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比较分析
2016-06-15胥亦龙
胥亦龙
ICU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比较分析
胥亦龙
目的 比较ICU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实施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效果。方法 选取ICU重症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25例,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组(25例,行全肠外营养),对2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行营养支持21d后,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TP(64.26±3.52)g/L、PA(35.38±7.95)mg/L及Hb水平(122.83±13.65)g/L改善情况优于肠外营养组,MNA评分结果(25.6±1.5)分优于肠外营养组(21.3±1.2)分,机械通气时间(10.1±5.2)d及入住ICU时间(15.4±3.8)d短于肠外营养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CU重症患者中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效果优于全肠外营养,安全可行,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ICU;营养支持;早期肠内营养;全肠外营养
营养支持是危重症医学科中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案是满足患者机体需求,改善患者状况的重要途径[1]。危重患者营养支持途径主要有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目前大量研究发现,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效果优于肠外营养[2]。以往观点认为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应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近来有观点认为危重症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可收到较好的效果[3]。本研究选择ICU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效果,旨在探讨ICU危重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与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均为2013年3月~2015年3月间玉山县人民医院ICU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57.6±15.7)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发现有喂养指征存在,APACHE评分均在15分及以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各25例,肠外营养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27~70岁,平均(56.8±14.9)岁;肠内营养组男16例,女9例,年龄25~72岁,平均(57.9±15.2)岁。2组患者基本资料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方法 肠外营养组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通过上腔静脉穿刺置管,输注脂肪乳、葡萄糖溶液等;肠内营养组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入ICU后24~48h内经鼻肠管输注肠内营养乳剂(TP)[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剂量从250mL/d开始,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对剂量和输注速度进行调整,肠内营养的目标点为125.52kJ(30kcd)/(kg·d)。
1.3 观察指标 (1)测定患者入住ICU时及第21d血清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及血红蛋白(Hb)水平,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2)应用微型营养评估法(MNA)对营养支持后营养状况进行评价,该量表共包括人体测量、饮食评价、整体评定和自我评定4个维度,18个项目,总分30分,营养状况良好:>24分;潜在营养不良:17~23.5分;营养不良:<17分;(3)记录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4)观察统计2组并发症发生率及28d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PEMS3.1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营养状况评价指标 与入住ICU时相比,2组21d后血TP、PA、Hb水平均有明显改善,肠内营养组患者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营养状况评价指标(x±s)
2.2 2组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 与肠外营养组进行比较,肠内营养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均更短,MNA评分结果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x±s)
2.3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情况 患者营养支持期间,肠内营养组5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0%(5/25),肠外营养组6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4.0%(6/2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28d病死率分别为4.0%、8.0%,数据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2组经胃喂养不耐受等发生情况[n(%)]
3 讨论
危重症患者由于全身炎症和器官功能障碍,在应激反应时呈高代谢状态,易发生不同程度的营养障碍,不利于患者康复。营养支持是维持危重症患者营养需求的重要措施[4],临床常用的营养支持方案有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支持,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与实践发现,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肠内营养的效果优于肠外营养[5]。研究发现,与肠外营养相比,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白蛋白、总蛋白的等营养指标,提高患者CD4+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并可降低危重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在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以往的观点认为在重症感染和严重创伤初期开始肠内营养,患者不仅不能吸收,且会加重肠道损害,因此认为危重化患者的肠内营养应等到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进行。但近来有研究发现,短期饥饿和肠外营养,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认为危重症患者应早期开展肠内营养[7-8]。为进一步探讨危重症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效果,本院选择收治的ICU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在危重患者入住ICU24~48h内行早期肠内营养,患者21d后血TP、PA、Hb水平改善情况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同时本院采用MNA评分法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定量评价,从评分结果来看,肠内营养组患者MNA评分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表明对危重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可较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观察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肠内营养组均更短(P<0.05),表明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等,同时2组并发症发生率及28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早期行肠内营养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ICU危重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支持相比,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8.060
江西 334700 玉山县人民医院(胥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