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补偿”如何突破困境

2016-06-14一万插画曲径

世界环境 2016年3期
关键词:生态补偿跨省试点工作

■文/一万 插画/曲径



“生态补偿”如何突破困境

How can eco-compensation get out of dilemma?

■文/一万插画/曲径

2016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旨在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合理提高补偿标准,有效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根据《意见》,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跨地区、跨流域补偿试点示范取得明显进展,多元化补偿机制初步建立,基本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而流域的跨界补偿,又是生态补偿中最大的难点。

实际上,2015年4月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中,已对跨界水环境补偿作出了部署,提出要“探索采取横向资金补助、对口援助、产业转移等方式,建立跨界水环境补偿机制,开展补偿试点。”

而早在2011年,财政部、环保部就启动了全国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跨安徽、浙江两省的新安江流域试点。在“水十条”发布之后,又在尝试进一步扩大建立更多的试点。但由于各地水的用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水价的心里期待值和承受能力不同,对于补偿标准和方式比较难达成一致,目前也正在讨论中,这是推进试点工作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了落实“水十条”,环保部代表国务院分别与各省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目标责任书中,对于跨省断面的水质都定下了明确的要求,这就为下一步跨省生态流域补偿长效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各省要完成国家的水质改善任务,这作为一条底线,超额完成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生态补偿。一个基本的导向应该是:生态补偿以地方为主,同时中央财政给予引导。

近年来,各地已经在尝试着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原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振鹏向笔者介绍,从2012年开始,江西省财政拿出了1500万,在赣江上游的袁河流域开展了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在萍乡、宜春、新余三个市范围内的袁河上建立了四个监测点作为考核断面,按月进行测算、奖励或者扣缴。

但是,跨省的流域补偿机制,只凭省内的“游戏规则”,就玩不转了,需要靠中央给予协调,各地都在期待着《意见》之后更明确而细化的规则。

总而言之,对水环境的保护不能是“有钱买棺材,没钱买药”。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大量人力物力都投在已经“病入膏肓”的那些水体的治理上,但是却往往忽视了对好水的保护。我们或许花少得多的钱,就能够在水污染还没有严重到恶化程度之时,及时遏制住污染的势头,保护好一泓清水。

胡振鹏介绍:“根据袁河的环境容量,规定了每个市允许的取水总量和排污总量,排污总量用监测点实测的浓度计算。如果你能提高用水效率,少取水,或加强污染源控制、少排污,都能够获得奖励。但如果你取水量超了,或排污量超了,就要超量的倍数倒交钱,省里就用你倒交回来的钱和省财政的启动资金,拿去做得好的地方。试点工作搞了三年,最后是各市都有获利。首先是大家都有积极性节约用水,河里的生态流量增多了,水质就能得到改善;排污量得到约束,少排有奖励也调动各市治污的积极性。3年,就看到一些原来消失的野生鱼类大量的回来了。”

猜你喜欢

生态补偿跨省试点工作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川渝人社数十项业务实现“跨省通办”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涉军”企业信用评价扩大试点工作即将启动
“五个到位”推动未成年人案件审判试点工作
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座谈会召开
生态补偿概念的理论辨析
从生态转移支付角度谈完善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补偿的建议
我国生态补偿法律问题探析
跨省“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弱者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