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潮”还是“招工难”
2016-06-14本刊编辑部
“失业潮”还是“招工难”
就业问题,是一个经济体能否持续运转的“体温计”,也是国家政治剧变的“催化剂”。春节过后,中国各地陆续曝出“招工难”的消息,同时,“失业潮”的隐忧似乎再次向中国袭来。面对这一尴尬现状,我们该如何应对保卫国人“饭碗”?
在经济下行、去产能、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失业潮”的隐忧似乎正再次向中国袭来。然而,春节过后,中国各地陆续曝出“招工难”的消息,令人不由得思索中国人力市场现如今的“真容”到底是怎样?
劳动力市场供求态势到底怎么样
一提到招工,有人就喊“招工难”:上调了待遇、放宽了标准,还是连续几个月招不到人。然而一说到找工作又有人在喊“找工难”:工作一年比一年难找,应聘时一个岗位几十个人来面试,“失业潮”正在袭来。那么,劳动力市场供求态势到底怎么样?
去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百余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监测显示,劳动力市场需求略大于供给,求人倍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大致在1.10上下浮动。
新世纪以来,求人倍率逐步提高。在2001年一季度,求人倍率为0.65,即100个求职者竞争65个岗位,岗位供不应求,找工作极其不易。
就地域分布而言,目前东、中、西部,劳动力市场供求差异很大。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三大区域市场需求均略大于供给。2015年四季度的数据最能反映当前的情况。四季度与上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求职人数略有增长,中西部地区的市场供求人数呈下降态势,西部市场供求人数的下降幅度高于东、中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分别为1.08、1.13、1.13,市场需求均略大于供给。
既然中西部地区更容易找到工作,为什么求职者仍涌向东部?关键的因素是工资,东部地区吸纳的就业总量占全国的40%以上,平均工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大型网络招聘企业——智联招聘的在线数据显示,对比2015年冬季全国32个主要城市职位平均薪酬,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位居前五,全是东部城市,薪酬水平明显领先于中西部。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从行业需求看,企业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建筑业等行业。
“招工难”与“找工难”尴尬并存
由于中国经济正经历转型升级,所以,就业问题也正变得更为复杂。而当“招工难”遇上“找工难”,职场同时遭遇劳动用工矛盾的两个方面,别提其间有多少尴尬了。然而,“招工难”与“找工难”并行早已存在,不过是由隐性到显性的变化,尽管招工者与求职者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很多人并不愿意直面这个问题。
“招工难”何以与“找工难”并存?其背后无疑是诸多因素叠加而成,其间有求职者自身因素,也有用人单位的原因。对于求职者而言,找工作难的深层原因就是体面就业难、满意就业难,一些学历较高的求职者也不甘心低质量就业,从而导致不少求职者“高不成低不就”。相对而言,“招工难”则是知名企业、规模企业不愁招人,中小企业容易陷入招聘难的困局;同时,还存在某些企业普通工人容易招,而真正的技工工人难求的情况,这显然是企业入职门槛过高产生的后遗症。
观察认为,既然相关企业开工之际急需用工,而进城务工者又迫切需要摆脱困境,双方都该作出适当让步才好。如果持续如此“软对峙”,恐怕对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
有专家指出,目前这种“招工难”和“招工难”同时存在的情况可能会成为以后的常态。应该说在新常态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当中,肯定会带来一个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其实绝对的失业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是相对的失业。工作对于我们而言并不意味着只是解决温饱的问题,它可能意味着很多附加的东西,比如跟之前所学的知识是不是搭配,是不是有成长空间等,所有这些计算在内就会出现如今的这种状况。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地域上的错配,因为原来我们所有的劳动力来源可能来自于西部,来自于农村,但随着这么几年,比如西部大开发,农村的建设等,很多劳动力停留在了当地,然后造成了沿海或者是大城市用工的减少。
真相背后折射经济发展的变迁
其实,不管是“招工难”还是“失业潮”都只是劳动力市场的表象,背后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变迁,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用工管理制度不再适宜,到了需要改变的新拐点。
当今社会,低廉的人口红利已终结,老一代的农民工逐步退回农村,新生代成为外出务工群体的主力军。而他们的成长阶段与上一代有很大差异,有更多的自主要求,体现在收入、工作环境、管理制度等方面,但很多企业没有及时加以调整,这就难以满足新生代劳动者的需求。
现在,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80后”、“90后”的新生代已成为务工主体,他们追求精神享受,渴求平等权利,希望能够融入城市。虽然地方政府对此也在作相应对策,但是步伐还不够快,依然存在着种种制度性障碍,如户籍、教育、养老、医疗保障等等,仍然设置了许多门槛,挡住了务工者成为市民的道路。
如今低廉的用工时代已结束,正步入人工成本逐步上升的阶段。部分企业开始采取机器人替代人工,加剧了普通工种的压减,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更高。“招工难”也形成两极分化,普通工种因收入低、环境恶劣而无人愿意做,技术工种要求高却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这凸显劳动力市场面临人才结构调整之困。而且,现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在逐渐跟上,家乡就业环境改善,生活成本较低,加上政府鼓励“双创”,部分年轻人在外学到经验,也想留在家乡自主创业。
可见,“招工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不能单纯用工资高低来评估,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拨开迷雾看清真相。
就业招工“两难”矛盾或将升级
一边是“招工难”,一边是“找工难”,分析认为这种“两难”的矛盾会愈演愈烈。
近年来,一些省市提前谋划布局了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把控制过剩产能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抓手。未来5年内,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推进,这些省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步伐都将明显加快。
从长远看,这必然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岗位,有利于改善和扩大就业。但从短期来看,则不可避免地对既有就业市场格局产生冲击——
其一,在化解产能过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冶金、钢铁、煤炭、建筑建材和水泥等行业,势必出现人才需求下滑、部分人失业的现象。
其二,集成电路、物联网、机器人、云计算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会催生一些与新业态、新模式相对应的新岗位。但同时,用人企业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要求会更高。
两方面因素叠加,有不少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等会跟不上市场需求,就业、招工“两难”矛盾或将进一步升级。
要破解这一矛盾,眼下能很快见到一定效果的对策,就是求职者和用工企业各退一步,调整好各自的心态。另外,也需要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激励社会资本、用工企业大量开设职业培训机构。同时,借助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强力约束、引导,让各级政府及就业市场、教育培训市场同心协力搞好职业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