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2016-06-14汤保贵杨奇慧张健东
汤保贵, 冯 波, 杨奇慧, 张 静, 张健东, 陈 刚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 524088)
水产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汤保贵, 冯 波, 杨奇慧, 张 静, 张健东, 陈 刚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 524088)
摘要应现代水产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开展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研究分析了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基于产业发展与学科特色,分析了广东海洋大学协同育人的思路与模式,介绍了“12555”协同育人模式,旨在培育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过硬,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水产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关键词水产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
当前,世界已进入创新空前活跃且合作成为趋势的大科学时代。依托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将科研原始创新、高水平队伍凝聚与创新人才培养密切结合,协同发展,不断突破世界科技前沿,培养汇聚高端人才,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取向[1]。启动协同育人计划是国家深化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全国高校在体制机制改革、育人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协同育人实践,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2-7]。
水产学科是广东海洋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具有80年的办学历史。产学研相结合、学以致用一直是学校的优良传统与办学特色,在引领产业发展,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贡献突出。笔者拟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从协同育人必要性分析、协同育人的思路与模式、协同育人的实践、协同育人典型案例等几个方面,介绍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开展协同育人的有益探索。
1必要性分析
1.1协同育人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科技和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是我国应对世界格局变化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而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开展协同育人[1,8]。
1.2协同育人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必由之路2015年6月3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名单的通知》[粤办函(2015)325号],将广东海洋大学的“基于南海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学科建设”列入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这是继获批水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后,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发展征程上的又一重要战略机遇。学科建设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突破点,人才培养是关键。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开展协同育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顺应社会发展要求与时代潮流。
1.3协同育人是水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对优质蛋白源和安全水产品的巨大需求促进了现代水产业的迅猛发展。但是,水产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渔业资源衰退,养殖环境恶化,以及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凸显等,对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水产业亟待转型升级[9]。
目前我国水产业正由资源依赖型朝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方向转变,现代水产人才将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技术员角色,而应是精通专业技术,懂经营管理,敢创新创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与企业充分发挥各自拥有的学科专业优势、教学科研平台、产业实践资源,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培育一批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过硬,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2思路与模式
以培养水产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由高校牵头,以国内水产业5家大型骨干企业(管理机构)为核心协同单位,以高校的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平台、企业的产业实践平台为依托,按照1个学科(水产学)、两个专业(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5个专业方向(健康养殖、病害防控、营养饲料、渔业资源、海洋捕捞)、5支教学团队、5个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与就业基地的思路,开展协同育人,即为“12555”的协同育人模式,按照模块化课程设计-复合型教学团队-多功能育人基地-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承载了一脉相承的育人理念。人才培养从“各自为战”的封闭育人模式向“交叉渗透”的协同育人模式转变,形成多种资源禀赋的交融,服务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3协同育人的实践
3.1协同育人平台的单位组成与结构协同育人平台共6个单位,其中广东海洋大学为牵头建设单位,国内水产业5家大型骨干企业(管理机构)为核心协同单位,分别是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广东罗非鱼良种场、中国水产总公司、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州利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3.2模块化课程设计高校统筹学生素质发展要求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协同单位一起,分方向、模块化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标准。按人文素质课、学科公选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4个模块设计课程结构,素质教育与专业兼顾,突破专业与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壁垒,体现了一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3.3复合型教学团队建设学科将复合型教学团队作为复合应用型水产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高校、企业优秀人才的交流互通。设置课程主讲教师岗、讲座教师岗、实验实践教师岗、创新创业导师岗4种类型的教师岗位。协同单位的技术研发与经营管理人员可以应聘讲座教师岗、实验实践教师岗和创新创业导师岗,通过学术报告、指导实习、担任创业导师等方式实现协同育人。同时,高校通过向企业派遣科技特派员、派驻指导实习教师等方式,培养一批精教学,善应用,具有渊博的专业理论、精湛的教学艺术、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
3.4协同育人基地建设以5个产业大型骨干企业(管理机构)为依托,与5个专业方向相互对接,建设5个协同育人基地(图1)。在基地建设上突出以下两个特色。
注:双向箭头示意育人基地依托单位与专业方向对接关系,其中粗箭头示意主专业对接关系,细箭头示意拓展专业对接关系。Note: Bidirectional arrow stands for the dock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ort units and major field, thick arrow indicates main major docking relationship, fine arrow denotes expand major docking relationship. 图1 协同育人平台单位组成及专业方向对接关系示意Fig.1 The dock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ts and major field i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latform
3.4.1育人内涵兼容。充分拓展各个育人基地对专业方向的支撑功能,在育人内涵上实现多个专业方向的拓展辐射与兼容互补。比如,广州利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作为病害防控方向学生的育人基地,其核心内容是为养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可以同时承担健康养殖方向育人基地的部分功能;中国水产总公司主要作为海洋捕捞方向学生的实习基地,其作业决策的依据是对特定海域渔业资源的科学评估,兼具渔业资源方向育人基地的部分功能。
3.4.2育人功能融合。基地的依托单位具有产业创新能力强、产业辐射范围广、人才就业吸纳需求旺的特征,学生在校阶段可以在基地通过假期见习、教学顶岗实习、创新实验研究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毕业后可以加盟就业,施展才能,在育人功能上实现育人就业相融合。
4典型案例
广东海洋大学与广东罗非鱼良种场共建了淡水鱼类繁育实习基地,连续14年共接纳500余名学生到基地实习。学生不仅学习实践淡水鱼类繁育与养殖技术,还广泛参与了“广特超”罗非鱼选育、宝石鲈规模化繁育等科研项目研究;场方还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免费提供繁育车间,资助2010届张泽钊、陈泳、梁伟仕等学生开展热带观赏鱼、台湾泥鳅的繁育,并创建了自己的水族公司,激励了一批勇于创新创业的水产新人。
广东海洋大学与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以企业命名的“恒兴”班,联合共建了“广东海洋大学-恒兴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企业通过高管授课、设立奖(助)学金、协办职业规划论坛、接纳学生实习等方式,传播企业文化,提升学生实践就业与职场适应能力,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广东海洋大学和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共建了南海渔业资源监测与评估中心,中国水产总公司向中心捐赠了CATSAT(凯撒)渔业遥感系统,共享海洋学数据,为远洋捕捞作业提供及时准确的渔场信息,不仅提升了中心的基础创新能力与产业科技支撑能力,也为学生开展渔场信息学、渔业资源管理等专业课程实习提供了信息数据接收与分析平台,实现了校、政、企三方协同。
中国水产总公司在广东海洋大学向涉海专业设立了“中水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中水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和“中水教育基金滚动基金”,激励师生科教兴渔;先后有3名教师、二十余名学生到企业远洋渔船与西非等渔业基地开展顶岗实习,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远洋作业经历、团队协作意识的复合应用型海洋渔业人才。
5结语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教学团队建设;以条件资源共建共享为抓手,推进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落脚点,推进协同育人实践。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通过构建“12555”协同育人模式,将高校、管理机构、骨干企业的育人要素进行开放共享,利用育人要素之间的互补性与配套性,实现育人要素的集成化、系统化,发挥育人要素的协同效应,创造新的育人价值,培育适应时代要求和产业需求的水产类复合型人才。通过协同育人,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将为引领南海区水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进步,服务南海海洋经济及地方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白春礼.深化科教融合 推进协同育人[N].光明日报,2012-09-06(16).
[2] 金祥雷,赵继.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 构建科教协同育人平台[J].中国大学教育,2013(5):21-22.
[3] 李忠云.科教融合 协同育人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校科技,2012(9):6-8.
[4] 丁晓昌.推进协同育人 提升教学质量[J].教改纵横,2012(12):33-35.
[5] 王迎军.以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为契机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33-36.
[6] 董鹏中,张玮东.建立“校—企—校”联盟 创新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4-02-27(4).
[7] 汪志兵,孙竹梅.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高教论坛,2014(2):26-27.
[8] 刘延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科技与教育协同育人[J].中国高校科技,2012(10):78.
[9] 孙瑞杰,李双建.世界海洋渔业发展趋势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5):85-89.
Design and Practic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for Compound Applied Talents Majored in Aquaculture
TANG Bao-gui, FENG Bo, YANG Qi-hui et al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Aiming at the demands of modern aquacultur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n compound applied talents, carrying ou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he necessity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was studied. Based on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discipline features, the idea and mod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was analyzed, “12555” mode was introduced, the aim was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solid professional theory,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us to provide talent security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industry development.
Key wordsAquaculture; Compound applied talent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东海洋大学-恒兴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广东海洋大学创新强校工程教学类项目“南方淡水渔业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基于双参数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过程管理体系研究”(201427);省级重点建设大学优势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201104)、基于水产学科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201207);广东海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团队(2014041003);2015年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项目“水产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基地”[粤教高函(2016)31号]。
作者简介汤保贵(1975- ),男,湖北襄阳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水产养殖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14
中图分类号S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8-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