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城晚报》:扬纸媒之长打造“最贴心”新闻

2016-06-14文/范

中国记者 2016年5期

□ 文/范 进



《盐城晚报》:扬纸媒之长打造“最贴心”新闻

□ 文/范 进

内容提要 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盐城晚报》着力放大传统纸媒的特长和优势打造“最贴心”新闻:一是在报道题材的选择上,注重在民生新闻和社区新闻中挖掘独家题材;二是注重报道的视觉化呈现,发挥摄影记者的专业优势让新闻更好看;三是在报道的写作方法上,借鉴文学手段讲究新闻的深度和故事性。

关键词独家题材 专业优势 文学手段

一、聚焦地方,在民生新闻和社区新闻中挖掘独家题材

全媒体时代,地市报要更多聚焦地方新闻,这已经成为共识。2015年元旦改版后,《盐城晚报》正常工作日的版面由32版减为24版,与之相对应的是地方新闻版版数不减反增,由原来的8个版增加到13个版。在报道内容的选择上,《盐城晚报》在全面报道地方时政、文体要闻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民生新闻和社区新闻中挖掘独家题材,做深做透做出纸媒影响力。

盐都区仓头村的孙伟是《盐城晚报》的忠实读者。2016年1月26日,他去家附近一小理发店理发,可是左等右等,不见理发师踪影。偏偏这一天,他忘了带手机,又刚巧遇到在附近转悠的山西果农李喜荣。李喜荣得知他在找理发师,主动出借手机。因为这番机缘,孙伟和李喜荣聊起天来。孙伟知道了李喜荣来盐城卖苹果遭遇诸多困难和目前的困境后,热心的他就给《盐城晚报》的帮办记者打了电话。

1月27日的晨会上,帮办记者汇报了这条线索。但对于这条新闻能不能做,能做多大,记者心里没底,因为记者担心报道出来后是否会有市民响应。《盐城晚报》2015年元旦改版后的办报宗旨就是“最盐城,最贴心”,媒体以新闻的力量为基层群众解难帮困责无旁贷。总编室的领导在肯定了这条新闻的价值后,当即和帮办记者一起拟定报道计划,安排文字和摄影记者联合采访。

1月28日,整版报道《卖不完苹果不回家过年,都来帮帮这位山西老汉》在《盐城晚报》A2版强势推出,通讯标题还在头版头条导读。《盐城晚报》的官方网站以及微信、微博等都发布了这条新闻,记者编辑还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转发。山西老汉的遭遇经《盐城晚报》报道后,大批盐城市民拿着报纸寻到售卖地点购买苹果。仅一天半时间,滞销的近500箱苹果全部抢购一空。李喜荣激动不已,满眼含泪不停地赞许:“盐城人真好,真的非常善良。”2月17日上午,高高兴兴和家人过了一个欢乐祥和春节的李喜荣,特地委托盐城的熟人专程来到《盐城晚报》编辑部,捎上写有“他乡遇困难,厚德盐城人”的烫金绒布锦旗。李喜荣还表示,今年秋天就算亏本他也要来盐城,将新果子送给盐城人尝尝,报答盐城人的恩情。

二、发挥摄影记者专业优势,让新闻的视觉呈现更好看

在纸媒的过去,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都是有专门分工的。全媒体时代,一般报社都鼓励员工做能写能拍的全能型记者。但笔者以为,装备精良水平高超的专职摄影记者不可代替。许多新媒体非常注重图片的运用,常常大量推送网民用手机即时抓拍的照片。但是由于摄影水平和技术的原因,网民们拍摄的图片往往难以媲美专职摄影记者的照片。

在帮助山西果农回家过年的报道中,《盐城晚报》派出专业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一起蹲守山西老汉的摊点,捕捉鲜活的现场新闻,拍出了一批打动人心感染力强的照片。特别是其中几张关于山西果农表情特写的照片,对于整个报道的影响力和圆满结局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其中有6吨苹果滞销,李喜荣老泪纵横的特写;有李喜荣翻看当天《盐城晚报》上有关他的报道悲喜交加再次泪流满面的特写……

《盐城晚报》的“笑靥如花——走近福地盐城百岁老人系列报道”同样是取材地方民生新闻的专版。从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2日的两年时间,《盐城晚报》已经刊发百岁老人专版146期。《盐城晚报》百岁老人专版之所以受到读者的热议和好评,同样离不开摄影记者的专业呈现。摄影记者分赴盐城各县(市、区)前,首先从市老龄协会等部门摸清百岁老人分布及生活、健康情况,再制定走访计划;以组照的形式记录百岁老人的生活故事,每位老人一个专版;每次采访都有两名专职摄影记者,协同作战多角度抓拍百岁老人生活场景。

近几年,《盐城晚报》的新闻图片在省级以上各类好新闻评选中频频获奖,但获得高等次奖项的常常是重大题材类和突发新闻类图片,缺少表现基层群众生活的优秀图片。摄影记者的镜头如何表现基层群众的火热生活?图片报道能否在接地气中挑大梁唱主角?实施盐城百岁老人系列报道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盐城晚报》摄影部的4名记者都是利用节假日时间,等到百岁老人家人团聚的时候,轮流奔赴盐城的各县(市、区),与百岁老人零距离接触,通过镜头生动诠释老人历经百年沧桑的故事,彰显生命的伟大。摄影记者紧扣“笑靥如花”的主题,每组报道中都突出一张百岁老人生动表情的特写,其他照片则是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例如在《113岁盐城最高寿季张氏:偏爱淡水鱼虾,半夜喜吃大糕》的报道中,有一张照片表现的是6岁的玄孙李俊皓刚买的烤肠被“老祖宗”咬去一截的场景,季张氏搞怪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两张照片分别表现的是季张氏玩麻将以及她翘腿拉家常场景,同样画面形象,生活味浓,表现了百岁老人的乐观和满足。

三、在报道的写作方法上,借鉴文学手段讲究深度和故事性

纸媒在抢时效上拼不过新媒体,但纸媒可以通过借鉴文学手段在新闻的深度和故事性上多做文章后发制人。报纸上的新闻应该更多讲究语言的精炼和文字的芬芳。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文学的本质是艺术。但是,文学是艺术,新闻也是艺术。它们至少有三点相似,都是文学艺术、形象艺术,又都常常以人为表现的主体。

人们常常把新闻比喻成“易碎品”,但是,一旦把新闻之“泥”揉进了文学的“佐料”,加上恰当的“火候”,会意想不到地产生既耐“看”又耐“磨”甚至耐“砸”的多重效果。以《盐城晚报》关于101岁老人陈其美的一篇860字的通讯《做生意不图赚钱,好心肠爱济贫弱》为例,开头一段就是“跟陈其美沾亲戚的,搭过伙的,过点儿交情的,甚至就和他打过一次麻将的往往说‘这人,心肠可是老好老好的了’”,借用群众语言,开门见山,一下子点出老人的性格。文中类似“日子过去了多少,看看陈其美手上老茧的厚度就知道了”这样的句子耐人玩味。读到“何贵梅的女儿陈梦洁今年才13岁,但按辈分排,和陈老太爷是同辈的。陈其美一点也不介意,每次看见陈梦洁在屋里玩耍,直呼‘老妹,老妹哎’”的时候,我们往往忍俊不禁。而文章的结尾“几轮出牌后,陈其美的上家打出了一张‘二饼’,陈其美把牌一推,‘哈哈,胡了’”,干净利落,形象生动,反映了老人豁达开朗的心境。

(作者是《盐城晚报》副总编辑、主任编辑)

编 辑梁益畅 46266875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