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发展中国家新型业态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2016-06-15蕾王芳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天津30004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
■ 孙 蕾王 芳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天津30004 、南开大学商学院 天津 30007)
网络环境下发展中国家新型业态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 孙 蕾1王 芳2教授(1、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天津300204 2、南开大学商学院 天津 300071)
▲ 本文是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研究议题项目“新型商业业态”(2014-05)的研究成果之一,2014,天津。项目主持人为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导王芳
内容摘要:互联网的发展孕育和催生了新型商业业态,在这场业态革命中,发展中国家优势与劣势兼具,机会与威胁并存。本文通过SWOT分析,提出发展中国家从政策法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企业建设到改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等方面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业态 互联网SWOT分析
网络环境对业态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渗透,传统商业业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互联网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消费观念和行为模式,网络购物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B2C电子商务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使传统商场逐渐沦为其“试衣间”,并侵蚀传统业态的利润空间。面对竞争,传统商业业态也开始通过网络进行在线采购和物流管理。网络环境下诞生的新型业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优势。其次,互联网与金融业融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发挥“鲶鱼效应”,为传统金融行业带来竞争压力和变革的动力。最后,移动互联技术为商业业态的再次创新创造了环境,更方便、随心和贴身的移动商务走近寻常百姓,它以强大的生命力挑战基于PC的电子商务,更有力地威胁传统商业业态。
网络环境下发展中国家新业态发展的SWOT分析
(一)发展中国家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虽然在经济建设、基础设施、技术水平等方面落后发达国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劣势也为这些国家发展新型业态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首先,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业态还不成熟,其自身的不完善为新型业态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尚未形成僵化的条框模式,因而不会对新业态发展构成桎梏,即较少“创新者的窘境”。例如,美国的互联网金融规模和影响远不如中国。究其原因,美国金融市场非常成熟,传统金融业为应对竞争早已使用了互联网,传统金融业已将金融市场基本覆盖,留给互联网金融的机会比较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新事物在发展中国家容易获得显著发展,因为传统的反对势力没有那么强大。
其次,发展中国家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对新型业态的发展形成了有力的拉动作用。动力之一,以电商为代表的新业态加速商品流通,繁荣市场,为民众所欢迎。动力之二,新业态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困难,例如互联网金融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跨境电商解决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障碍问题,缩小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发展起点的差距,助力其做大做强,因而为中小企业所欢迎。动力之三,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通过发展新业态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日渐拉大的国家间贫富差距,弥合数字鸿沟。这些需求形成拉动业态创新的合力,为新型业态在发展中国家发育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发展中国家的劣势
发展中国家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这对新型业态的发展形成了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力,新型业态遗传了传统业态的缺陷。发展中国家对于新型业态的研究起步晚,起点低,关于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众包等新型业态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标准尚未形成,缺乏监管,市场行为不规范,行业竞争无序。再加上传统业态尚未成熟,导致作为互联网环境下其延伸和演进的新型业态不可避免地遗传了传统业态的缺陷,例如,业务流程不规范,主体资质没有明确的认定,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等。
二是信用体系不健全。移动互联环境下新业态对信用体系的依赖程度较之传统业态更甚。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市场经济的实践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信用评价和担保机制,而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信用体系缺失,企业失信行为成本低廉,导致逆向选择、市场中违约和欺诈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各类主体参与新业态商业活动的信心,更在海外市场形成不良影响,自我设置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屏障。信用体系不健全是发展中国家实施新型业态的一大瓶颈。
三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互联网环境中面临更高的侵权起诉和高额处罚的风险。由于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立法空白或薄弱,导致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不少企业在本国市场上免费模仿发达国家的产品和创意,无偿享受别国企业的智力劳动成果。在相对闭塞的传统商业环境下,这些行为未能被一一纠正。但是新业态都是基于互联网环境的,这种情况下,信息流动范围扩大、速度提升,企业面向的很可能是全球市场,其侵权行为被发现的概率显著提升,因此企业将面临更高的侵权起诉和高额处罚的风险。
四是文化的开放包容程度不够。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相对封闭,对外来文化持排斥态度。而互联网将全世界连接成一个地球村,实现了信息的大流通、大循环,同时带来的是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单世联,2005),而这在文化相对封闭的国家是不被容忍的。因此,这些国家的政府会限制公民自由接入互联网,提高互联网接入成本,设置严苛的互联网交易准入门槛,进行信息的严苛审查和过滤。所以,在这些国家互联网的发展受到阻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业态发展缓慢。
五是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中国家当中只有四分之一可以使用互联网,很多贫穷国家缺乏作为互联网主干网络的物理基础设施。在发达国家,作为互联网枢纽的IXP(Internet eXchange Point,因特网交换点)有十几到几十个,但是一些贫穷国家连一个都没有,这就意味着这些国家只能通过光纤连接发达国家的枢纽,从而大大降低了互联网连接速度。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电信行业存在垄断现象,垄断巨头拒绝开放关键的基础设施,通过政府制定法规设置障碍阻止新竞争者进入。
六是物流服务水平低。现代物流是新型业态发展的支柱之一,而发展中国家物流服务水平低,体现如下:企业物流仍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尚未起步,或者初露端倪;第三方物流尚未发展起来;物流活动中的信息化水平低,先进的物流技术、设备及管理理念尚未得到应用;物流增值服务缺乏;物流效率低下,运输周期长,不能对在途货物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控,货物损坏和丢失率较高。
七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新型业态的市场普及率不高。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网络终端设备普及率低,通信成本高,网民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网络使用率不高。而人们的收入水平低,决定了其消费水平不高,消费的产品类型和消费形式都不丰富,一些新的业务品种、业务模式短期内难以有大的市场。
八是高级专门人才匮乏,公民平均文化素质不高。发展中国家教育相对落后,IT、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现代物流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匮乏,无法支撑相关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落后,导致全民平均文化水平不高,技术素质较低,对高技术含量的消费方式接受程度不高,适应过程较慢。
九是企业管理水平低,创新意识薄弱。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企业管理理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计算机的购置、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互联网的接入比率较低。企业欠缺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缺乏业态创新和应用的扎实基础。业界的实践和理论都证明:不创新,必然灭亡。所以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网络环境蕴含的机遇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以极强的渗透力广泛深入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方位、多领域的机遇。
一是为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提供新鲜的养分。文化史的发展证明,只有具有开放胸襟、包容精神,并不断学习其他文化精髓、丰富和提升自我的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本就处于弱势地位,需要着力发展。而互联网提供了跨国界文化交流传播的平台,使发展中国家有机会吸收其他各种文化的先进成分;新型商业业态的出现也要求并促使文化更多元、更开放。在这种环境下,多元文化的涌入激发了发展中国家本土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潜能与激情,促使其文化加快发展和演进。
二是打破知识垄断,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研究机构、大学、专业组织垄断知识的格局,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超级图书馆和资料库。例如,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带动下,约300家教育机构将自己的教学材料放在网上,免费供人们学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提供约21000门课程的资料,每年约有3.6亿人次的访问量。这样,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就有机会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在线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增加了提升自身文化素质、改变个人前途命运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关系到国家的崛起。所以,互联网通过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和层次,缓解教育不公平状况,最终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国力的提升。
三是促进思维模式的转变。互联网通过改变商业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从僵化到活跃,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排他到包容……具体说来,互联网促使人们思维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认知模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方式由逻辑式学习发展到人机互动的形象化学习,感知方式虚拟化,知识生产由个体行为变成社会化和网络化过程,思维的跨时空性、立体性、发散性、创新化、灵敏化、群体化、交互化、互补化等特点都更加突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发展的潜力,因此思维模式的转变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是增进国家之间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机遇。互联网使空间、时间不再成为障碍,跨境商业活动因此变得频繁,无论是业务的运作,还是纠纷的解决都需要国家之间协调配合、联合治理。在频繁、密切的国际合作中,发展中国家就有大量机会直接观摩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理念、经营模式、法规制度等内容,弥补自身的不足。与传统产业相比,信息产业对一国的经济基础、工业基础要求较低,从这个角度看,在发展信息产业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不多处于同一起跑线。而且,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促使后者实现跨越发展。所以,在互联网环境下,能够抓住机遇、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发展中国家就能实现“三步并作两步走”的跨越式发展,缩短赶超发达国家的进程。
五是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创新。互联网上大量丰富的信息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数字化、虚拟现实、仿真等技术的应用使人们想象的场景及其可能的各种后果在终端上直观、逼真地呈现出来;互联网赋予人们更多的自主权、对个性张扬的支持,鼓励了思维的活跃和个性化的发展,而活跃的思维和个性化正是创新的土壤;网络连接的广泛、信息交流的交互性、对自媒体的支持都培育了创新的群众参与性……凡此种种,互联网环境的诸多特性都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例如众包,这种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整合大量脑力劳动者进行集群创意,节约资本,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创新。通过互联网征集网民作品,只负担少量费用便可获得质量很高的东西,网民根据个人兴趣也乐于参与。
六是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互联网提供大量的信息、丰富的选择、全面的商品比较服务,便捷的购物过程,送货上门的服务,使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也可以享受电子商务带来的质优、价廉、全天候、足不出户、高效的购物体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网络与人们的距离进一步缩小到“一厘米”,随时随地接受移动互联服务,使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可以同样享受到技术创新的红利。另一方面,新型业态带来的竞争压力也促使传统产业积极创新产品、改进服务,从而使消费者受益。同时这些新业态及其所需的配套服务为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有助于其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改善生活质量。
(四)网络环境带来的威胁
一是数字鸿沟扩大,马太效应显现。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程度的差异形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由此显现马太效应,贫穷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生活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有数据显示,数字鸿沟状况严重时,全球收入最高的20%的发达国家拥有全球GDP的86%和因特网用户的93%,而收入最低的20%的发展中国家只拥有全球GDP的1%和因特网用户的0.2%。造成数字鸿沟的原因主要包括:发达国家凭借经济、技术、人才、信息化建设等优势占据信息革命和电子商务的制高点,主导新业态(电子商务等)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从而主导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将发展中国家边缘化,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是丧失信息主动权,面临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和渗透的风险。互联网为信息的跨国界交流提供平台的同时,也为发达国家实施文化扩张和侵略、争夺信息霸权提供了方便。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这个平台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对外施加影响,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的民族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李郁香等,2002)。信息霸权,是指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如制网权)妨碍、限制或压制他国对信息的自由运用,甚至通过垄断信息技术来控制别国的信息来源及传播,以谋求经济、政治和军事利益(刘普等,2013)。美国牢牢掌控着网络信息主导权,控制着全球互联网13台根服务器中的10台(包括唯一的主根服务器),管理着所有的根服务器,可以在根服务器上屏蔽任何对美国构成网络威胁的国家的域名,从而使这个国家在互联网上瞬间消失;控制着网络连接需要的卫星和海底电缆、网络信息流的绝大部分节点;在全球范围内垄断电脑芯片的制造(Intel)、主导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Microsoft)和平板电脑市场(苹果);拥有全球访问量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门户网站Yahoo、视频网站YouTube、微信平台Twitter、社交空间Facebook(余丽,2012)。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互联网上抢占舆论制高点,强行向发展中国家推送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商业文化、生活模式等,诋毁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借“自由、民主、平等”的口号传播种族歧视、民族矛盾、暴力运动等思想,对发展中国家展开文化颠覆活动。可见,发展中国家从观念意识上要提高警惕,技术措施上加强防范,避免本国、本民族文化被发达国家的入侵文化所吞噬,丧失独立性。
三是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被边缘化,在产业价值链低端徘徊。发达国家凭借先天优势主导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其技术、知识和资本占据研发、设计、营销和品牌这些高附加值环节,获得丰厚的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大多只能以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参与国际分工,从事的是低壁垒、低利润、竞争激烈、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组装环节,甚至是发达国家不愿做的高能耗、重污染的价值链环节(曹明福,2007),不仅在利益分配中被发达国家盘剥,而且还可能以牺牲本国的社会福利为代价。在这样的国际分工中,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是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产业难以获得国际竞争优势,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全球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往往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但它对于塑造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是必需的,所以争取具有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成为当前发展中国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是互联网环境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直面国际市场竞争,对弱小的民族产业构成威胁。互联网环境拉近了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与海外企业、本国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距离。国际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国内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选择国外企业进行交易。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不得不面对各国竞争者的有力挑战,在保卫市场份额和客户资源等方面苦苦维持,这对一些弱小的企业甚至是生死存亡的考验,等待它们的可能是全行业重新洗牌。除此之外,向全球开放的国内市场也会带来对本国经济制度、法律法规、税收征管、海关管理、市场监管等领域全方位的挑战。
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一)SO策略
一是在国际合作中吸收发达国家的适用经验,以新型业态带动传统业态跨越式发展。发展中国家要通过国际合作努力学习发达国家传统业态中积极的、适于当前环境的运作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并考虑如何与新型业态融合互补、相辅相成,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电子商务通过O2O模式实现“落地”,使纯电商企业前进的步伐更踏实稳健,传统企业通过O2O模式找到“e化”的切入点,稳扎稳打地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开展业务,实现虚实的无缝衔接。再如,开展互联网金融的电商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在相互竞争和磨合中迅速找准自己的位置,应该认识到对方无法取代的事实,相互取长补短,各展所长,与网络运营商及其他相关组织共同构筑互联网金融的价值链和生态圈,抓住发达国家传统成熟业态“船大掉头难”的时机发挥后发优势,成为新业态领域的后起之秀。
二是加强宣传与培训,将潜在需求变成现实牵引力,拉动新型业态发展。如前分析,发展中国家从个人到企业,再到国家都存在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的潜在需求,则这些国家的政府和相关组织就应该多举办一些培训加深公众对新环境、新业态的了解,充分地宣传它们的积极意义,为大众形象真实地展示它们带来的生活的改变和居住、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善以及社会福利的提升。从而将潜在需求变成现实的拉动力量,牵引新型业态在发展中国家的快速成长。
三是主动迎接文化交流,从中汲取营养,学习创新。积极参与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在网络平台上主动引导、合理控制对别国的积极、善意的文化、价值观的宣传介绍,使国民了解别国文化的精髓,开阔眼界、开放胸襟、活跃思维,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学习创新。
(二)WO策略
一是宏观环境建设。宏观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政策环境、法律法规、监督管理、信用体系等方面。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学习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的经验,改善本国的宏观环境。
政策环境方面,制定推动新型业态发展的综合配套政策措施。这包括,对业态改革和创新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资助;对新业态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如对小微电商实施低税率,对跨境电商提高出口退税的速度和效率);降低新业态模式创业的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发展新型融资模式(如众筹、P2P等),完善融资渠道,支持新业态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
法律法规方面,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关于新业态的立法经验,完善本国法律体系。电子商务法律,需要明确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规范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的行为准则;建立互联网交易争端解决机制;制定电子商务税收、监管政策等。对于跨境电子商务还需要加强国际协商与合作,探索跨境电商监管合作的对策,建立国家之间的跨境电商关税优惠、争议解决以及打击犯罪等方面的协调机制。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需要明确金融创新业务模式(如P2P、众筹等)的主体资质,规定市场准入条件,限定经营范围和操作规范以及处罚规则,出台相关的技术规章和国家标准(如支付结算等业务的操作规则)。
监督管理方面,建立“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四级监管体系;优化监管流程,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增加监管执行中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联合多部门机构,建立大型综合的监管数据库,及时将监管信息输入系统,实现整个监管体系的信息共享,加强对监管数据的分析挖掘,进行违规违法趋势预警,防患于未然;对查实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严惩。
信用体系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适合国情的信用体系。发达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主要有三种模式(李依霖等,2007):第一,中央银行模式,其信息来源有保障,信用评估标准统一,但是个人信用档案容量较小,依赖政府拨款,且不向金融机构以外的其他商业主体提供服务;第二,行业协会经营模式,只有当会员数量多且合作良好时才可能获得比较全面的公司和个人信用信息;第三,企业经营模式,数据内容广泛,业务种类丰富,但是其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发展缓慢,且这种模式要求有完善的立法、执法和监管环境。发展中国家可以根据本国情况灵活地选用或改进这些信用体系模式。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大网络覆盖面,提高网络接入速度,降低网络接入成本,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建设。物流方面,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物流体系,综合运用现代物流技术,提升物流系统信息化水平,实现物流的精细化运作,对在途物资实时跟踪监控,体现现代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的特点,以最小的物流综合成本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对第三方物流进行全局规划和部署,对规模小、技术含量少、作业方式落后的第三方物流行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整合物流资源,形成一些具有规模效应、信息化水平高、管理科学、服务专业的大型物流企业,由它们为国内和跨境电子商务提供快捷、安全、低价的物流服务。在物流服务内容上不断创新延伸,不仅提供仓储和运输这些基本的物流服务,还要提供交易过程所需的分拣包装、加工维修、物流方案规划等物流增值服务,变传统的仓储中心、运输中心为加工维修中心、物流信息处理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物流咨询服务中心,使物流真正成为衔接供应链各节点的纽带。
三是鼓励跨文化交流。适当放宽对互联网信息交流的限制,对不危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信息交流给予支持和鼓励,使国民有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和观念,了解本国以外的环境。这既有利于国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有助于创新,还有利于其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消费模式的顺时而变,为新型业态的发展打好市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本国文化形成开放、包容的优秀特质,在迎接外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进步。
四是国民素质提升和专业人才培养。争取国际文教组织和其他慈善组织的援助,提高对本国教育的投入,扩大教育的覆盖面,提高教育层次和水平。除正规教育外,可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培训:抓住互联网打破知识垄断的有利条件,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将网络上提供的免费学习资源汇集整理,广泛地向本国民众推荐学习;寻求国外教育机构、相关组织、国内外企业的合作,设立培训机构,培养急需人才;国家设立资助项目,与高校相关专业合作系统培养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建立人才吸引和保留机制,一方面能将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到本国服务,另一方面能对出国深造的本国人才产生“向心力”,吸引其学成后归国服务。
五是转变思维模式。移动互联环境及其催生的新型业态要求企业必须培养互联网思维。这种思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内容:关注“草根”用户及用户体验至上的用户思维;专注于少量产品做精做深,奉行简约为美的简约思维;在用户体验方面,超出用户预期令其喝彩叫好的极致思维;精益创业、小处创新、创新不止、迅速迭代的迭代思维;经营模式方面,着眼于未来收费的免费开始、扩大用户规模、坚持到质变“临界点”的流量思维;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口碑营销、利用社会化网络进行众包协作的社会化思维;重视海量数据挖掘利用,在数据分析基础上实现个性化(甚至个体服务)的大数据思维;善用已有平台资源,打造多方共赢的生态圈的平台思维;在发展了庞大的客户群后,大胆创新,涉足其它产业的跨界思维。总体来说,这些思维体现了重视用户体验,善用网络环境,专注做事,积极创新的理念,这对传统企业也是很有意义的。
六是企业的素质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只有提升自己的信息化程度,提高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接轨,才有可能获得较多的国际合作机会。在合作中,这些企业应该抓住时机积极地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掌握国际发展趋势和动向。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质的飞跃,才有希望后来居上。在这个过程中,行业协会应该起到引导和支持作用,及时向企业通报国内外相关信息,组织新技术、新型业态方面的知识普及培训,组织相关的理论研讨和经验交流,探索解决新业态发展中的问题。
(三)ST策略
一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移动,消除马太效应。后发优势就是发展中国家利用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水平、收入水平、产业结构水平方面的差距,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加速本国的技术升级,促使经济更快发展。后发优势使发展中国家不必按部就班地经历发达国家走过的每个阶段,而是以低的试错成本和学习成本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且由于“创新者窘境”还可能在某些环节比发达国家更快地接受新技术、新模式,从而形成局部的国际竞争优势,因此有可能凭借此优势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争取到高附加值的有利地位,向价值链高端移动。世界经济格局的盛衰交替、后来居上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韩国就是通过几十年对产业结构循序渐进地调整使得本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取得世界领先地位。这就是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典型例子。
二是促进新型业态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有助于增强本国文化的凝聚力,抵御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实现国民期望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提升。物质文明的发达有助于精神文明的发展。当物质生活水平提升,接近发达国家时,国民就不会一味羡慕发达国家,而是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认同,这就提高了国民个体对外国文化渗透的抵抗力,从根本上解决抵御发达国家文化侵略的问题。
(四)WT策略
一是政府积极参与国际规范的制定,为本国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防止马太效应产生。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范的制订,积极参加相关国际组织和各种国际性的研讨和协作,扩大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争取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国际环境,避免在全球经济活动中被边缘化,防止马太效应出现。
二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国家携手遏制发达国家的网络霸权,努力弥合数字鸿沟。发展中国家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利用后发优势遏制发达国家网络霸权的扩张,增加发展中国家在网络环境、新型商业模式中的话语权。从而使国际经济、政治环境逐渐回归公平、平等,为发展中国家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
三是增强本国文化的魅力,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抵御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面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发展中国家可以采取两方面对策。其一,促进本国文化的繁荣进步,彰显本国文化的魅力和强大生命力。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需要在继承发扬本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敞开胸怀,吸纳发达国家文化中的科学理性精神、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民主法制思想、市场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积极因素,在文化交流碰撞中丰富、创新、升华自己的文化,为本国文化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大力宣扬本国文化,以本国文化的魅力凝聚国民。其二,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发展中国家也要加强不良信息过滤和网络舆情监控,整合运用互联网信息采集、智能处理等技术,对网上海量数据自动抓取、分类、聚类、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为政府部门把握民众思想动态、进行舆论引导提供依据。通过强化自身和防御危害两手措施,发展中国家可以使本国文化在开放交流中加速发展,不断升华。
四是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谋求价值链上高附加值的战略环节,实现产业升级。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利益分配取决于参与者提供的要素层次、质量和数量,以及对价值链的掌控能力。发展中国家大多只能以低价值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参与分工,因此只能承担低利润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先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再谋求地位提升。当具备条件承接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时高端融入全球分工;当不具备条件时,就算是低附加值的环节也要争取(谓之低端融入),然后加快资本积累进程,发挥后发优势,提升技术水平,进而上升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价值链环节,扭转在国际分工中的被动局面。至于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层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引进高级生产要素,即吸引跨国公司在本国投资,从跨国公司学习先进技术,迅速提升本国技术水平;另一种是培育高级生产要素,例如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这样,发展中国家就可以凭借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承接高附加值环节,进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高端,并逐步实现产业升级。从企业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应该着力提高本国企业的研发能力、规模生产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鼓励这些企业发展成跨国公司,积极整合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资源,为主导全球价值链分工奠定基础。
五是适度保护本国产业,主动进行行业内整合,将民族产业做大做强迎接挑战。发展中国家开放国内市场,迎来外资企业的竞争,对本国薄弱的产业领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制度框架,完善对外开放政策;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推动民族产业发展,引导外资流向,对涉及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领域设定进入门槛,限制外资进入;对外资企业加强监管,减轻其对本国产业和企业的冲击影响,保护民族产业。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主动进行行业洗牌,进行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整合国内资源,迅速建立起一批能进行规模化生产,具有一定资金、技术实力,可以与外资企业抗衡的大企业,迎接外资企业挑战,带动本国产业发展。
发展中国家新型业态发展对策
政策法规环境的完善。从项目资助、税收优惠、简化行政审批流程、融资机制改革等方面优化政策环境,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相关立法,健全信用体系,加强监管;政府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防止被“边缘化”。
基础设施的完善。大力发展网络基础设施,争取在网络环境下的话语权;提高物流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发展现代物流,提升物流服务层次。
文化建设。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繁荣本国文化,提升本国文化魅力;通过发展新型业态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从而增强本国文化的凝聚力;从管理和技术上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抵御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
提升教育层次。抓住互联网打破知识垄断的有利条件增加教育机会,提高教育层次;广泛宣传,普及网络和新业态知识;多层次培训,提高国民的技术素养,从教育角度为新型业态发展培育市场。
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提升企业信息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接轨,培养互联网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弥合数字鸿沟,争取全球价值链分工有利地位,消除马太效应。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订和国际经济活动,避免被“边缘化”;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先进技术的掌握,争取网络时代和新型业态环境中的话语权;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挥后发优势,以新型业态带动传统业态跨越式发展,努力消除马太效应;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提高生产要素层次和质量,向价值链高端移动。
参考文献:
1.单世联.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J].天津社会科学,2005(2)
2.互联网环境下人们思维方式变化[EB/OL].[2008-01-10].http://blog.sina.com. cn/s/blog_473782bd01008722.html
3.数字鸿沟可能加剧国际贸易中的马太效应[EB/OL].[2010-11-01].http://www. zzhedu.com/html/2010-11/6131.html
4.青木等.发达国家为“GDP集体衰落”感伤[EB/OL].[2013-01-17].http://world.huanqiu.com/depth_report/2013-01/3512022.html
5.西方国家网络文化渗透及其影响[EB/OL].[2011-01-19].http://www.nx.gov. cn/zwgk/bmxxgk/69139.htm
6.曹明福.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D].西北大学,2007
7.互联网金融:中美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洋”[EB/OL].[2014-03-23].http://finance.chinanews.com/fortune/2014/03-23/5982689.shtml
8.刘普,毛悦.互联网对民族国家和国际关系的影响[EB/OL].[2013-02-27].http://www. cssn.cn/sf/bwsf_cb/201310/t20131022_447662.shtml
9.余丽.美国互联网战略及其对中国政治文化安全的影响[EB/OL].[2012-12-30].http:// www.haijiangzx.com/weekly/76/gz02.html
10.杨峥萍.全球价值链分工与发展中国家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浙江大学,2004
11.李依霖,王树恩.基于发达国家经验构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1)
12.互联网思维模式[EB/OL].百度文库.[2014-03-16].http://wenku.baidu.com/ link?url=g_Uaf0vtyRyaxtxmpCDnjs7lHkVdCp2e-9zo5BfEL00pxQfujQ2YWo732m9XJ_nvG3a7cog-Yo76SoTDsrkvGnnuB2K7-huC5kyPnSxe6pXyG
13.李郁香,杨俊英.全球化时代文化主权的维护[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3)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