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贫困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2016-06-14文习成赵育卉宗思雨
文习成 赵育卉 宗思雨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浅谈高校贫困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文习成*赵育卉*宗思雨*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贫困生在高校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各界在帮助他们脱贫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特殊群体,高校应重视开展针对贫困学生的素质教育,积极探索针对贫困学生帮扶工作的新思路。通过系列教育,引导学生正视事实、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调节能力、挖掘学生潜能、开展集体活动等方式,将贫困生资助由单一经济帮扶转变为全方面扶持,帮助高校贫困生实现物质精神的共同脱贫。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策略
在我国大范围普及高等教育的局面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对于贫困生管理相关问题日益突出并越来越得到学生工作者的重视,同时这一群体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措施,如划拨专项经费、筹集资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引导和鼓励社会捐赠等途径,建立了以“奖、助、补、减、免”和“绿色通道”为主体的资助体系[1],从而帮助贫困生减缓经济困难局面,使其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然而,对于贫困学生而言,经济困难并不是其唯一需要得到关注的地方,单单解决其生活上的经济问题,并不意味着这部分人群在其与社会正常交往中拥有较好的适应能力。需要我们关注的是,作为高校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大部分贫困生们在心理和精神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往往存在着自卑、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性人格障碍、精神病性等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贫困生的正常学习生活,而且严重阻碍了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心理品质的完善。严重时,其甚至无法与人交往、适应社会,从而走向极端。因此,如何实质性的帮助贫困生解决自身发展难题,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适应能力概况
社会适应能力也被称为社会适应行为,是指在年龄和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人独立日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职业选择能力[2]。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融入社会能力的直观表现,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间接反馈。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环境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状态而具备的综合能力,具体表现在关心集体,社会责任感强;独立自主,有较好的自律能力;与人相处融洽,有较好的处世能力;能较好的适应现实环境。
二、贫困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
“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3]。据相关数据统计,到2004年9月,全国贫困生的平均比例已超过30%[4],特困生比例更超过15%。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规模,全国在校贫困生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贫困生能否健康发展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
以笔者所在的南京农业大学为例,面向全校17个学院,随机发放问卷20份/学院,共计340份,收回问卷333份,有效率97.94%。样本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据统计,87.08%的学生认为社会交往能力是其最关心的社会适应能力。受调查的学生中,119人认为自己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其中83人为贫困生,占总人数的24.62%,占贫困生人数的81.37%。此外,贫困生中有83.33%认为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突出,非贫困生中仅有34.20%认为;61.76%贫困生认为他们目标明确,而非贫困生仅有22.51%(图1)。这些数据表明经济状况欠佳的大学生一般具备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他们目标明确、积极向上,但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研究表明,贫困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偏执、敌对、抑郁[5-7]。作为特殊群体,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经济援助,更需要接受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指导和教育。
图1 三种社会适应能力指标在不同群体间的比例
三、导致高校贫困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的原因分析
贫困生所在家庭通常收入极低,部分家庭甚至无法解决温饱。近两年,全国高校学费普遍上调,面对近万元的学杂费及数千元的生活费,多数贫困生只得以各式兼职来赚取他们的生活费。长时间的兼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质量和身体健康,有些学生甚至利用上课时间外出兼职,基本完成学业的要求无法达到,有些学生因成绩不符合最低毕业要求被学校劝退。
调查研究表明,经济上的相对弱势导致了高校贫困生日常生活中和他人交往中的相对退缩,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着严重的阻碍,影响其培养个人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的贫乏大都表现在:背负贫困压力,难以融入周边环境;无力解决学业和勤工助学的冲突[7];心理精神的贫困,导致产生自卑情愫;学习、交际礼仪等综合技能的缺乏,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事实和经验表明,高校贫困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相对比较容易,然而妥善地解决其心理、人格问题及自主提高综合素养却相对复杂。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我们必须为贫困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条件,通过开展针对教育、心理疏导、校园活动等方式,填补他们精神文化的需要,从而使精神心理卫生和人格顺利健康的发展,通过自主发展,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个人的综合素质。
表1 样本基本情况统计
四、有效提升高校贫困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
新时期的扶贫育人工作,要紧密结合贫困大学生的实际,考虑到贫困生这个团体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实质性的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不足。
(一)进行客观的国情教育,引导贫困生正视现实,注重自我发展
贫困生现象是由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形成的。对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首先需引导贫困学生正确的认识“贫困”,认清贫困的本质,改变其固有印象。在人们传统印象中,贫困值得是经济方面的匮乏,缺吃少穿,然而我们需要让贫困学生认识到,精神层面上的贫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贫困,终日彷徨、无所事事、追求低级趣味、理想世界淡化、精神世界空虚才是最可怕的“贫困”。对于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我们应首先引导他们摆脱精神贫困,引导学生正视事实,从内心深处重视、认可自己,在精神上树立理想抱负、用于拼搏、乐观坚强、刻苦上进,在精神上富足起来。
(二)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贫困生心理素质,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贫困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需得到我们的关注,通过心理疏导、团体辅导等方法,帮助他们改变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及时有效地调节不良心理,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各高等学校应配备并整合专门的力量,通过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多重力量,在新生入校后,及时做好学生档案资料收集和心理普查摸底工作,对存在抑郁、自我封闭、偏执等现象的学生要逐一了解,并长期关注。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新老生交流会等形式,指导学生树立信心,学会自我调节。
此外,要引导贫困生正确面对挫折。现实生活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对待挫折的态度。贫困生面临的只是暂时的生活压力,只是人生旅途中一个小小的坎坷。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难免会遭受到大大小小的挫折。没有河床的冲涮,便没有璀璨的钻石;没有挫折的磨练,也便没有不屈的人格。通过与挫折的对抗,积累经验,提高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度。因此,对贫困生进行挫折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充分挖掘潜能,引导贫困生开放自我
调查发现,贫困生的人际关系处理普遍存在问题,认为自己不会与人交往的有9人,占贫困生总数的8.82%;不敢与人交往的有18人,占贫困生总数的17.65%;不善于与人交往的有56人,占贫困生总数的54.9%(图2)。贫困生一般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不愿和别人交流,担心会因家境贫寒而受人歧视;他们不愿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担心表现不佳而被人嘲笑。对于人际关系,他们异常敏感,表现为交际面狭窄、自我封闭。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对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需要。社会中的每一个单独的个体都渴望得到他人的接受和关爱。对于贫困生来讲,因为经济的相对匮乏,他们对于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更多。因为处于群体的边缘,其内心的敏感和自卑使他们渴望来自外界的关爱和支持,却难以主动融入集体。高校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与支持,要引导他们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现实,要积极的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互助的学习生活氛围,让他们在良好的交往气氛中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减少猜忌和敌视,减轻精神压力,在合作中逐渐敞开心扉、开放自我,实现共同进步。
图2 贫困生交际能力调查情况统计
(四)积极开展集体活动,提升贫困生人文素养
贫困生由于经济和学习的双重压力,通常表现为自我封闭。高校应有针对性的为贫困生创造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调动他们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防止贫困生沉浸于自我否定的消极状态。通过定期组织的文化、体育、科技等活动,为贫困生提供融入集体的平台,增加贫困生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加深贫困生对自己的认识,增强贫困生与他人正常交往的信心和勇气,融入集体。
五、结语
当今社会条件下,高校贫困生的社会适应问题逐渐突出,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自立自强、积极乐观,拥有较好的适应能力,但不可否认,还存在着部分贫困生因在文化艺术素养、社会交往、经济能力和城市孩子间存在差距而自卑消极、内心失衡甚至社会仇视。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教育问题需得到我们的重视。如何引导他们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及时有效地调整自我,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同时,也相信通过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可以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生走出困境,尽快融入环境,完善自我,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务司,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公共司.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问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
[2]王荣玮.拓展训练引入护理专业体育教育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2011.
[3]徐晓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制问题[J].分析及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04(5):77-88.
[4]Frederick W.Taylor.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M].New York:Harper & Row,1911:32-36.
[5]贾克水.对大学生贫困问题的再研究——山西财经大学贫困生及助学工作调查[J].青年研究,2001(6):36-42.
[6]许传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第质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4):6-9.
[7]冯清梅,章明明,陆财深.高校贫困新生心理障碍探析[J].广州大学学报,2003(12):61-64.
作者简介:文习成(1988-),男,江苏兴化人,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办公室秘书,助理研究员;赵育卉(1988-),女,吉林敦化人,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辅导员,助教;宗思雨(1991-),女,江苏东台人,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兼职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7.38;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7-0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