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山核桃结出致富“金果”
2016-06-14撰文章富阳
◇撰文//章富阳
淳安山核桃结出致富“金果”
◇撰文//章富阳
顺着碧水,逆流而上,走进浙江省山核桃之乡——淳安县瑶山乡,柔和的阳光带着丝丝热度洒向树木,斑驳地落在青青的山地上。
同行的瑶山乡老林管员方仁春很是感慨:这些年,瑶山造林自动加速,荒山、低产林地、坡耕地,甚至林农的房前屋后都栽满山核桃,涌现出了11个专业村,人均拥有量已达7亩,总面积超过6万亩,产量突破1100吨,深加工产品一路走俏,价格节节攀升,整个产业链总产值(包括以山核桃苗为主的苗木产业)已突破1亿元,户均增收3.6万元,人均增收1.1万元。小小山核桃,以其独特的“区域绿元素”正式当家,让欠发达的淳安山区老百姓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服务体系化 统防统治促双赢
人口仅有600的爱国村也是瑶山乡新近涌现的典型山核桃专业村之一。全村1万余亩的山林面积中,山核桃林就占到60%,林农从山核桃上获得的收入已占到全部收入的70%。而且现有的山核桃林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林改后新种的、刚刚开始投产和即将投产的中幼林,未来收入翻一番不是梦。
“先前,随着林子的无序扩增,干腐病、花蕾蛆、枯枝病一度成为困扰我们的难题。技术落后、用药混乱,防治效率并不佳,有部分林农用药量超标,甚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带来相应的生态负担。”爱国村书记顾发春坦言。如今完全不一样了,村合作社申报了项目,县财政出钱,村集体出劳力,林业工程师做技术指导,统一时间、统一药物、统一标准进行防治。
不单是瑶山乡的爱国村,淳安县整个山核桃产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栽培方式、病虫害防治技术、废弃物果蒲处理方法都或多或少带来了一些生态负担,成为最近“五水共治”过程中不可小觑的问题。
2015年2月,县林业局以《淳安县山核桃统防统治》项目为载体,组织申报专项资金400万元,组建统防统治专业队12支,配备专用防治器械、开展业务培训,打出了综合立体服务的一系列组合拳,让全县7个乡镇、22个村的2.095万亩山核桃都完完全全享受了一回标准的“公费医疗”。同时还出台政策,采取各种奖励补偿措施扶持林农、合作社和企业,果蒲返山、栽培介质生产、菌菇原料制作,推动废弃果蒲的综合开发利用,带动产业链的延伸。
县森防站站长俞春来说,实施新技术进行山核桃统防统治的区域,不但污染轻、防治效果佳,产品品质更是大幅提升,而且每亩节约化肥、农药等生产成本80—100元,产量增产15%。
经营复合化 林下经济再添金
在淳安,由于多年始终坚持“以湖兴县,南竹北果”发展战略,具有区域优势的山核桃产业发展迅猛。据统计,2015年,淳安山核桃林面积已达32.2万亩,干果年产量突破5857吨,一产产值增至6.23亿元,并且随着后续林子的投产、新市场的培育和新产品的不断开发,仍具有极大的潜在上升空间。
“传统的栽培方式在生态多功能建设方面出现了短腿。”县林业局局长陈东来说。部分林农进行培管时,过度精耕细作,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已使林地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产生了水土流失、地力退化、林地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保问题,长期下去势必影响到山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几年,针对山核桃林生物多样性修复问题,县林业局一直在探索推广科学有效的生态复合栽培技术。在投产的林分中推广套种黑麦草、白三叶、紫穗槐等绿肥及豆科植物,改善单一林分结构,增强土壤肥力、水保能力;在未投产的林分中推广套种茶叶、油茶、黄精、三叶青、杭白芷等经济作物,发展林下经济,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提高林地多重经济效益。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鼓励林农机器上山割灌除草,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并出台扶持政策:对开展生态安全栽培的林农每亩补助50—100元,对实施无公害生态栽培科技示范区建设的家庭林场给予10万—15万元扶持基金。
在瑶山乡张家村村民余南赋、方妙根的50亩山核桃林基地,由县林业局临岐林业站和浙江农林大学共同组织实施“山核桃+中药材(多花黄精)”复合栽培推广示范项目。2015年山核桃亩产值达到3700元,多花黄精3年亩产值达到1.9万元,年均亩产值更是突破1.1万元。
目前,淳安实施的山核桃生态复合栽培总面积已达1万公顷,推广的“山核桃+茶、药、菌、油”等林下经济模式也给林农间接带来了每年3.5亿元收入。“山核桃林中栽花种草”已成为一种生态多功能型经营增富的新时尚。
改革接“地气” 股份合作破瓶颈
淳安除了加速生态复合栽培技术推广提升山核桃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外,还在林权配套改革、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持续精准发力,从制度供给上进一步激发、驱动山核桃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2014年6月,瑶山乡琅坑源村在县林业局的指导下,355户林农自发“抱散成团”,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以1.0204万亩山核桃林权为基础,成立了淳安千岛湖瑶琅山核桃专业合作社。同年7月,该合作社又以林权出资入股与杭州千岛湖东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携手成立杭州千岛湖东果瑶山山核桃有限公司,开展跨领域合作。通过林权将原先分散的家庭经营统一组织起来,推进产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采取森林食品技术标准生产,实行生态景观化经营。这种“公司+合作社+基地+林农”的经营新模式,不但促进了林地的规模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维护了生态,推动了林农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直接对接。如今,村民除了卖山核桃赚钱之外,还能凭借股份,分享山核桃深加工带来的收益。
“林改、发放权证、流转、抵押贷款、股份合作……给农村松了绑、给农民松了绑、给林地松了绑。”瑶山乡党委书记洪志峰说,不过想要完全激活还需完善各种保障体系,同时打造更多的创业就业富民新平台。“十三五”期间,瑶山除了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引导林农在林地、林木、家庭林场股份制合作等方面继续探索、深化外,还要借助风情小镇建设这个大载体,将山核桃产业与农耕文化、民宿民居和旅游休闲接上轨,加快推进以“卖生态、卖文化”为主题的“东部坚果大公园”建设。
淳安千岛湖是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也是浙江省重点生态功能建设示范区,优美的山水生态和厚重的耕读文化是淳安的核心竞争力。来淳考察的中国经济林协会会长张志达表示,“淳安山核桃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自身克坚攻难、锐意进取,蓄积内力,而且更需要扩大交流、博取众长、走出去,在开展多思维、多平台、多途径合作的同时,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古老的并不只有故事,还有祖祖辈辈留下的宝贵资源山核桃。”张志达说,在产业生态多功能转型过程中,既需要引领方向的全县顶层设计,也需要各个乡镇的实际变通。只要找准生态与发展的最优结合点,不断完善规范有序、利益共享而又可持续的林地经营和利益补偿机制,统筹发展,“绿”就能产生更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