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高职院校机械类课程设置改革

2016-06-14王海霞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长春130033

山东工业技术 2016年10期
关键词:机械类设置院校

王海霞(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长春 130033)

初探高职院校机械类课程设置改革

王海霞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长春130033)

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比较关键与重要,从社会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出发,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改革,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对于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来说,为了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对课程的改革,才能为企业提供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本课题主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的培养人才目标,以及当前高职院校机械类课程设置现状,提出了改革高职院校机械类课程的合理举措,以此有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地实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改革

0 前言

随着社会积极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人才模式就要做出积极的调整,而首先就应该加强对课程设置的改革,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所以,笔者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改革,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希望能够为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改革提供积极的借鉴。

1 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主要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尤其是高职的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培养岗位能力强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培养模式。教学载体以人才培养为基础,职业教育为本质方针。当前,高职院校的机械类专业积极整合了专业课程模式,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体化模式[1]。在不断的努力下,能够将更清晰的高职教育理念建立起来,还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2 当前高职院校机械类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2.1不合理的教学内容

从目前来看,虽然高职院校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等等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上都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多课程的编者之间沟通不够,大多数都是针对自身的课程独立编写,使得各门课程的逻辑完整体系无法形成,造成专业课程中的知识重复现象。对于文化基础课来说,版本较多,而且难易程度不同,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专业课程。比如高职教材中的液压知识与中职教材中存在重复现象,而且存在着一些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就已经完成了高职教育中的知识学习,这就造成了知识的重复学习现象。此外,一些理论教学以及一体化教学模块得不到积极完善,而且关于实训方面的教学内容比较落后,与市场联系不够紧密[2]。

2.2课程设置与专业的匹配度不高

由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越来越大,而且一些新的专业不断涌现出来。然而,这些新兴专业刚刚发展起来,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的调研、论证等工作做得不到位,对专业的定位存在偏差,而且对专业的界定也比较模糊,还有的具有不科学的课程设置内容等;对高级工与技师培养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等。

2.3教材与培养目标不相符合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课程内容在不断地调整与改革。而当前的高职院校,对高校出版的大专教材运用较广,而技师学院对劳动出版社教材的使用较多。当前,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一些技师学院对劳动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不同版本教材加以利用,但是很多教材的教学内容、方式与理念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另外,受到调研不到位的影响,教材选择上存在认识偏差,这就使得很多教材与教学目标不相符合,这些都造成了教学上的问题[3]。

2.4课时分配不够科学

当前的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中,专业基础课、基础课以及技能课、专业课等的课时分配存在一定问题,课时设置与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偏差,整体配合程度不高,而且一些课程授课存在不科学的逻辑顺序编排,以此造成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等。

3 高职院校机械类课程设置改革的重要举措

3.1对传统专业课的优化、重组与整合,合理调整项目内容

例如,针对《机械制造工艺学》来说,可以通过合并、重组的形式,使这门课程与夹具、机床以及切削等整合,使得能够对原有内容的界定进行打破,而且将课程主线设置为零件的全过程。对于课程教学模式来说,可以转变以往的理论介绍,转变成综合的工作任务。不同项目主要包括若干模块,如工装设计、工艺编制以及工件加工等。而对于不同的结构零件,不同模块的具体工作内容也不尽相同。另外,再有轴类零件工艺等,这种课程的编制教学应该通过分组形式进行。每组内主要有一个轴类零件,各模块的完成既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是集体完成[4]。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彼此存在,还具有分组讨论与资料的查阅等。同时,还能将齿轮零件构建起来,以及箱壳零件、叉架零件的加工规程等,以及工装设计等的教学。

3.2课程设置需要明确、科学的指导思想

首先,对于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来说,应该从学生主体出发,积极适应学生发展的规律,还要与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同步。因此,应该积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此来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调整与改革;

其次,还要积极遵循经济发展的趋势,培养课程设置的超前意识。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应该先进与实用,积极引进新技术与新工艺,还要摒弃落后的、过时的思想与观念。

再有,还要积极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企业发展现状,对课程进行优化设置,合理服务地方经济,还要将应用型技术人才向国内外输送;与此同时,积极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进行联合办学。采取“订单”式的培养模式,积极体现应用人才对企业的需求等。

最后,对院校办学情况的考虑下,对课程设置进行探究。积极认识到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关键,就是对学生的培养[5]。一方面,应该在实用主义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从学生自身需求入手。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文化素质与技能的全面发展人才。针对院校的办学实际,培养人才目标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其一,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企业输送人才;

其二,高职院校应该对高新技术的生产技术人才进行合理培养,能够更快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其三,应该注重对设计能力强技师以及生产加工能力强的应用型技师进行培养。

最后,还要加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内容的联系与衔接,设置比例恰当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3.3课程设置的程序要合理规范

首先,需要对课程设置流程进行规范。在设置课程过程中,应该通过专家以及资历深的教师的调研、论证与评价等。主要步骤就是,首先通过专业调研,然后能够得到专业调研报告。还要请行业内的专家来分析,并且将职业能力标准制定下来。通过专家与专业教师的分析,将课程标准与课程体系制定下来。最后,在选用与开发之后,对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状态分析,从而形成课程评价。另外,需要将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起来[6]。课程评价能够反映出课程结构与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对于评价的主体来说,可以是教学管理部、开发的参与者、用人单位以及专家委员会等等;而评价内容主要是课程内容的现代性、岗位针对特点、教学质量等等。另外,作为教师与学生,也要对课程做出相应评价,这样能够对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进行检验。而老师能够通过这一途径来观察学生的学习现状与结果等。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主要是对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情况的检验,也就是观察学生能否与社会岗位的需求相符合。总之,不同评价对象的标准都有所侧重,在调查与了解的基础上,能够使得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更加合理与完善,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 结论

综上,高职院校的机械类课程设置改革需要经过不断地实践与经验的总结与借鉴,需要高职院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企业与政府的积极支持。因此,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但是也需要科学、明确的思想为指导,合理规范设置课程,针对具体课程内容作出科学的调整,以此能够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资源,促进我国的社会积极健康发展,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与水平。

[1]王丽丽.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5(27):89-90.

[2]陈佶.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在高等教育转型期面临的挑战及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16(06):44-46.

[3]王守军.中职机械制造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4(A3):159-161.

[4]王海庆.探索机械制造专业的实践教学[J].科学中国人,2015(21):26-28.

[5]邹鹏.机械制造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方案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12):56-58.

[6]易素君,赵景海.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在企业中教学的实践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3(02):206-207.

10.16640/j.cnki.37-1222/t.2016.10.192

猜你喜欢

机械类设置院校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基于“零距离就业”的机械类“CAD/CAM”技能培养的研究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