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
2016-06-14孙刚
孙刚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教给读者科学的知识以及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的说明文阅读提出了以下要求:“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学习说明文,同学们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
1. 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2. 能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3. 能理清说明的顺序,把握说明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4. 能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并能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5. 能理解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加深对说明对象特征的认识;
6. 能领会说明文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结合文本内容,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1. (2015·江苏泰州)
微课与慕课
管丽红
①微课的概念,在国内,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在2011年提出的,他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这个阶段对微课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资源建设,而忽略了其应用性、互动性和扩展性等特征。
②但随着国内微课发展和建设的逐步推进,胡老师又在2012年对这一定义做了更进一步的解释:“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这个定义无疑要准确很多,因为它突出了微课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更是基于某个知识点/环节的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微课资源不再是静态的,而是生长发展的、不断完善的。
③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起初微课是应在线学习的需要而产生的。2004年夏天,美国的萨尔曼·可汗开始用雅虎的一款绘图软件作为共享记事本,再加上电话辅导异地的表妹学习数学。后来,他在YouTube①上录像,继而在2007年辞职创立可汗学院,并最终把其发展成为一家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各类教学视频的教育性非营利组织。这位美国人用一共不超过300美元的视频设备,录制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世界各地的人们免费使用。与此同时,英国的教师电视网站也开始了微课视频资源的建设,从2004年起的7年间,共开发了3500个20分钟(主要授课过程大约10分钟)的精品微课视频,受到全世界范围的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喜欢。
④可以说,早期的英美微课主要是以上传视频供需要的人在线观看使用为主,类似于网络视频公开课,或者说就是一种“短而精”的视频公开课。而真正把微课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是被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美国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教授。目前,该学院已经推广应用了“微课”这一教学形式。他们主要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录制一系列1~3分钟的教学视频,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根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活动,建构自己需要的知识。
(选自2014年第2期《科学大观园》,有删改)
【注】①YouTube是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
1. 请简要列出“微课”的两个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 请说出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简要分析第③段括号中的内容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概括出选文的说明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5·江苏扬州)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①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②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其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③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⑤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1. 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指出第④段中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推敲词句,回答问题。
(1) 第③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细读第⑤段,说出加点的“潜在的优势”所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文章和下面的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将这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砼(tóng)”。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百度百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5·江苏宿迁)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佚 名
①6月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按照原发微博提及量排行,有25个网络低俗词语上榜,其中,“尼玛”位居第一,“你妹”“矮矬穷”“我靠”“滚粗”等榜上有名。
②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的产生共有四大途径:一是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而受到广泛传播;二是词谱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三是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使网络低俗语言不断翻新;四是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
③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等三方面的现象。部分网民在不深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将情绪性的谩骂向公共空间宣泄。现实社会里的粗鄙化、市侩化的语言也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并经由网络再创造,如野草一般疯长,论坛、微博、微信中广泛应用的污言秽语污染了语言环境的清洁。据统计,2014年全年中,12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被转载发达到百万次以上,4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了千万次以上。
④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语言低俗化向传统媒体转移已有显现,一些网络低俗用语竟堂而皇之地成为某些报纸的标题,某些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公然把“屌丝”等低俗用语常挂嘴边。部分文化载体无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也加入到了语言暴力的恶俗狂欢之中。
⑤上述情况,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警惕。专家表示,清理网络低俗语言势在必行,只要多措并举,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舆论生态的良性互动,努力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就一定能为中国改革事业提供稳定的网络民意基盘。
(根据相关资料摘编)
1. 上文①~④段分别是从哪个方面来说明网络低俗语言的?试加以概括。
(1) __________ (2) __________ (3) __________ (4) __________
2. 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语“一定”能否换成“也许”?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015·江苏苏州)
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
佚 名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选自http://www.guokr.com/article/440152/,有删改)
1.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出第⑤段画线句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简析其说明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推断哪一项不正确?( )
A. 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
B. 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C. 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
D. 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或许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击力。
5. (2015·贵州安顺)
凶手Wi-Fi
杨桀斯
①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②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12天的时间里,覆盖有Wi-Fi的房间内,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而另一间房里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③虽然有人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但此项实验结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Wi-Fi辐射的恐惧感,有些家长和教师要求校园内禁止安置无线路由器。
④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3年前,荷兰的科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6个辐射源0.5米处的位置,辐射源的频段介于2412赫兹到2472赫兹之间,功率为100毫瓦——和无线路由器相似。靠近辐射源种植的树木,树叶上出现了“具有类似铅光泽”的物质,导致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
⑤但是,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于Wi-Fi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在一间覆盖Wi-Fi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用手机进行20分钟通话。
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⑦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⑧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⑨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⑩还有,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
(选自2013年12月25日《青年参考》,有删改)
1.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
2. 人们在使用Wi-Fi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②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⑥段中加点的“极”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手机、电脑、Wi-Fi走进了千家万户,将来还会有更先进的电子产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先来谈一谈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阅读说明文,不妨从理清说明顺序入手。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其中,空间顺序主要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逻辑顺序主要用于说明事理,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清说明顺序,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大意,再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合并为几个部分,归纳出每一部分的大意,衔接之后,就能得出全文的说明顺序。
理清说明顺序后,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弄清楚文章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总分式,一种是递进式。其中,事物说明文大多用前者,事理说明文大多用后者。
把握了文章的说明顺序和结构,就不难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等内容了。这时,同学们就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在文中的具体作用。大致归纳如下:
1.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点/事理分门别类地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 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对象/科学事理加以阐释,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7. 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 引用: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了说服力;
9.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点/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10.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点/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加通俗易懂。
此外,同学们在阅读说明文时,还要注意语言的运用,看其是否准确、简明、周密。准确,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地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表达出来。简明,就是简洁明晰,不啰唆,不含糊,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周密,就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下面,我们结合“真题回放”中的部分例题,具体体会一下。
1. 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有些文章,根据标题,就可以大致知道其说明对象了,比如《微课与慕课》,说明对象就是“微课”“慕课”;《凶手Wi-Fi》,说明对象就是Wi-Fi。
《微课与慕课》的第1题:“请简要列出‘微课的两个主要特征。”同学们要学会从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提炼出关键信息。从“‘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更是基于某个知识点/环节的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中,可以提炼出微课的两个主要特征: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是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
2. 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根据上文归纳的十种说明方法及作用,同学们在解答此类题目时,不应有太大的难度。
比如,《方块汉字前途之争》的第2题:“指出第④段中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此处运用的说明方法为列数字和作比较,作用是通过具体数据的比较,更加鲜明地突出了汉字具有高信息熵的特点。又如《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的第2题:“写出第⑤段画线句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简析其说明效果。”画线句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据和打比方。使用“1/50至1/300”的表述,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雨滴击中空中飞舞的蚊子时,施加给它的力量之小。把雨滴比作羽毛,形象地说明了蚊子受到的冲击力之小,便于读者展开想象,感知理解。
3. 理清说明思路及顺序。
比如,《微课与慕课》的第3题:“请概括出选文的说明思路。”结合全文分析,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采用逻辑顺序对微课的知识进行了解说。因而同学们可以这样回答:文章按照事理顺序,先国内后国外,依次说明了什么是微课以及微课的产生和发展。
4.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比如,《凶手Wi-Fi》的第4题:“第⑥段中加点的‘极字能否删去?为什么?”结合全文可以看出,这里的“极”不能删去,因为它是表程度的词语,说明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很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删掉,就不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一个“极”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 能领会文本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比如,《方块汉字前途之争》的第4题:“结合文章和下面的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同学们如果深入研读文本,同时结合提供的材料,就不难体会:“砼”字读写方便,输入计算机时的速度快;而且,由“砼”的字形可以揣摩出它所表示的“人工合成的石头”的意思,直观,信息量大。“砼”由三个简单的汉字合成,可见汉字构造新词的信息熵高。
(一) 竹雕:虽小道,亦有可观焉
张 墨
①中国盛产竹子,尤其在南方,更是竹的渊薮。“叶森散以翠错,茎鲜修而琼洁。”(唐·吴筠《竹赋》)竹,给人以消魄的美感;竹,又以虚心高洁的品格,备受中国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成为文人墨客吟诗绘画的对象,也直接催生了竹雕艺术。
②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已经有了竹雕,主要形式是竹笏和竹简。竹笏,又称“手板”,用于君臣会见,以竹片制成。由于官员品级不同,所持笏的材质也有差别:诸侯以象牙制成,大夫以竹片制成。笏上刻有纹饰。大夫使用的竹笏是早期的竹刻艺术品。竹简则是战国至魏晋时记事、作文的主要载体。 (1)
③20世纪70年代初,湖北江陵拍马山第十九号战国墓出土了一件“三兽足竹卮”,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竹雕。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一件在柄上刻有走龙图文的竹勺,刻纹细致,走龙式样与西汉时期的龙纹吻合,已具备了竹雕工艺品的初始特征。
④在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和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中,都记载过唐宋时期的竹雕艺术,但传世器物和知名刻工则很少。 (2) 日本正仓院藏有唐《留青仕女花鸟尺八》,雕有仕女、树木、花卉、鸟蝶等纹饰,足见唐代的竹刻已趋艺术化。
⑤竹雕在宋代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宋代是中国文化空前发达的时代,涌现出一个庞大而有文化素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带动了工艺水平的长足发展。 (3) 这一时期,考古发现的竹雕实物有银川西夏八号陵出土的一件竹雕人物残片。它集浮雕、浅刻、深刻技法于一体,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庭院、松树、假山、窗户、花卉、人物等,是陶宗仪《辍耕录》所记录内容的最好印证。
⑥较之其他艺术门类,竹雕始终以低调而小众的姿态存在于历史中。竹雕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则要到明代才正式登场。
⑦明代中期,竹刻艺术兴盛起来,根据地域和技法方面的不同分出金陵、嘉定两派,并产生了一批有详细记载可考的竹刻名家——金陵(今南京)人濮仲谦擅浅雕,开创金陵派;嘉定人朱松邻另开蹊径,以深刻的刀法创立了嘉定派;明末清初,又出现了以留青技法扬名的浙江嘉兴人张希黄。
⑧无论是与其他竹制品相比,还是较之更为普及的陶瓷、织锦,竹雕都居于“小众”地位。但竹雕的美集结了中国人独有的爱竹情怀、生活哲理、文人雅趣和精工巧思,因此,虽有人说竹雕是小品,但可以肯定的是——“虽小道,亦有可观焉”。
(选自2015年第4期《读者欣赏》,本刊有改动)
1. 文章第①段引用唐代吴筠的《竹赋》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③段中加点的短语“迄今发现”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将下面三个事例分别填入文中(1)(2)(3)处。
A. 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中曾提及竹雕高手詹成的竹刻:“雕刻精妙无比,尝见所造鸟笼,四面花版,皆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具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
B. 1972年,山东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就是重要的实物。
C. 据有关文字记载,曾有一人把杜甫的《从军行》化诗为画,镌刻在一根较粗的竹笔杆上,“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
(1) __________ (2) __________ (3) __________
4. 请结合文章标题,说说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催生”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不可貌相的火龙果
祁云枝
①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在超市水果区看见火龙果那怪异的长相时,吃了一惊,不禁在心里暗暗描摹它妈妈的长相——该是高高大大的热带雨林植物吧。
②第一次看到火龙果树时,吃了一惊——火焰般炫目的火龙果,竟长在霸王鞭上!大概是火龙果孩子太大、太重,妈妈们的躯体全都耷拉下来,只有艳红或青绿的火龙果,霸气地从绿茎中探出头来,注目我的惊讶。微甜爽口的火龙果,竟然是仙人掌科植物霸王鞭的水果!这浑身长满刺的家伙,竟然可以结出人人爱吃的水果!
③北方人或许对霸王鞭不熟悉,但对仙人球都熟悉吧。嫁接仙人球的砧木就是霸王鞭——嫩生生、胖乎乎的绿茎上,有三四条突起的棱角,棱角上遍布着坚硬的刺,如同传说中“霸王”手里挥舞的鞭子。
④老家在巴西、墨西哥等热带沙漠地区的火龙果,在经历了高温、干旱、多风的磨砺后,逐渐练就了一身绝妙的生存技能。霸王鞭所做的第一步,是将浑身上下的叶子变身成坚硬的刺,一来,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二来,能够抵挡沙漠动物们饥渴的嘴巴。
⑤接下来,霸王鞭将自己的根系长度变短,让其伸缩范围变广,目的是在下雨时,收集更多的雨水。不仅如此,它还努力地长出气生根,以吸收空气中更多的水分。靠着这些游龙般的气生根,霸王鞭可以轻松地爬上岩石、沙堆以及任何超过它们身高的物体,竭力收集阳光,汲取攀附物体上的营养,然后贮藏在自己厚厚的肉茎里。
⑥遇上干旱,这些存货就派上了用场。
⑦沙漠里,白天气温太高,对于霸王鞭来说,选择白天开花,高温灼伤的不仅仅是娇嫩的花朵,还包括传宗接代的伟业。那就夜晚开花吧,霸王鞭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晚上7点开始,看似笨拙的霸王花苞徐徐打开,如玉如冰琢出的花瓣,一点点绽放。
⑧刚刚爬上枝头的火龙果宝宝,是青绿色的,隐在无数的绿茎中间,并不起眼。随着果实的长大,红色逐渐增多。当整个果实变成艳丽的玫红色,就是火龙果对沙漠动物们的宣告:“点心出笼了,快来享用吧!”
⑨火龙果的悉心设计,体现在果实的每个部分:“点心”的外表看似有鳞片,其实是光滑的,让动物可以果腹;将黑色细芝麻粒般的种子散布在浆状果肉里,丝毫不影响味道和口感,即使部分种子被动物的牙齿磨碎了,火龙果也在所不惜,因为每个果实内含有数千乃至上万粒种子,前赴后继。不仅如此,火龙果还让种子具备了“穿越”功夫,能够在动物的肠胃内走一圈而不被消化。于是,用火龙果填饱肚皮的动物,打着饱嗝转悠到其他地方便便时,就替火龙果远距离播了种……如此这般,火龙果才能代代相传。
(选自2015年第12期《知识窗》,本刊有改动)
1. 阅读全文,说说火龙果不可貌相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 只有艳红或青绿的火龙果,霸气地从绿茎中探出头来,注目我的惊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北方人或许对霸王鞭不熟悉,但对仙人球都熟悉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火龙果”,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篇幅描写霸王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段中的“妈妈们”指霸王鞭。
B. 火龙果生长在热带沙漠地区,长期经受高温、干旱的磨砺。
C. 霸王鞭选择夜晚开花,一是怕被灼伤,二是为了传宗接代。
D. 火龙果对沙漠动物们的宣告“点心出笼了,快来享用吧!”,其实是怕动物来吃它们。
(三) 城市之美
胡伟略
①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世界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们的居住场所、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1900年,城市人口占全世界人口不足10%;到了2000年,城市人口已占全世界人口的46%。城市展示了它特有的魅力。
②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发达的社会文化。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聚落形态,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正是地域赋予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形成了城市文化最初的积淀。城市文化是人类进化到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的人格化表现,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化表述。它是城市人群的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标志,是属于这个城市人群的完整的价值体系。
③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流文化,它弘扬历史、融汇时尚、塑造特色,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在农村,文化是单一的和同质的,可交流性不强,每一代人都在传承上一代的东西。没有新鲜的刺激,就不会创造。城市文化来自四面八方。传统和现代,本国和外国,精英和世俗,都在此交流流通,给人以影响、以启迪、以教育、以知识。
④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城市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拥有现代化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交通运输设施和先进的运输工具,往往处于交通枢纽或交叉道上,有充足的客源、货源。城市有现代化的通信设施、电讯网络和传输工具,每时每刻都在交换大量信息。城市的现代交通和工商业中心相结合,使之成为商品、物资、人才、资金、信息等的转换地,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⑤城市的魅力又在于它巨大的社会效益。城市学校多,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与国内外科技信息的交流频繁,城市经济的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量大,这些都推动了城市的科技进步。科技的进步除了推动生产和经济的增长以外,还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⑥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财富和创造力。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大都市的出现,人类被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等所困扰,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都已经百病缠身。
⑦生态环境恶化使很多城市患上了“肺气肿”。1984年,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杀死了一只正准备参加第23届夏季奥运会开幕式的秃鹰。
⑧城市人口密集使城市交通变得十分拥堵。十年前,北京人对曼谷上下班高峰时汽车的平均行驶速度只有10~20公里/小时感到不可思议。十年后的今天,北京的司机相互联系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话是:“哥们儿,堵在哪儿了?”
⑨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快餐化”了,人们的神经始终都很紧张。有人说,目前大城市的白领是前半生在用健康换金钱,后半生是用金钱换健康。
⑩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资源,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资源的集散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无限的需求。但与城市繁荣共存的一些问题——“城市病”的症状也越来越凸显在人们面前。城市发展的出路何在?未来,人类和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会找到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家园吗?
(选自2006年第2期《百科知识》,本刊有删改)
1. 城市除了给我们效益,还给了我们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分析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然而”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⑧段中的画线句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