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珍宝
2016-06-14
编者按: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一次全方位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项目。西藏历史悠久,文化独特,文物藏量丰富。此次普查旨在全面掌握全区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及其保存状态,科学评价西藏文物资源情况和价值,建立健全全国国有文物保护体系,加强保护力度和范围,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文物资源整合利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西藏自2013年在各地市成立相应的普查工作机构,相继开展了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目前已完成696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近6万余件 (套)文物的认定和信息采集工作,其中发现许多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在此,我们将西藏文物工作者在西藏可移动文物普查国宝大调查中发现的成果予以整理,并精选其中部分具有标准器意义的代表性文物器物,在本刊特设博物——西藏珍宝专栏,分期呈现,以飨读者。
这是一尊北魏时期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代表性作品。汉传佛教指流行于我国内地,以汉语言文字为传播载体的佛教流派。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我国内地,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在我国汉文化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具有鲜明汉文化特色的新艺术形式。
此尊佛像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头部高昂,饰涡旋状发型,顶有高宽的发髻。 面向俊美,大腿细长,神态威严。身着袒右肩袈裟,右肩披褊衫,衣质厚重,衣纹写实,右手举起施无畏印,左手握住衣脚。释尊所坐的台座分为两层,上层为须弥座,四面均以浮雕形四组方座,三面浅浮雕卷草忍冬纹装饰。座后刻有“大魏平和三年(公元462)岁在癸卯正月丙子朔廿一日乙未渔阳郡坊公释慧旭嵩等敬造弥勒像愿一切众生常佛会受法言尘筑不绝其有随喜者愿上三 地狱饿鬼畜生速令成佛高堪。”由于长期在西藏供养,脸部、露出的胸口以及发髻都被涂上泥金和蓝色颜料并彩绘五官。此像造型完美,工艺精细,气势宏伟,体现了北方鲜卑民族胸阔健硕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气质,是北魏造像“平城模式”的典范之作。
莲花手观世音菩萨一面双臂。头戴三叶冠,螺发高髻,束发缯带呈两小扇面形,装饰于耳边。面相慈悲,神态庄严,双眼细长,眉间饰白毫,鼻梁挺直,小口薄唇。袒上身,佩饰项链、璎珞、臂钏。宽肩细腰,肌肤丰满圆润。右手置于胸前结说法印,左手持莲花,一枝长长的莲花随观音身材婉转曲折,衬托出观音秀美均称的身材。身后饰有椭圆形的头光与背光。下身着裙子,裙上錾刻花纹和细绳状凸起的衣纹,并镶嵌红铜。身上佩戴花蔓。双腿立于双层覆莲莲花宝座之上。此尊造像从工艺和风格上考证,具有典型的克什米尔造像特点。据 《大译师仁钦桑布传记》 记载:
“为了报答慈父之恩,大译师携带二十两黄金前往克什米尔专为父亲的圆寂定制与慈父身材等同的观世音菩萨立像。毕后,在克什米尔大班智达夏达噶热瓦弥进行加持后运回阿里,供奉于寺庙。”从史料得知,此尊佛像铸造于11世纪,具有一定的学术、艺术和研究价值,是一件工艺精湛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