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巴嘎益上的宣舞遗韵

2016-06-14任娟

西藏人文地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寺庙

任娟

生活在美丽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人民,拥有很多各具风采、特色鲜明的岁时节日。它们宛若神奇的多棱镜,折射出当地人民因不同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地域文化而形成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传达着对万物有情恩赐护佑的无限感恩,饱含着对万事吉祥的美好憧憬。

阿里地区札达县萨让乡,每年夏末秋初时值青稞成熟之际,当地老百姓会在开镰之前欢度“嘎益节”。除了进行既定的敬神祈福仪式,举办丰富多彩的赛马活动,还会跳起阿里地区独有的千年舞蹈——宣舞。

西藏阿里,这个如同广寒宫嫦娥一样的字符,充满各种遥远而美丽的诱惑。对于很多人来说,西藏是天堂隔壁的圣地,地处西藏西部的阿里也因冈底斯山、玛旁雍措、古格王国、托林古寺闪射光芒。用作家马丽华的话说“阿里的诱惑是永远的诱惑”,无数游客抵挡不住古老象雄文明发祥地的魅力纷纷慕名而来。走近西藏阿里,各种丰富的艺术形式不免让人怀想当年古格王朝的盛世,并惊叹象雄子民们创造出如此丰富的文化并传承至今。

当巴嘎益节上,笔者和当把组长。

相比穿越千山万水,我不仅有幸在托林寺和古格看到了阿里宣舞的精彩壁画,而且在每两年一度的阿里象雄文化节中,看到当地老百姓身着绚丽的古老宣服隆重登台亮相。她们手臂相互在胸前交叉,舒缓而整齐地吟唱着千年古宣,凝重而颇具节律的脚步中又暗含了如此多的不解之谜。

阿里人的宣,根据跳法不同分为“顿宣”“加宣”“卓宣”三种。顿宣即在身前拉手表演。“加宣”为在身后搭手表演,为上层人士和寺院活佛表演时只能表演“加宣”,不能表演“顿宣”,这是一种礼节,因为手拉在身前被认为缺乏敬意,而“顿宣”会在平时聚会时表演。“卓宣”即抢宣之意,是对唱对舞的形式,常常两个队一问一答,带有竞赛的性质,双方越唱歌声越嘹亮,越跳舞步越激烈,都不愿认输,恨不得把对方的歌舞全部抢过来,“卓宣”有速度、力度,能将现场气氛层层推向高潮。

聚会正式开始前换装的姑娘。

象雄“韦莫隆仁”(一般认为位于现阿里札达县境内)有一种叫“宣”的民间舞蹈,在藏族学者麦仁罗素丹增朗达所著的《漫谈古代历史之敕言精华》藏文版中这样记载:“迎请苯教祖师绕米沃且时人们跳了宣舞。”这说明,近三千年前,阿里的先民已开始有了“宣”这种舞蹈形式。此外,细心的观众在阿里古格遗址的红殿大型壁画和白殿佛龛右壁,均看到当时宣舞的优美风姿。根据阿里地区文化局资料记载,宣又分为“拔宣”和“阿宣”两种。“拔宣”即面具舞,“阿宣”即鼓舞。“宣”主要流传在阿里地区的札达、普兰、日土、噶尔县。普兰县的“宣”和“嘎尔”一般同台演出,所以普兰县的称“嘎尔宣”;札达县的称“嘎尔玛宣”,嘎尔玛是指嘎尔舞和宣舞糅合在一起的一种风格,这里指嘎尔宣和宣舞;至今札达县境内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古格十三宣”,很多老者说因历史变迁,加之古格十三宣严格按氏系传承,所以未能完全留存。

作为一种阿里地区独有的歌舞,“宣”如同象雄遗风一般,如有心人行走在札达县境内定感觉到它弥漫着千年古韵,扑面而来。有缘者若是亲历这装饰巧丽、如意美妙的酣歌曼舞,心间定留下清香无数。札达县位于阿里地区西南端,地处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之间,东邻普兰县,北靠噶尔县,西南与印度交接,西北与克什米尔地区毗邻,县内最高海拔7756米,平均海拔4500米,边境线长575公里,是西藏自治区最边远,边境线最长的县份之一。在札达县较为偏远的楚鲁松杰、底雅、萨让等乡,宣舞的演述场景呈现在生活的角角落落。这些传唱的歌谣寄托着民众内心最深的表达,无时无刻不在引导着这里的人们对宇宙、历史、地方的理解。用萨让乡当巴组的老人巴桑旺杰的话说:“宣就是我们当巴从前的历史。如果宣消失了的话,就会丢失了当巴的历史。”特别是在他们年复一年的仪式庆典中,更能清晰抓住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心灵深处的情感脉动。

当太阳从萨让乡当巴观音山冉冉升起,一缕缕祥和的阳光普照在山上,传说那里是当巴托顶寺的主供佛观音菩萨降临人间的圣地。沉睡的大地苏醒后,农家屋顶冒起炊烟,村民们开始一天的忙碌,牛棚里传来诵经的声音……太多的故事和传说,给位于中印边境的当巴村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札达县很多地方的百姓都会说,萨让的宣至今还跳得有声有色,就连九十多岁的老人也能歌舞曼妙,特别是在当巴,每到过嘎益节的时候,大家要载歌载舞,宣舞能连续跳两天。为了亲历一年一度的嘎益节,看到飞扬着无数传说的千年古宣,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从札达县城坐车,经过五六个小时,终于翻山越岭来到了这个距县城170多公里的美丽地方。

根据藏文字面来翻译,“嘎益”在藏文中有“解制”之意。从律经中可以得知,解制在佛祖在世时就已创立——首先出现夏令安居,随之出现解制。夏令安居(也称坐夏)为藏传佛教出家人的一种仪式,在此期间僧人住寺修行,夏令安居期间僧人不得在外过夜,应当制止分财等。在和萨让当巴相隔不远的印度,夏季时雨季长达三个月,这时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遭世人讥嫌,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安居的首日,称为结夏;圆满结束之日称为解夏、过夏,藏文发音类似嘎益。此外,拉萨的雪顿节也有庆贺解夏之说。

根据当地长者介绍,嘎益节以前是当巴寺庙的节日,那时男子们要交差去草坪,每人一磅酥油、大米。女子们待在家里和亲友们一起欢聚。等男子们吃完以后才会喊女子们过来用餐。如此一日之后,第二日还会继续。曾听周边其他乡村长者说起,以前古格王朝空前繁盛,札达县一带嘎益节的天数更多,一般依据每家每户牛羊的多少来决定出席者的天数。牛羊少的家户到第二天基本就可以结束嘎益活动了,而牛羊多的家里还需要再支出一些食物继续参加嘎益,有时候长达四五天。

嘎益节目前是当巴独有的节日,虽然札达古格一带曾经有过这个节日,但早已失传。在阿里广袤大地上,嘎益节曾作为寺庙必过节日,一度在古格盛行。如今只有在萨让乡当巴才能看到。“萨让”在藏文中是“乱石聚集的地方”之意,“当巴”则是“最高处”的意思。这里地势险要,进一趟县城都颇显艰难,正是这种距尘世较远的环境,让当巴人保存下了祖先们留下的生活习俗文化。我们无法揣测数千年前,这里的先祖们是如何通过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表达他们敬天敬地敬鬼神的内心需求。也许在作为当地主食的青稞成熟之前,只有通过这样的集体祭祀活动,才能够满足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高原上的人们内心的一种深层需求吧。

如今,当巴过嘎益节的具体日期是由当地喇嘛掐算,当本村的牧草都收割完毕之后,再根据青稞的成熟情况来决定吉日。萨让当巴的托顶寺,传说是囊巴扎西大师借助神力一夜修建而成的。每年藏历一月十七日,在寺庙顶上都会有两只白色的老鹰在盘踞飞翔。寺庙的四壁是原初的墙壁,屋顶是后来不断加固增高的。这里曾经有七名僧人,藏历七月会念三天避灾祈福的经文,然后会在寺庙下方的平地上跳神舞“羌姆”。跳神舞的时候有敲鼓、吹法号,新年的时候也会跳神舞。

很早以前,宣也是神舞的一种。据著名藏学家洛桑多吉考证,“宣”是象雄语,正为“歌舞”之意。他介绍早期的宗教舞蹈“羌姆”也叫宣。在被称为歌舞海洋的藏区,哪里有村庄,哪里就有寺庙;哪里有寺庙,哪里就有规模不同的宗教舞蹈“羌姆”。而不管是寺院的宗教活动还是民间的民俗活动,都离不开舞蹈,且绝大多数活动必须要以祭祀舞蹈来开场,以祭祀舞蹈来结束。时光流转、世事变迁,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行进,和藏区其他地方一样,坐落在遥远的阿里西部的当巴,很多会跳神舞的僧人们陆续离世,寺庙目前也没有可以跳神舞的僧人了,平时主要有四名在家居士负责寺庙日常事务。如逢寺庙较大的佛事活动或者百姓岁时节庆,一般都会在寺庙周围跳宣舞用以敬神祈福。嘎益节前一天,一般等到夜幕降临时,当巴的歌者舞者们会聚集到寺庙的主殿外面的空地上跳宣,平日受人尊敬的僧人和长辈们还有男子们,都会坐在寺庙二楼的回廊四周欣赏表演,他们眼前都会摆上好吃的干果和糖等,还有专门的人负责给大家不断地添倒酥油茶。而每一位到达寺庙的人都会被热情地邀请喝一杯寺庙的酥油茶,老人们讲,如果在过嘎益节头一天晚上能有缘在寺庙喝一杯热热的酥油茶,这一年都会无比吉祥如意。

当巴一年一度嘎益节的序幕,终于在柔美夜色的掩映下被优美的歌声和整齐的舞步轻轻拉开。与和平日里不一样的是,这晚寺庙里的歌舞必须由一名男子充当“宣果”(藏文意思是专门给跳宣舞的舞者们领头的人),他身着金子般颜色的藏袍,单肩披裹红色披风,头戴哈达般纯洁的白色帽子。其余的宣玛(跳宣舞的人)也尽量佩戴了华美的头饰和胸饰,穿了祖传下来的宣服和自己亲手纺织的披风。在寺庙跳的宣当中,有一首叫《瞻波伽花》的赞歌每年必唱,因为相传释迦牟尼圆寂的当天,只有这种花儿没有开放。

瞻波伽花如何开?瞻波伽花清晨定怒放。

中午此花如何绽?瞻波伽花中午静低头。

晚上此花如何长?瞻波伽花晚上羞闭合。

这样的花儿哪里长?这样的花儿长天界,把它敬献给天界神王。

这样的花儿哪里开?这样的花儿开地界,把它供奉给地界大王。

这样的花儿哪里长?这样的花儿开水界,把它敬呈给水界龙王。

这种给三界之王唱的赞歌,重复出现在宣舞唱词中,与自古就和象雄子民们关联的苯教有很密切的联系。大家唱歌跳舞到星星挂满夜空,中间也会穿插锅庄和印度舞蹈。最后时候,所有老者们先唱着歌下山,留下寺庙主要负责人还有一些年轻的歌者站在山头对歌,用歌声给下山的人们指引回家的路。伴随着悠扬而古老的歌声,当巴的老百姓们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在美好的睡梦中期盼嘎益节次日的曙光照亮当巴的大地。

嘎益节第一天早上,最隆重的活动要数当地男子们的赛马。骑马比赛之前会在寺庙下方的平地上有一段很隆重的祭祀仪式。所有赛马的男子都身着藏装,面朝寺庙,肃立在这块平整的高地上。通常情况会由当地最有威望的寺庙僧人或者寺庙主要负责人来主持这个仪式。长者们说,过去寺庙交差,七大户必须准备多则十四少则七位赛马的人,现在当巴一般是七位。倘要追随历史的足音去探寻蛛丝马迹的话,在古格壁画中,可以看到纪录庆典仪式的红殿壁画中,有十几位身着宣服的女子,旁边画的也是七匹俊马,这七匹装扮漂亮的骏马,是否也是描述了有关宣舞的节庆中,也需要七位骑手赛马呢?总之,行走在阿里大地,不论是这些散落的精美壁画,还是至今留存的民众生活中的活态文化,都可能会成为日后破译象雄人繁盛生活中各种节庆和仪式的关键密码。

在赛马前的整个祈福仪式中,一名寺庙负责人一只手持着装有松叶煨桑的小铁铲,面朝这些参加赛马的骑手。参加比赛的各位骑手站成一排,面前摆了一张桌子。主持仪式的寺庙僧人会在这张桌上摆上贡品,其中一定要有青稞、哈达包裹的木头(该木头是上好的做马鞭的木头,一般木纹比较细致,至少要有三圈以上的纹理年轮)和盛有圣水的净水瓶。另一位身着黄色的僧服,站在队列的最开头,负责对天唱诵祈祷词,手捧青稞酒,在敬奉天地的颂词歌毕,会虔诚地将青稞酒从手中奋力扬起,香醇的青稞酒在空中四散滑落,纷纷洒洒滴落到养育这里老百姓的大地上。站成一列的骑手们会依照主持司仪的提示,用歌舞敬奉东南西北的诸神。通常第一首敬神的歌是唱给藏区的护法神。第二首是唱给家乡的护法神班丹拉姆,相传她最初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主神——加里女神,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在藏族古代苯教信仰中,班丹拉姆深受信众尊敬。第三首是献给每个人体内的保护神战神,战神也是藏族苯教系统中的神。然后还会歌颂供在桌上的被涂上红色、绿色、棕色的专制马鞭的木头。赛马者手持五彩经幡和铜镜、弓,跳着嘎尔舞。

敬神歌舞完毕后,由寺庙里最年长的僧人手持净水瓶,将装在其内的圣水逐一分发给这里的男女老少。这是当地民众不远千里从神山冈底斯旁边的圣湖玛旁雍措专门采来的圣水,这甘醇的圣水采来后是专门供嘎益节使用的,一直封存到嘎益节赛马时为止,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因为神山冈仁波齐,被视为佛教中的须弥山。藏文文献《冈底斯山海志》也有论著说神山冈仁波齐山顶是藏传佛教密宗本尊的胜乐轮宫。佛教徒认为圣湖玛旁雍措,宛如佛赐予众生的甘露,是神山冈仁波齐冰雪融化而来。欢度嘎益节的每一位分到圣水的当巴人,都会虔诚地将圣水福泽小心翼翼地涂抹到额头、眼间、面颊,并将点滴的残余一并喝掉。当地的老百姓深信,饮用此水的人,定能得到神佛一直的护佑。

既定的敬神祈福仪式完毕后,赛马很快就开始了,七位身强体健的男子骑手们从主持仪式的寺庙负责人手里,接过被歌舞和吟诵赋予神力的马鞭,一齐转过身,朝另一侧的大山天地鞠躬行礼后,回转身体,口中念念有词,然后绕过平坦的高地,走到寺庙近旁的缓坡处。那里,他们心爱的马匹被精心装扮后正安静地等候骁勇的主人。骑手们在寺庙负责人的主持下一起跃上马背,最前面的是寺庙的白马,依次起程从左到右先逆时针绕村庄一圈,负责迎宾的女子们则要盛装提前到达赛马场唱迎接歌,她们是当巴身着宣服的年长女性们,除了致以动听的赞歌外,也会给每位骑手献上哈达,然后开始赛马。

骑马比赛的胜负,不是简单根据马匹到达比赛终点先后而定。比赛有三个环节:首先要比骑手们的骑马速度;其次比骑马技术,要看每一位骑手能否飞速在马背上侧身捡起地上专门放置的哈达,会依照娴熟程度以及捡起的哈达数量来判定技术是否精湛。最后的环节,是让骑手在骑行中,朝画有靶心的白布射箭。最终获胜的男子,定当成为家族的荣耀,自然也会有很多年轻女子们因此暗生爱慕。过去,比赛射箭时,如果骑手没能射中箭靶的话,还会罚以上交青稞酒。倘若无法拿出青稞酒的话,那就必须得跳嘎尔。此外骑马射箭时,如果骑手的帽子掉下,也会在嘎益节最后一天罚交青稞酒,被当地人称为“帽子酒”。聚会时,大家都要吃饱喝足,然后一起跳嘎尔,跳之前会说:“一起来跳吧。”跳完后会说:“跳宣吧。”过去过节时,前四五首宣必须要有十四个宣玛来跳,之后其他人才能加入。现在大家都可以随时加入。

嘎益之宴——男女齐聚

赛事结束后,人们会聚到一起吃牛肉包子。用完午餐后,人们会回到各自的家,再来到草地上的帐篷开始欢欢喜喜过嘎益节。年轻的女孩子们会提前到帐篷附近支起烧煮牛羊肉的大锅,以及打奶茶的配套用品,要备好全村人敞开肚皮都够吃的牛羊肉、米饭和酥油茶。值得一提的是,当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小细节。比如从各自的家门行至嘎益节的帐篷时,有左右两条路。村人必须遵守祖辈留下的传统,男女依次按左右之别择路进入。男子们有一个自己的帐篷,对面可以望见女子们的帐篷。除了特殊情况,比如负责送酒宴的女子不得已要进入到男子帐篷之外,大家依旧是男人和男人扎堆,女子和女子相聚。人们都会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盛装,佩戴最贵重的装饰,全家老少都相携来到这祥和的节庆场所。负责干活的女子们为了避免弄脏自己漂亮的衣服和首饰,都会在自己任务基本完成,嘎益节集体聚餐活动马上就要开始时,才换上自己的盛装。

在帐篷里过嘎益节,是小孩子们最欢心的时刻。每年只要到嘎益节来临之际,全村老少都会把平日里舍不得吃喝的东西拿出来一起食用。听老人讲,以前过嘎益节的经费都由寺庙出资,特别是过节用的主食材料比如肉、酥油等。不过一般只负责男人、远方的客人、小孩们的支出,女人的支出需要自己承担。现在萨让乡当巴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村人会自发赞助费用,不能出席嘎益节的游子们也会托家人随上自己的份子钱,少到每人两百,多到一千元不等。每次在来宾和村民聚集齐全后,当巴的组长,都会站在男子和女子各自的帐篷门口,高声把本次嘎益的开销预算,以及财务收支的具体明细一一公布给父老乡亲们。

随后,当巴组最年轻漂亮的姑娘们轮流给两个帐篷里的男子和女子们斟满酥油茶。大家看着女子们手持茶壶进入帐篷的瞬间,都会不约而同从怀里掏出擦得干干净净的茶碗摆在自己面前。热乎乎的酥油茶在全村老少的谈笑风生中呼啦啦下肚之后,沏茶女子们眸子的笑意还在大家眼前晃荡。人们一边聊着柴米油盐,一边等待嘎益节的大餐——牛羊肉以及精心烹煮的内脏、灌血肠等,被婀娜的女子们送到眼前。食物会先被送到男子们的帐篷中,然后才分发给席地而坐的女人手中。这期间需要格外注意,不要被冒着香气的食物诱惑得忘记嘎益节的规矩,那就是每次大餐进肚之前,都要先听完老人们所唱的敬神和赞美食物的歌曲。唱歌会由最年长的贡桑奶奶起头,歌词的内容和眼前摆放的食物种类有直接关联,如果对食物所唱的赞歌没有唱完,所有人都禁止动手进食。

嘎益节上,盛装女子们跳宣成为最吸引人眼球的环节。全村人聚在初秋美丽的草坪上一首接一首地唱,一曲连一曲地跳,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件累人的苦差事。还有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包括90多岁的贡桑奶奶,带领着大家一起用悠扬的歌声和美好的舞步来完成自己内心的祈愿。

早在700多年前,萨迦班智达·贡嘎坚参在其著作《乐论》中这样写道:“什么地方有缠头和净发,以及翩翩起舞和乐声悠扬,那里就不会有苦恼和悲哀,因此音乐受到世人的赞扬。”书中还说:“不论愚蠢之辈是何等丑陋,不论卑贱者如何匮竭资财,只要在音乐方面有一技之长,在人群中就会如装饰大放异彩。对智者愚者男人女人等,全都以之为美的乃是音乐。”千百年过后,在当巴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我们似乎在嘎益节的欢歌笑语、盛装载舞的场景中又体悟到这位智者对艺术的评论。是的,岁月之风穿行过阿里大地,模糊了象雄历史的容颜,让我们和辉煌的古格王朝也渐行渐远。但是,当古老的宣在萨让当巴的嘎益节上舞起时,似乎能够听到仿佛来自远古的使者,将隐藏在那些史书、壁画、传说中的片段都瞬间复苏。

宣舞具有神话舞蹈所具备的最基本的舞蹈形式,那就是同心的环舞。被舞者的身体变动所设置的圆心就像一个焦点,是舞者之所欲。萨让乡当巴的乡亲们在过嘎益节的时候,会在靠近男子帐篷的右前方立一根木柱并绑上洁白的哈达,然后大家所跳宣舞都会围绕着这个木柱跳出圆圈、半圆圈等同心的环舞。跳到高潮部分时,会出现龙摆或者蛇摆队列。嘎益节跳宣也有和平时不一样的很多要求,比如前几首必须要由年长的女子和有威望的寺庙负责人唱完,之后年轻的女子们才可以陆续加入。到最后时候,所有的人都加入其中,中间会穿插一些具有印度风格的摆手舞,曲调轻松欢快,在调皮的手掌摇摆间,不难嗅出这里的文化曾经和印度有过很深厚的友谊。宣舞前半部分一般似乎有庙堂舞蹈中的娴雅和端庄,舞者双手臂相互交叉,双膝轻微弯曲,众舞者按照逆时针方向踏地移步行进。后半部分从动态上来讲,稍显生动活泼,舞步基本和前半部分相似,下肢开始随着鼓点的密集敲打,快节奏跳动。和藏族其他地区节奏明快所不同的是,阿里地区的宣舞属于循序渐进,在悠长恬静的格调中绵延出别样的欢快。

跳宣舞时,最让人关注的是站在最前列的领舞人,和在旁侧敲鼓的男子,他们基本控制了宣舞的演唱和起跳节奏。生活在半农半牧的中印边境的乡民们,所跳之宣舞基本风格平稳、安详、优美,也颇具宫廷舞蹈气息。具有宫廷风格的宣舞流向民间,出现在萨让乡当巴组的嘎益节上,无疑是一种神秘载体,成为当地人最为虔诚和诗意的祈祷方式。他们顿足踏地,边唱边舞的主要目的就是祈神安鬼,消灾降福。他们相信对自然的每一部分都应持有适当的崇敬,否则灾厄会随之而来。老百姓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和舞蹈形态,生动地展开了和天地神人之间最舒畅的交流。

嘎益节必须跳的开头宣《斯儿纳斯》和藏文“金闪闪”谐音。据老人们说,在嘎益节唱了这首歌之后,青稞就会顺应天时自然而然地变黄,粒粒饱满。如果没有在嘎益节上最先唱这首歌曲,或者提前在其他场合唱跳了该歌,很可能当年的收成会欠丰减产。而且在嘎益节没过之前,即使青稞变为金黄,他们也不能用镰刀收割,否则犯了此禁忌的人会不再受到神灵的佑护,也会被当地人指责。另一种比较好玩儿的说法,《斯儿纳斯》这首歌曲以前是用印度语唱然后被翻译成藏文的。相传当巴人的首次嘎益节上,有一些闻讯赶来参加庆祝的印度宾朋,热情好客的当巴人用宣舞这种最隆重的方式欢迎了贵客。《斯儿纳斯》以“天空布满星星,地上阳光灿烂”开头,主要赞美了当巴的人文风情,也颂扬了寺庙和喇嘛,同时不忘调侃贵客面对盛宴要有节制,美酒虽好不能贪杯,佳肴虽多不可过食。

在很多萨让老百姓看来,当巴村民们可能最喜欢的歌是《让迥帕巴》,汉语之意为“浑然天成的观音菩萨”。这首在嘎益节可以唱无数次也很有意味的歌,也是萨让百姓一年四季各大节庆甚至参加政府组织的民俗歌舞比赛中的必唱曲目。据当地老人口述记载,萨让百姓最钟情这首歌舞的原因是因为当巴有自己相关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当巴有一个牧羊人,每天都会走丢自己一只乳白色的羊。有一次他特意关注了一只羊,偷偷地跟着它,他发现有7个“浑然天成的观音菩萨”在轮流喝它的乳汁。牧羊人于是邀请七位“浑然天成的观音菩萨”驻锡到当巴的寺庙,他们爽快应允,但有一个请求,就是在进入当巴寺庙门口前,一定不能回头。牧羊人背着最小的“浑然天成的观音菩萨”走在前面,在进入寺庙门口之前,听到背后传来嗖嗖的风声。他惊愕之下不由自主地回头张望,于是身后6位“浑然天成的观音菩萨”都走散了,只有最小的这一位留在了当巴,其他均不知去向。7个自然形成的观音菩萨,虽然6个飞到了其他地方(比如穹窿等地),但是毕竟还留了一位在当巴守护着这里的老百姓。

这首歌的主要内容是:

太阳冉冉从东山升起,东山升起温暖的太阳,

映照在让迥帕巴圣像头顶上。

圣像宛如水晶和海螺,外似水晶海螺、实如佛国灯火,普照在我们的家乡当巴大地上。

让迥帕巴面前有一百零八盏酥油灯,佛友同我一起点燃酥油灯。

让迥帕巴圣像面前圣水现,我们齐将圣水供。

让迥帕巴圣像前方众树长,我们选做经幡柱。

让迥帕巴圣像前方谷物盈,我们诚供圣像旁。

让迥帕巴圣像前方野玫瑰在怒放,我们将其供在圣像旁。

小伙出生地众树长,怎会不知檀香树在何方,怎会不知檀香树在何方。

小伙出生地谷物繁,谁不知家乡秋日粮满仓,谁不知家乡秋日粮满仓。

小伙出生地草儿肥,怎不知家乡草甸在何方,怎不知家乡草甸在何方。

小伙出生地老少齐,处处有故事格言在传唱,处处有故事格言在传唱。

第二天依旧会唱这些歌舞,先是男子们会在帐篷外跳嘎尔,不同的是第二天临到中午时,这些男子们一边跳嘎尔,一边由两位男子出列,手持绿色的树枝,念念有词,开始一种驱鬼仪式。提前被画在一块平整石头上的鬼,被放置在草坪上,有跳舞者手持弓箭,做出将石头上所画之魔鬼杀死之状。魔鬼代表的是一年的不顺和晦气,用这样的方式当众消灭了它,百姓们这一年中所有的不顺也会随之而去。获得解脱的大家兴高采烈,围着充满吉祥的柱子跳舞。跳嘎尔的人为了把此刻的欢乐推向高潮,准备了搞笑的表演。两名手持树枝的男子摇摇摆摆,紧紧挨在一起,在每个村民面前拿着枝条晃荡一下,和说相声的捧哏和逗哏一样,口中念念有词,不时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杀鬼”环节之后,大家会一起继续跳宣。

嘎益节的第二天,有一首每年必唱的歌曲会被作为宣舞的终曲来跳,歌名叫《过金门》。人们不仅会唱起《过金门》这首可能传唱千年的歌曲,还专门由两名女子用柔软的手臂相连,搭建起一个类似门框的队形,东南西北各自摆一个被认为是门的样子。大家由身着黄色藏装的喇嘛带领,唱着跳着穿过富有象征意涵的四扇大门。《过金门》可以说是嘎益节必唱必跳的曲目,大意如下:

嗒哩啦哩啦啦哩,东面之门未打开。寻找何样之东门?

嗒哩啦哩啦啦哩,打开东门需要找金门。打开金门要找啥?

嗒哩啦哩啦啦哩。怎般钥匙开金门?

嗒哩啦哩啦啦哩,寻此钥匙需见启明星。

嗒哩啦哩啦啦哩,南面之门没打开。要寻怎样之南门?

嗒哩啦哩啦啦哩,打开南门需要找银门。打开银门要找啥?

何样钥匙启银门?嗒哩啦哩啦啦哩,寻此钥匙需见启明星。

嗒哩啦哩啦啦哩,西方之门未打开。要找何样之西门?

嗒哩啦哩啦啦哩,打开西门用绿松石门。

开绿松石之门要找啥?怎般钥匙开西门?

嗒哩啦哩啦啦哩,寻此钥匙需见启明星。

嗒哩啦哩啦啦哩,北方之门未打开。要找何样之北门?

打开北门需海螺门。打开海螺之门要找啥?

海螺之门要找啥?怎般钥匙开北门?

嗒哩啦哩啦啦哩,寻此钥匙需见启明星。

嗒哩啦哩啦啦哩,嗒哩啦哩啦啦哩,嗒哩啦哩啦啦哩。

《过金门》跳完之后,也是嘎益快要结束的时候。男女老少会在草坪上采来美丽的野花和饱满的青稞穗,他们手持这些散发着大自然芬芳的花花草草,聚在拉康前,绕着转经筒的方向,大声地唱着喊着,将手里的花束扔向天空。即便是这种狂欢的时刻,依然是由喇嘛走在队伍的最前列。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带给他们的喜气洋洋,心里却盛放了无数祭祀之后的平静和安详。他们坚信,这样圆满地嘎益节过后,定有无限的吉祥在村庄的角角落落绽放。善良质朴的当巴人,将秋天里第一捧最美丽的花草和庄稼果实,虔诚地敬奉给了他们传统信仰中的各路神灵。

歌舞成为人与神界沟通的桥梁,实现当巴人对神的言说。经历这种人们对神灵和宇宙无比敬畏的神圣仪式空间后,嘎益节结束了,人们心怀无限满足和喜悦,刈获着沉甸甸、金闪闪的秋天。

猜你喜欢

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寺庙里有座大书架——神奇的转轮藏
坐成佛,树起塔
论库伦旗藏传佛教寺庙的管理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大清一统志》西部西藏“阿里”四至与寺庙城邑考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