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皇家陵寝的“祈福”文化与旅游开发

2016-06-14姚辉杨悦君

江苏农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旅游产品旅游开发祈福

姚辉+杨悦君

摘要:明清皇家陵寝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宣传过程中,更多的是着重向世人展示明清两朝皇家陵寝的建筑形式、建筑规制、丧葬形式、陪葬规制、早期盗墓与后期保护及开发等。明清皇家陵寝的旅游开发均未将皇家陵寝的“祈福”文化列为旅游开发的重点。以明清皇家陵寝之一的清东陵为例,概述清东陵的“祈福”文化,阐述“祈福”文化在清东陵中的运用,进一步探讨如何将“祈福”文化运用于清东陵的旅游开发当中,提出清东陵未来的旅游规划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速旅游发展:将清东陵以“福地”进行旅游宣传,提升景区知名度;加强文化体验活动的建设,增强旅游者黏性;景区进行多元化发展,扩大旅游影响力;设计、售卖祈福文化旅游纪念品,提升旅游者满意程度。

关键词:皇家陵寝;祈福文化;旅游开发;旅游产品

中图分类号: F590.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4-0578-05

现代旅游者的自身修养和知识素养不断提高,对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要求提高,渴望在旅游活动中体验不同的文化,获取更多的知识,因而更多元化的文化体验成为旅游发展的重心所在。文化旅游超越了观光旅游,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旅游风尚。在古代中国当人们追求幸福、美好、平安的愿望时,吉祥文化被创造了出来。吉祥文化作用范围分类很广,其外在体现从部落图腾延伸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其内在的预示意义从直观美好愿望的简单诉求延伸并升华为预示着好运、幸福、长寿、发财、加官晋爵、子孙满堂等文化,从而构成了民族文化方阵中独树一帜的吉祥文化。当今社会,随着旅游开发不断加深,文化旅游的繁荣促使祈福文化旅游的需求不断加深,祈福旅游热潮涌动,许多景点凭借祈福文化深受旅游者的喜爱。明、清皇家陵寝属于同一体系,清东陵受困于地理位置、同质化竞争、旅游开发、交通的便捷程度等因素,知名度、游客数目、景区等级、旅游带动的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远落后于相似的明十三陵。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清东陵没有一个自身独特的旅游标志性符号,对旅游者产生的吸引力较弱。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清东陵的旅游发展现状以及祈福文化在清东陵的展现,力图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透过清东陵中的祈福文化分析清东陵旅游发展、开发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所在,探讨清东陵祈福文化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并提出具体的解决、运用方案,以期祈福文化能成为清东陵未来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核心内容所在;清东陵也能通过祈福文化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形成其自身特有的旅游标志性符号,通过文化旅游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提升旅游经济效益。

1 研究背景

1.1 旅游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京津冀3省市地域相接、人缘相亲、文化相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区域。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对3地尤其是河北省的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旅游业关联度高、融合性强、拉动作用突出,是区域合作最容易起步、最容易实现的领域。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之一,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种类全、品位高。京津冀3地旅游既有同宗同脉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各具特色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北京市作为首都和全国旅游中心城市,自然、人文、历史等景观优势明显。天津市近代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以近代文化、民间文化、欧陆古典风情最为著名。河北省有山有海,历史底蕴深厚,资源种类齐全,特别是海滨、海岛、草原、湖泊、天然冰雪、优质温泉、青山秀水、乡村风光等都是发展环京津休闲产业的特色资源。

京津冀处于环渤海中心地带,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快速崛起的第三增长极,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信便捷。多年协同发展以来,3地初步建立了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拓展了旅游市场,加强了旅游监管合作,推进了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了3地旅游经济圈的逐步形成,为京津冀旅游一体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祈福文化活动在北京周边地区存在巨大的需求

北京市历史悠久,受中华民族传统吉祥文化的影响以及各式宗教文化的影响,在北京城及北京市城市周边地区建设有大量的祈福场所。在中国古代上至皇宫贵族,下至黎明百姓,都有祈福的需求。例如明清两朝皇帝建天坛祭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建地坛祭地,祈求国泰民安;建日坛祭日;建月坛祭月。皇室的祈福活动可以说代表着祭祀、祈福活动的最高标准。而受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影响,北京城周边建设有数量众多的寺院、道观,普通百姓祭祀、祈福多在这些寺院、道观当中。其中较为有名的有潭柘寺、雍和宫、红螺寺、万寿寺、白云观、天宁寺、大觉寺、八大处、戒台寺等。

现代旅游活动开展以后,祈福旅游在古代的祭祀场所、寺院、道观以及一些其他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所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为这些场所带来了良好的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例如雍和宫,雍和宫原为康熙帝建造府邸,后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驾崩后,曾于此停放灵柩。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也是北京城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1981年雍和宫对外开放旅游后受到了极大的欢迎,雍和宫成为了旅游祈福的圣地。特别是每年春节时,大量的祈福人群都会涌进雍和宫,为新的一年祈愿,2015年春节00:00—17:00,雍和宫共接待了78 150名香客。再如孔庙和国子监,孔庙是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在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北京国子监则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大学,历来倍受国家重视。因此孔庙与国子监成为了考生与考生家长祭祀、祈福的重要场所。每年高考前都会有很多的考生、家长不远万里前来祈福,祈求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能够取得理想成绩,金榜题名。其他诸如潭柘寺、红螺寺、白云观、戒台寺、香山等场所成为人们祈求平安健康、官运亨通、爱情美满、子孙多福等的旅游祈福场所。

受中国古代吉祥祈福文化、宗教思想渗透等影响,祈福文化旅游受到了旅游者的欢迎,正是由于市场需求较大,祈福文化旅游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机会,开展祈福文化旅游带来了较好的旅游经济效益和旅游社会效益。清东陵被称为福地,福文化内容深厚,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却受制于种种因素,旅游发展较为缓慢,开展祈福文化旅游,进行相关方面活动策划、旅游宣传,是清东陵旅游开发的一种可行性方案。

2 清东陵中的祈福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及对比分析

2.1 清东陵概况

清东陵陵区地域辽阔,北起雾灵山,南达天台山,南北纵贯125 km,东西宽窄不等约20 km,总面积2 500 km2,分属今河北省遵化市、天津市蓟县、北京市密云区、河北省兴隆县。其间以昌瑞山为界划分为两部分,昌瑞山以南为“前圏”,周围修砌了近20 km的风水墙,是皇家陵寝所在地;昌瑞山以北的广大地区称“后龙”,群山卓立,万岭奔腾,密林覆盖,除设营讯、堆拨守护外,无人居住,被视为风水禁地。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清东陵以它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选为AAAA级旅游景区。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说清东陵是“人类具有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在占地80 km2的15座陵寝中,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陵区以昌瑞山主峰下的孝陵为中轴线,依山势呈扇形东西排列,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各陵按规制营建了一系列建筑,总体布局为“前朝后寝”。“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审美思想贯穿于每一座陵寝建筑中,使各单体建筑在空间组合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空间组合。清东陵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综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学、建筑学、美学、哲学、景观学、丧葬祭祀文化、宗教、民俗文化等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1] 。

2.2 祈福文化在清东陵建设过程中的表现

2.2.1 清东陵选址蕴含的祈福文化 风水,别称堪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对于住宅和墓葬周围环境优劣的选择理论。人们认为帝王陵墓风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子孙繁衍、朝代更替、国家盛衰等,所以历代皇帝对于陵墓选址极为重视,不惜耗费毕生的精力,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选择最佳陵址,修筑气势雄伟的皇陵[2]。清东陵建陵之初也经历了复杂的选址过程,世祖福临打猎至昌瑞山,认为昌瑞山王气葱郁,便将陵址选在了昌瑞山。

《昌瑞山万年统志》对于清东陵有一段详细的描述,“恭维昌瑞山,原名丰台岭。一峰搢簽,万岭环。北开幛于雾灵,南列壁于燕壁。含华毓秀,来数千里长白之源;凤舞龙蟠,结亿万年灵区之兆。且其间百川旋绕,势尽朝宗,四境森严,众皆拱卫,实为天生福地,以巩我皇清万载金汤之基者也。先是世祖章皇帝驻跸于兹,敕诸臣相度成规。暨圣祖仁皇帝缵继鸿图于康熙二年二月丁未遣官祭告,封丰台岭为凤台山,十一日始建孝陵,复封凤台山为昌端山。设立满、汉官兵,周围建筑陵垣三十里,界内禁止樵采,后复续建,诸陵制度更极森严防护,益形周备矣[3]。”在这份描述中,详细记述了昌瑞山的风水龙脉走势,以及其名称的变迁过程。其中“北开幛于雾灵,南列屏于燕壁”,说明风水所在地为燕山山脉的主峰雾灵山,从此逶迤而来,结穴于昌瑞山,这是源自燕山;“含华毓秀,来数千里长白之源”,清朝皇帝认为东陵风水是由远在数千里之外的长白山结穴而来的,表达清朝皇帝认祖归宗的愿望;“其间百川旋绕,势尽朝宗,四境森严,众皆拱卫,实为天生福地,以巩我皇清万载金汤之基者也”一句更是点明了选址于此的原因,清朝皇帝认为此处是福地,选陵区于此可以保佑大清朝万载永固。

总之,在风水师们看来,清东陵风水是“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可谓尽善尽美。“背后群山环绕,昌瑞山气势雄厚,东侧鹰飞倒仰山、雁飞岭‘峰峦秀丽,势尽西朝,俨然左辅;西侧黄花山、钻天缝‘昂日骞云,势皆东向,俨然右弼,胜水峪砂水回环,对陵寝形成环抱之势[3]。”从风水的角度来看,清东陵本身无疑就是一个福地,加之清朝皇族对该地区的美好祈愿,更加凸显了福地的概念。清东陵吉祥风水环境,又正好契合了封建帝王的祈福心理。

2.2.2 清东陵建筑规制中的祈福文化 清东陵中所有建筑物的建筑形制、布局、组合、工艺均非常规整,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建造的最高工艺水平。这些建筑的特色虽间杂有皇帝的个人喜好,但大体上还是符合完整的帝王陵寝建造的准则。裕陵属于较为正统、规范的陵寝类型,代表着较为规范的清朝陵寝的建筑规制与格局。尹璐在对清朝入关后的帝王陵寝建筑形制研究中总结出了5点建筑的特色:(1)坐北朝南、神道贯穿、居中当阳、中轴不偏。(2)左右对称、彼此呼应、均衡布局、主次分明。(3)经纬组合、高低错落,逐级增高、对比衬托。(4)前朝后寝,二方一圆,南北排列,三进院落。(5)因山建陵,人文、自然,动静结合[4]。

帝王建筑如此规整的陵寝,其间也暗含着祈福文化于其中。例如神道两侧的石像生,清东陵中出现的石像生主要有狮子、狻猊、骆驼、大象、麒麟、马、武将、文臣等。石像生在陵寝的作用主要是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等作用。陵寝主人希望这些石雕神兽以及石雕文武官员能够镇守陵寝,展现帝王威仪,这是帝王内心的美好祈愿。再如方城为方,宝顶为圆,迎合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理念,这种建筑形制代表了墓主人回归天地、天人合一的美好祈愿。其他诸如华表、神功圣德碑、前朝后寝的建筑格局等都是清东陵建筑规制中表达帝王美好祈愿的展示。所有的建筑规制都表达了帝王对自己死后生活的期望与祝福,可以说清东陵的建筑规制中处处体现着皇帝的美好祈愿,表达着帝王对天人合一的美好追求。

2.2.3 清东陵建筑装饰中的祈福文化 清东陵陵寝建筑中有大量的装饰性石雕、砖雕、器物、彩画等,这些装饰性的物件大多数都饱含着祈福文化的内容。本研究将这些物件分为珍禽瑞兽、宗教文化、花草树木、传统文化等4类进行介绍。

第一类为珍禽瑞兽。古代中国将龙凤视为吉祥的最高代表,其中龙为阳,凤为阴,阴阳结合更是昭示着天人合一的理念。龙凤呈祥,因而龙、凤雕刻被广泛运用于清东陵的建筑当中。据统计,清东陵石雕作品中的正龙、行龙、升龙、降龙、坐龙、蹲龙、靠山龙等共计2 587 条,主要雕刻于桥梁、殿座栏杆、华表、石碑、石牌坊、丹陛石、石象生人物和动物的装饰等部位。清东陵石雕艺术作品中的凤有758 只之多,其中石桥176 只、殿座栏杆567 只、丹陛石11 只、券脸石4 只。蝙蝠也被大量运用于建筑的装饰,“蝠”通“福”,是福气、幸福的象征,慈禧陵内的五蝠捧寿砖雕就是这个运用的典型代表,寓意五福临门,福寿双全。其他诸如狮子、麒麟、骆驼、大象、天马、龟、鹤等分别代表着刚正、吉祥、温顺、太平、自由、长寿、富贵等寓意的珍禽瑞兽也被广泛运用。

第二类为宗教文化。佛教、道教、萨满教等题材的装饰性物件也被大量运用于清东陵的陵寝建筑当中。如景陵石祭台上雕刻八卦钟,孝东陵石祭台上雕刻八卦图和太极图,昭西陵石祭台上雕刻八卦炉等。葫芦、宝剑、荷花、花篮等图形的雕刻也被大量运用于装饰陵寝建筑,以上器物均是道教中广泛使用的符号,象征神通广大,是震慑邪恶的利器。佛教中的八至宝,即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双鱼、盘长也被大量运用于梁柱等的装饰。乾隆帝的裕陵地宫中布满经文、佛像等雕刻图案,主要图案有八大菩萨,四大天王、五方佛、三十五佛、五欲供、狮子驮瓶、执壶、宝珠等以及 29 464 个藏文和 647 个梵文,因此裕陵地宫也被誉为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和石雕艺术殿堂。陵寝建筑内增加宗教文化更多地是起到驱邪祈福、镇陵纳祥的作用。

第三类为花草树木。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着坚强;梅、兰、竹、菊四君子象征着高雅与正直;象征富贵的牡丹花;象征和乐的百合花;象征圣洁的荷花;象征多子多福多寿的寿桃;象征吉祥长寿的灵芝等被广泛运用于雕饰当中,这些寓意美满的植物是帝王生活的美好追求。

第四类为传统文化。有鼎、炉、爵等传统礼器;琴、棋、书、画等传统器物;象征吉祥的祥云;象征富有的古钱;象征智慧的书籍;象征知识的文房四宝等传统文化中所饱含吉祥寓意的器物在清东陵的建筑装饰上均有展示。

透过上述清东陵建筑装饰当中表现吉祥文化的元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清朝皇帝追求王朝鼎盛、子孙多福的殷切之情,也能看到祈福文化在清东陵建筑物当中的浓厚展示。

2.3 祈福文化在清东陵陵寝活动中的表现

2.3.1 陵寝命名中的祈福文化 清朝陵寝的命名是在皇帝死后,由即位的嗣皇帝确定陵名。而陵寝的名称全部都是饱含着吉祥的词语,这些词语多具有祈福、赞美的意思。祈福多是对国家未来、子孙后代的寄望与祝福;赞美多是对帝王一生政绩的总结与赞美。清东陵内共埋葬有5位帝王,分别是顺治帝福临、康熙帝玄烨、乾隆帝弘历、咸丰帝奕、同治帝载淳,这5位帝王的陵名依次为孝陵、景陵、裕陵、定陵、惠陵。五陵以顺治帝的孝陵为主陵,其余四陵按照昭穆之制分列左右。

这5个陵寝的名称都具有吉祥祈福的寓意。顺治帝过世之后初定陵名为世祖陵,康熙元年三月初一定陵名为孝陵。中国古代认为百善孝为先,孝是所有礼的初始。清朝把入关后第一位帝王的陵寝命名为孝陵,其寓意就是训诫后代子孙要孝敬祖先,恩惠百姓,敬天法祖,以实现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之福。康熙帝陵寝名为景陵,雍正元年(1723年)2月17日,内阁大学士等拟定了6个陵名恭呈御览,雍正帝“哀恸不胜,亲刺指血圈出‘景陵字样”。景字被认为是日光的象征,景陵的寓意既是对康熙帝一生平定战乱、开创盛世等政绩的高度赞誉,也是对康熙帝能够荫佑后世、保国泰民安的祈愿。乾隆帝陵名裕陵,裕字有富饶、宽宏的意思。乾隆帝在位数十年间国家百业俱兴,国富民安,号称乾隆盛世,因此裕陵是表达对乾隆政绩的赞誉与肯定,同时也表达希望国家未来富强、兴盛的祝福。咸丰帝在位期间正值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外国侵略者大肆掠夺的阶段,咸丰死后定陵名为定陵,表达了朝廷迫切希望国家恢复安定、重新繁荣富强的愿望。惠字有仁慈、聪慧等意思,同治帝死后将陵名定为惠陵是对同治帝的赞美。清东陵5位帝王陵寝的陵名均饱含着吉祥祈福的内容,陵寝的命名表达着皇帝对国家、对子孙后代的美好祝愿,是祈福文化的具体表现。

2.3.2 陵寝祭祀中的祈福文化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就是国家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清朝自入关之后,各种祭祀活动开始举行,直至乾隆年间,祭祀制度日渐完善定型。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帝后生辰都会在清东陵内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凡遇国家大事,例如皇帝登基、亲政、大婚、立后、战争、凯旋等都会在清东陵举行临时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包含谒陵礼、大享礼、敷土礼等内容。入关后清朝在位的皇帝或多或少都到过清东陵进行上陵。

祭祀活动被看作是国之大事,是因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眼中,神明与先祖是至高无上的,举行祭祀活动可以保佑国泰民安、四海升平、诸事顺遂;因此,古人的祭祀活动是一种祈福活动,祈愿神明与先祖的荫佑。清朝帝王祭祀祈福活动是皇权物化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的慈孝文化、祈福文化的展示。

3 其他旅游景区祈福活动及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借鉴

3.1 山东泰山与平安文化

泰山是五岳之首,秀丽的风景,巍峨的山水,以及宗教文化、平安文化等文化的影响,吸引着一批批游客到泰山游玩。凭借着山水景色与人文文化,泰山成为了世界文化与自然的双重遗产。中国古代把东方看作生命之源,是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汉族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历代帝王也纷纷前往泰山封禅致祭,祈福纳祥。泰山在旅游开发时抓住了“平安文化”,“登泰山,保平安”,这也成为旅游者心目中对泰山最直接的认识,泰山也成为象征平安的神山。泰山“石敢当”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石敢当”也深受旅游者的喜爱,人们会在建筑当中安置泰山“石敢当”,保佑平安,禁压不详。泰山旅游借助平安文化进行宣传,平安文化则赋予泰山旅游新的核心价值,“登泰山,保平安”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到访、游玩。

3.2 河北秦皇岛望海祈福文化节

传说秦始皇命人带500 名童男童女从秦皇岛入海求仙,但是迟迟不归,孩童的父母们想念子女,就在海边遥望、期盼他们归来,逐渐便形成了“逛码头”这一民俗。秦皇岛借助传说故事,以秦皇岛传统的“逛码头”习俗,自2004 年端午节开始举办第一届秦皇望海祈福文化旅游节,至今已举办了10届。秦皇岛借助端午节与传统习俗和传说故事,开创了望海祈福的旅游节。每年的旅游节以不同的主题进行文化宣传,辅以实景演出、歌舞演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间传统小吃等形式吸引旅游者。秦皇望海祈福文化旅游节将祈福文化再现,旅游开发定位明确,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增强了旅游者对景区的黏性,景区知名度得到提升,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用,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经济效益、旅游社会效益。

3.3 北京北海公园迎春祈福文化节

北海公园借皇家祈福文化,自2004年开始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六日至农历正月初七,北海公园都会举办迎春祈福文化节,以历史文化传统圣地——阐福寺为中心,在全园营造仙境迎福、福寺祈福、盛世颂福的喜庆祥和氛围,并将清乾隆时期在北海皇城御苑内举行的阐福寺祈福盛典仪式复原展示给广大游客,以此满足人们迎春祈福,为来年祝福的美好愿望。北海公园通过皇帝巡游、皇家演绎、皇家小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集章纳福、文艺表演等形式满足游人的祈福需求,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参观、游览。

3.4 红螺寺与祈福旅游

“男雍和,女红螺”,是北京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指男子去雍和宫祈愿最灵,女子去红螺寺祈愿最佳。红螺寺作为佛教寺院始建于东晋咸康四年,历来都是佛教的宣讲地,是人们烧香礼佛的圣地。红螺寺凭借这一优势开展祈福文化旅游,借助祈福文化进行宣传,吸引旅游者的到来。每年年初一至初六红螺寺还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庙会以祈福文化为核心,开展一系列活动,游客可参与“敬香礼佛祈福纳祥”“撞钟福音辞旧迎新”“吉祥宝鼎赐福音”“新春接福”“五福临门迎好运”等祈福活动。庙会期间游客还可以欣赏民俗表演、参与娱乐体验活动、品尝地方特色小吃等。红螺寺借助祈福文化对自身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将景区塑造为祈福的圣地,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并适时开展庙会活动,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带动旅游消费,提升了旅游地形象。

3.5 北京天坛与皇家祭祀活动表演

天坛公园是明清两朝祭天,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祭祀场所。天坛公园管理处自2004年春节至今,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五都会举办祭祀典礼表演,重现明清两朝祭天祈福典礼的盛况。天坛的祭祀活动是明清两朝皇室祭祀的最典型代表之一,公园管理处在每年春节期间举办表演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在祭祀表演活动中,游客可以深入体会到祭祀活动的盛况,了解明清皇家祭天活动的过程、内容等。天坛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也是国家AAAAA级景区,知名度及游客量均非常高,在每年春节游客到访高峰期举办祭天表演活动,为游客带来了新的旅游体验,增强了旅游者的游玩兴趣。

4 清东陵祈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

4.1 以“福蕴东陵”对清东陵进行宣传

陵寝一般给人阴暗、晦涩的印象,许多旅游者并不愿意去参观陵寝类的景区、景点。清东陵虽是帝王墓葬区,但是清东陵是一个饱含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场所。从风水学来说,清东陵的选址本身就是一块福地,此外清东陵的建筑规制、建筑装饰、陵寝命名、传统的祭祀活动等都蕴涵着中国古代最传统的吉祥文化。可以说清东陵的建设是在“福地”的基础上以吉祥祈福的方式而建立的,整个清东陵地区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祈福文化因素。

清东陵与明十三陵相比,山水地貌更具有优势,神道更加完整,陵寝规制更加完善,现存建筑保存更加完善,虽被盗墓破坏,但地宫可更好地展示给旅游者,所葬帝后的知名度更是远高于明十三陵。资源丰富的清东陵旅游开发却远远落后于明十三陵,是因为明十三陵紧挨着北京城与长城,依靠北京城的明清皇家文化旅游圈以及较强有力的宣传力度,提升了知名度,带来了强劲的旅游经济效益。除去明十三陵同质化竞争的影响,清东陵知名度较低、旅游经济效益较差的主要原因是清东陵没有标志性的旅游符号,清东陵并未脱离北京明清皇家文化旅游圈的影响,加之宣传力度不够,造成了旅游影响力较差,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较弱的现状。

以“福蕴东陵”的宣传方式对清东陵进行宣传,能够有效避免旅游者对陵寝旅游的抵触心理,此外,以福地对清东陵进行宣传能够有效地建立起清东陵自身独特的旅游标志性符号。清东陵可借此摆脱北京城明清文化旅游圈以及明十三陵同质化竞争等的影响。

清东陵可借助传统的报纸、书本、广告等形式,也可借助现有的网络、信息平台等进行宣传,扩大宣传的影响力和宣传的广度。进一步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尽各种可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将清东陵的旅游形象塑造为山水福地、帝王沉睡的地下福宫等。

4.2 加大力度开展祈福文化体验活动

清东陵现在旺季每天都会在顺治帝的孝陵举办祭祀典礼表演,但是知名度较低,虽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古代清朝祭祀礼仪的繁杂仪式,但是影响力不足。祭祀典礼的表演应该具备更强的吸引力,有较强的文化象征和体验感。清东陵的祭祀活动表演可效仿北海公园的形式,让表演活动穿插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例如游客在游览陵寝时,有表演者表演日常的祭祀活动以及陵寝的保卫活动等。每逢较大的节日,例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等节日时,景区可开创大型的旅游文化节,以祈福文化为主题,举办大型祭祀祈福表演、风水文化讲解、福文化展示、古装文艺活动表演等来吸引游客,扩大旅游影响力。

祈福文化体验活动不应该仅拘泥于祭祀典礼的表演。清东陵内建筑艺术、石雕艺术、彩画艺术也是我国古代工艺的最高水平代表;清东陵内也有大量的佛教、道教、萨满教、儒家等符号展示。这些工艺和符号饱含着大量的祈福文化内容。清东陵的旅游开发可从这方面入手,举办诸如东陵石雕艺术展、彩画艺术讲解、寻找吉祥符号、收集符号祈福纳祥等活动让游客真正地参与进清东陵的体验旅游当中。将祈福文化融入旅游者的参观游览活动当中,旅游者才能更好地体验清东陵的祈福文化,旅游者对景区的黏性将极大增强。

4.3 清东陵景区的多元化开发

清东陵最主要的核心景点是各陵寝景点,旅游开发、旅游规划最主要的内容也是针对各陵区进行的。但是单独开发陵寝旅游未免使游客觉得单调,不能有效地将游客留下,不能刺激游客进行更多旅游消费,因此应该在吸引更多旅游者到访的基础上,增加旅游游玩项目,特别是文化旅游体验项目,以促使游客停留更长的时间,带动更多的旅游经济效益。清东陵的旅游开发需要更加多元化。例如,可以挖掘驻守陵寝的清朝满族后裔的文化,开展相关的体验项目,让游客体会驻守陵寝的感受;再如可以开创清朝皇室文化主题园,带领游客体验皇室生活文化;再如增加夜晚的灯光、舞台剧的演出,表演清朝的祈福文化等。但是仅仅增加文化体验活动还不够,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其他类型旅游景点的支撑。清东陵周边有种类丰富的旅游项目,如鹫峰山、古长城、上关湖、京东第一泉——汤泉、西铺村、沙石峪等。清东陵可以做好与这些景区、景点的协同合作,开展一日游、两日游甚至更长时间的观光旅游体验活动,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带动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旅游经济增长。

清东陵景区的多元化开发,需要景区自身进行多元化旅游开发,也需要其他旅游景区的通力协作,更需要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基础服务的支持。景区的可进入性、与周边景区交通便捷度、旅游服务的完善程度等都需要进行统筹规划。清东陵景区应该在整体旅游开发规划中更加注重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基础服务的完善,力求为旅游者带来最好的旅游体验。

4.4 丰富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要素

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者旅游活动、旅游经历的纪念物,旅游商品的特色是影响旅游者购买旅游商品的重要因素。同时旅游纪念品也是旅游景点本身最好的宣传方式之一。清东陵的旅游开发应注重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若清东陵以“福地”的概念进行宣传与开发,那么其纪念品应该包含清东陵的特色以及祈福文化的特征。例如清东陵可以设计小的吉祥雕刻,以木雕、石雕等形式进行售卖;也可以在旅游纪念品上印万寿带、五蝠捧寿等图案进行售卖。好的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可以烘托景区特有的文化,也是景区最有效的宣传方式之一。

5 明清皇家陵寝祈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

明清皇家陵寝现存较为完好的有明祖陵、明皇陵、明孝陵、明十三陵、明显陵、景泰陵、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清东陵、清西陵、东京陵。这些陵寝中大部分都已开发成旅游景点,但除明孝陵、明十三陵为国家AAAAA级景区外,其他陵寝的旅游开发较为一般,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足。对清东陵祈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可以为其他明清皇家陵寝的旅游开发提供借鉴,但需要根据每个陵寝特有的文化加以改进。

针对其他明清皇家陵寝祈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议有3点,第一,皇家陵寝内蕴含大量祈福文化,但侧重点不同,各陵寝的旅游开发应抓住其核心文化要点进行宣传与开发。例如明祖陵、清永陵为明、清两朝皇帝的祖陵,是明清两朝开国皇帝为先祖们所建的合葬陵寝。祈福文化在这2座陵寝中更侧重祭祖文化、慈孝文化,因此旅游开发的重点应该偏向于此。再如明显陵是明世宗朱厚熜由旁支继承皇帝大统之后为其生父兴献王所建设的陵寝,是“大礼仪”事件的产物,更多体现慈孝文化与传统皇权文化的碰撞,旅游开发应侧重于此。侧重不同的祈福核心文化,深挖文化历史内涵,有益于避免明清皇家陵寝间旅游开发的同质化竞争,形成各陵寝独特的旅游标志性符号。第二,开展符合其文化特征的体验活动。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的趋势,体验旅游是最能吸引旅游者的方式之一。明清皇家陵寝的旅游开发应当活化文化与历史,使旅游者不仅仅是参观陵寝,而是在参观陵寝、了解历史的同时,更好地参与进游览活动,参与到陵寝的文化、历史当中,这需要开展一系列的文化体验活动来吸引旅游者,为旅游者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第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除少数几个陵寝旅游开发较为完善外,大多数明清皇家陵寝旅游的开发或多或少存在宣传力度较差、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旅游基础服务不完善、景区可进入性较差、景区公共交通不完善等问题,旅游活动的开展需要更好的基础设施、基础服务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清东陵[EB/OL]. [2015-10-15]. http://baike.baidu.com/view/15159.htm.

[2]邵崇山. 风水对古代帝陵选址的影响[D].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2013.

[3]清东陵风水[EB/OL]. [2015-10-15]. http://www.qingdongling.com/decipher/fengshuijiemi.

[4]尹 璐. 清代入关后帝陵陵寝建筑形制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旅游产品旅游开发祈福
摸马祈福
祈福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九嶷山瑶族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创意研究
为飞行祈福
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