卷八十)中感慨:“老人世间百念衰,惟好古书心未移。断碑残刻亦在椟,时时取玩忘朝饥。”陆游继承陆氏精研经学,酷爱藏书的家风,非常看重儒家经典。他在《自咏》(《诗稿校注》卷四十九)里说:“万事忘来尚忧国,百家屏尽独穷经。”《冬夜读书有感》(《诗稿校注》卷四十九)里面也说道:“《六经》未与秦灰冷,尚付余年断简中。”此外,陆游精于图书的购置、鉴别、校勘、抄录、辑补、刊刻、典藏、保护,是集收藏、考订、鉴赏、著述、刻印于一身的真正学术意义上的藏书家。接受家门良好文化的浸染,加之自身刻苦勤奋的后天学习,陆游成长为一代博学鸿儒。《宝庆会稽续志》卷五这样评价他:“自少颖悟,学问该贯,文辞超迈,酷喜为诗;其他志铭记序之文,皆深造三昧;尤熟识先朝典故沿革、人物出处,以故声名振耀当世。张孝祥自谓辞翰独步一时,每见辄倾下之。”[3]可见陆游的才学之大。

陆氏家风的内容之三:关注农事

陆游高祖陆轸于北宋大中祥符间以进士起家,之前,陆氏世守农桑。陆游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用世之心的封建士大夫,读书仕进是他作为儒生应该有的理想追求。身为朝堂忠贞护国之臣的儿子,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献言献策也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作为祖上有着几代务农经历的陆氏子孙,陆游并不回避这段历史,相反,他缅怀先辈,关心农事。

陆氏远祖据说是楚国狂歌过孔子的陆通,但时间久远,已经很难考证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陆游的七世祖到五世祖的确弃官务农长达二百余年。关于这段往事,陆游在《渭南文集》中这样说:“予先世本鲁墟农家,自祥符间去而仕,今且二百年,穷通显晦所不论,竟无一人得归故业者。室庐桑麻果树沟池之属,悉已芜没。族党散徙四方,盖有不知所之者。过鲁墟,未尝不太息兴怀,至于流涕也。”[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陆游对先世从事农桑的尊重、缅怀。

陆游自号“若耶老农”“九曲老樵”“山阴老民”,重农思想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大量体现。他在《示子孙》(《诗稿校注》卷四十九)中说:“为贫出仕退为农,二百年来世世同。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可见陆游是把务农当作了家族风尚,并且以此来劝诫子孙后代。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自贻》(《诗稿校注》卷七十六)四首其二有“家风本韦布,生事但渔樵”;《农家》(《诗稿校注》卷七十七)有“为农幸有家风在,百世相传更勿疑”;《高枕》(《诗稿校注》卷二十四)有“每与诸儿论今古,常思百世业耕桑”。他在《示元敏》(《诗稿校注》卷五十八)中教诲子孙说:“汝业方当进,吾言要细听。仍须知稼穑,勉为国添丁。”

陆氏家风的内容之四:崇道尊佛

陆氏崇道的家风,可以追溯到陆游的高祖陆轸。关于陆轸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他的《修心宝鉴》中看到。陆轸自号朝隐子,从政后喜爱神仙之术,他的朋友曾经这样评论他:“良牧归诗匠,雅风消郁蒸。官清难滞爵,吏散远同僧。棠树非烟合,仙搓碧浪乘。因思穷万化,千古更无能。”[5]无疑,他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晚年隐居山林,从事于外丹黄白之术的修炼,“炼丹辟谷,尸解而去”[6]。祖父陆佃与方外人士来往密切,他的诗歌中就有与李柔得道士、法云长老等的酬赠。父亲陆宰也与方外之人多有联系。此外,陆氏家藏的万余卷书中,仅道书一类就有两千卷之多,而这对于从小爱读书的陆游来说必定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陆游在《诗稿校注》卷五十六《岁晚幽兴》其四中说道:“全家共保一忍字,累世相传《三住铭》。”并且他还在该诗的自注中说:“先太傅亲受《三住铭》于施肩吾先生,授游曰:‘汝其累世相传,毋忽’,因即以传聿、虞诸子。”这里陆游追忆了先祖修道之事的由来以及对自己的嘱托,从中我们也看到他对道家思想的接受。又如《诗稿校注》卷六十《道室试笔》其四有“吾家学道今四世,世佩施真《三住铭》”之句。《诗稿校注》卷六十二《养气》中也提到“学道先养气,吾闻三住章”。

并且从高祖陆轸起,陆游家世代皆与僧人有交往,尊崇佛学,可谓佛学传家。陆氏女性亦多信佛,《边氏夫人行状》记陆珪妻边氏“常焚香诵经,持念诸佛名号”[7];《会稽县君吴氏墓志铭》载,陆游伯祖母吴氏亦好佛[8]。

受家风熏染,陆游亦嗜佛学。从《跋释氏通纪》《陈君墓志铭》等文可知,他年少时避兵东阳,和僧人多接触[9]。他常读佛教经典,文集中明确提及的就有《楞伽经》《维摩经》《法华经》等。陆游诗歌亦多咏及佛学。比如《诗稿校注》卷一《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其四中有“此生本幻戏,衰态转眼足”,《病中作》中有“幻妄消六尘,虚白全一性”,《诗稿校注》卷七《观华严阁僧斋》中有“早知士志成痴绝,悔不藏名万衲中”等等。可见祖上修道礼佛的活动深深地影响了陆游。

陆游的诗歌创作

从以上四方面的论述中,我们大致了解了一下陆氏家风。陆游的诗歌创作明显受家风的影响,那么这些家风具体是如何影响他的诗歌的呢?接下来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一、豪迈风格下的爱国情怀

陆氏一族忠君爱国,祖父和父亲修身守正的家风更是深深扎根于陆游心底。处在宋金交战的混乱局面中,陆游从小就看到了战争带给人民的伤害。因此,他痛恨杀戮。在现存九千三百多首诗歌作品中,爱国思想几乎占据了陆诗的一大部分。

陆游热爱祖国,希望早日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为此他的诗歌处处表达了扫除敌寇、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如那首著名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这是一个饱经磨难的爱国者对中原之地的热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诗人通过梦境的形式再现了宋军奋力杀敌的场面,从中透露出他对收复失地的渴望。然而现实却总是与梦境相反,一心杀敌,但年老无力,只能发出“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感慨。但这丝毫没有削减诗人的爱国意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一方面是对诸葛亮的赞美,一方面也传达了诗人对贤臣救国的寄托。所以我们说陆游是一个深沉的爱国主义者。

诗人渴望恢复中原,但统治者却腐朽堕落,为此陆游爱国情怀的另一种表现则是对当权者的讽刺、批判。像他在《关山月》中写到“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这显然是对统治者、掌权将帅的直接批评。此外他变换角度,写将士“三十从军今白发”,“沙头空照征人骨”,面对杀敌士兵的悲惨境遇,诗人更加重了对腐朽阶级的痛恨。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诗歌开头便指出“和戎召下十五年”,求和政策不仅没有使天下太平、人民安定,相反它带来的是更多无辜者的死伤。诗人正是通过正反对比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当权派的误国误民。

陆游一心报国,但现实中却遇到了太多阻碍。面对半壁江山他想挽救,但挥刀无力。激愤不平的情绪使得他的爱国情怀往往通过豪迈、奔放的笔触传达。如他在《长歌行》中写到“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一个豪放饮者的形象跃然纸上;“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把刀剑写得这般锋利逼人;“何当凯还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这是对战争胜利场面的大胆想象。这些诗句读起来无不昂扬、奔放,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抗金必胜信念的坚定。所以我们说陆游的爱国诗歌,风格大都豪放、雄健。

二、典重规范下的以才入诗

陆游出身书香世家,受祖父中庸平和思想的影响,他对儒家学说有深入研究,尤其是经学;再加上家中藏书万卷,自己又酷爱读书,陆游的学识极其渊博。而这些特点深深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我们知道陆游的祖父陆佃,精通经学,尤其对《礼》有专门研究。《礼》学要求读书人修身自持,举止要合乎儒家的伦理规范。因此它以典正、有序作为最高审美标准。陆游在继承家族学术的基础上也自觉按照典重、雅致的美学规范要求自己。并且他还把这种美学思想融入了诗歌创作,具体表现是形式上讲究工整、规范。这里就要提到陆游的律诗创作了。

陆游是七言律诗的集大成者,洪亮吉认为:“七律之多,无有过于宋陆务观者”,“诗家之能事毕,而七律之能事亦毕”[10]。关于陆游律诗的创作特点,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道:“放翁七言律,对仗工整,使事熨帖,当时无与比埒。”[11]可见陆诗长于对仗。《后村诗话》谓“古人好对仗,被放翁使尽”[12]。的确,陆游的律诗对仗常常能达到工整而不呆板、流畅而不雕琢的效果。如他在《度浮桥至南台》中写“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用夸张之笔,把浮桥描写的雄伟壮阔;“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诗人借助自然景物寺楼、钟鼓、墟落、云烟,巧妙地把时间从早晚推向了古今,增强了历史的沧桑感。再者如“起随乌鹊初翻后,宿及牛羊欲下时”(《望江道中》),两句对仗写得朴素自然,在这里诗人借助生活中两个常见的物象“乌鹊”“牛羊”,把自己旅途漂泊的无依感传神地表达出来。此外像“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饶有趣味。

上文我们已经说过陆游受家庭影响博学多才,他对经史诸家都有研究,在用典方面,陆游尤喜引用史书资料。如《黄州》有“局促常悲类楚囚”一句,显然“楚囚”是用了《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系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13]27,这一典故,突出自己处境的艰辛;结句“生子何须似仲谋”,明显模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曹公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13]27,但诗人在这里是只借其语不借其义。再如《夜泊水村》有“大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两句,前者借用《后汉书·窦宪传》“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13]103之语,反衬自己功名未就;后者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绝大漠”是汉武帝赞扬霍去病时所用的语言,诗人用此表达自己如霍去病一般勇武。此外如《枕上作》颈联说到“残年但欲慕初平”,“初平”是《后汉书·党锢传》中的一个人物,即黄初平。诗人借他修道成仙的故事,反映自己远离尘世的愿望。从上述所引用的这些例子我们不难发现:陆游学识渊博。

陆诗喜用典故,不仅展示了陆游的才学,而且从侧面反映了他的美学追求。诗歌本是抒情言志的载体,它一般追求平易、自然,但加入典故之后无形中便增强了厚重典雅之感,何况正史本身自带庄重严肃的特点,所以我们说陆诗在典重规范下以才学入诗。

三、自然笔触下的闲适追求

陆氏家族重视农业生产,陆游谨记祖上务农的经历,对乡村有着天然的亲近之情。他人生的最后二十年,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山阴农村度过的。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陆游对农民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加之人到晚年,用世之心已所剩无几,诗歌内容大多是表现他对乡野闲适生活的热爱。此外,家门修道礼佛的传统使陆游对人生多了一份坦然,所以他能用佛老的美学思想来关照万物,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乐趣,语言平淡、自然。

陆氏先祖世居山阴,陆游晚年再次回到故乡,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他对先辈的怀念。尤其陆游从变幻莫测的时代环境中切身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个体的渺小,所以他晚年就更加珍惜自己所剩不多的光景,也就更能在这暂得的宁静中体会生活的乐趣。祖辈从事农桑的经历也使陆游在看到村民辛勤劳动时倍感亲切,而这种情愫无疑会加深他对乡村生活的留恋。如《泛湖至东泾》一诗:“春水六七里,夕阳三四家。儿童牧鹅鸭,妇女治桑麻。地僻衣巾古,年丰笑语哗。老夫维小艇,半醉摘藤花。”春天阳光明媚,诗人泛湖游玩,不知不觉中时间已接近傍晚,这个时候他放眼四周,看到儿童在玩耍嬉戏,农妇们忙着织麻,暧暧的村落呈现出一派祥和景象,甚至他还听到村民们因丰收的喜悦而发出的笑声,此刻他会想到远祖,然后会心一笑划船去采藤花。整首诗节奏缓慢,诗人通过细腻之笔充分表达自己对闲适生活的热爱。

陆游受家门修道礼佛的影响,对佛老思想有深入研究。如果说他前半生的大部分光阴都是对儒家思想的践行,那么晚年的陆游对待生活的态度则更多的是随意、淡然。他接受佛道两家“空净”“素朴”的美学思想,在诗歌创作上追求平淡、自然之美。为了达到这种美学效果,陆游有意地选用那些清新自然的语言。

关于陆诗的语言,刘熙载认为“放翁诗明白如话,然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14]。如他的《村居》“数家相依倚,百事容乞假;薄暮耕樵归,共话衡门下”,语言浅显易懂。诗人抓住山野生活的一个方面,从村民角度切入,写他们和睦相处、辛勤劳作的日常琐事,无甚新奇,但“农家”“薄暮”“樵耕人”这些物象的有机结合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安宁恬淡的农家图;“百事容乞假”和“共话衡门下”这两句通过选用一些标志性动词“乞假”“共话”凸出了山野村民的善良、友爱,增添了生活的温馨感。因此我们说整首诗笔调自然、耐人寻味。又如“触热汗沾衣,暮夜犹未干”(《夏夜》),“身闲亦未全无事,检校幽花几树开”(《晨起出南堂》),语言大都明白如话,质朴自然。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我们发现陆游的诗歌创作明显受其家风的影响。陆游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意义。其中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和闲适疏淡的生活描写是放翁为后学者树立的两座丰碑。总之,陆诗以丰富的内涵,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陆佃传[M]//宋史:第31册卷三四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10920.

[2]姚宽,陆游.西溪丛语家世旧闻[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181.

[3]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第八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603.

[4]陆游.陆放翁全集:上[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134、135.

[5]释重显.和陆轸学士夏日见寄[M]//.雪窦四集祖英集:卷下.四部丛刊续编本.

[6]陆游.跋修心鉴[M]//渭南文集:卷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2225.

[7]陆佃.陶山集:卷十六[M]//《钦定四库全书》影印本.

[8]陆佃.陶山集:卷十五[M]//《钦定四库全书》影印本.

[9]欧明俊.宋代文学四大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51.

[10]洪亮吉.北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6.

[11]丁福保.清诗话: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544.

[12]钱钟书.谈艺录:上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54.

[13]陆游诗文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27.

[14]刘熙载.艺概:卷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69.

(责任编辑林东明)

Family Tradition and Lu You’s Poetry

Guo YuqiongLi Jingsong

(School of Art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0)

Abstract:Lu You is a prolific poet of the Song dynasty, whose family tradition deeply influences his poetry writing. In his earliest years, nurtured by Lu family’s strong advocation of serving the motherland, Lu You regards vehement patriotism as the core of his poetry creation. But in his latter years when he retires to his hometown Shanyin, affected by the family’s worship of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his interest in farming, he gradually adopts a calm attitude to life, forming a more natural poetry style. In addition, Lu You pursues norms in form and prefers allusions in cont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ny generations of his ancestors’ rigorous scholarship.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Lu You’s poetry and the family tradition are inseparable in a sense.

Key words:Lu You; family tradition; poetry;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6)02-0027-05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2.006

收稿日期:2016-02-27

作者简介:郭玉琼(1988-),女,河南许昌人,河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陆游家风诗歌
诗歌不除外
勤劳节俭传家风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家风伴我成长
诗歌岛·八面来风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家风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