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鸟人》中的文化意象与美学追求
2016-06-13高小慧
高小慧
在电影《鸟人》中,影片主人公汤姆森遭受了人生的巨大打击之后变得十分痛苦,最终决定将自己变为鸟人,即跳入蓝天像鸟儿一样飞翔,从而终结自己的生命,此时的汤姆森已经得到了解脱,完全脱离了沉重的现实生活对自己的束缚,也正是受到该种因素的影响,大量观众认为该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奋斗失败人物的悲剧性人生。但是,倘若观众能够将影片和导演的亲身经历结合在一起便能够深刻体会其中隐含的黑色幽默。伊纳里多作为好莱坞新生代一位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导演,他在电影《鸟人》的拍摄过程中沿用自己惯用的昏暗晦涩叙事方式的同时,进行了极大的革新,即导演不再使用自己极为擅长的多线叙事方式,而是采用了大量的长镜头为观众呈现个人奋斗的过程。另外,在影片中使用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为观众展现了主人公的超能力,而影片对于现实和虚幻的游戏结合也帮助本部影片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
一、 电影《鸟人》中隐含的文化意象
(一)隐含的西方文学意象
本部影片在开始阶段使用了卡佛的诗《迟到的断想》,其中写道:“尽管这样,你有没有得到这一生你想得到的? 我得到了。你想要的又是什么? 称自己为爱人,和感到被这个世界爱过。”该首诗被雕刻在卡佛的墓碑之上,这也是这位诗人一生中的最后一首诗,更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实际上,卡佛和瑞根的人生经历极为相似,卡佛前半生并不如意,失业、破产,生活极为艰难,但是虽然遭受了如此大的打击,他依然坚持写作,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在40岁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在成名之后的不久便死于肺癌,年仅50。本片的导演和卡佛的命运极为相似,都是在达到理想之后便迅速坠落,不同的是他没有享受各种名利,选择自杀结束生命。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该诗是对瑞根命运的良好写照,也是导演送给瑞根的墓志铭。在本部影片中有戏中戏,即瑞根自编自导的话剧来自卡佛的短篇小说《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而在影片中,瑞根看到卡佛观看自己的演出并对自己的表演予以肯定时信心更加坚定,并且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成功的走上了艺术之路。[1]基于此,瑞根决定将卡佛的小说改变成为话剧,并且在百老汇中演出向卡佛致敬。
瑞根认为天下有大量天分根本不及自己的小丑却借助超级英雄的形象获得了极大地成功,一瞬之间好像所有人都在极力扮演超级英雄,却没有人去关心真正的艺术。其实这是对于当前好莱坞以及世界电影发展趋势的极大讽刺。该舞台剧是瑞根生命中的最后一搏,这也是他全部的希望,但是此时剧评家却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差的一部舞台剧,这种评价也成为了压垮瑞根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绝望之中他在街头买醉装疯,喊着:“你的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找不到一点意义。”而这段来自于莎士比亚著作的独白隐含了该电影的西方文学意象,也恰恰反映了瑞根对于自己人生的绝望,更为之后的舞台剧中的自杀埋下了伏笔。
(二)隐含的希腊神话意象
本部影片命名为《鸟人》,其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寓意,在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代表了鸟的意象,类似于鸟人,在自己少年时期,伊卡洛斯也曾经使用蜡和羽毛制造翅膀飞向天空,并且试图飞离卡利特岛。与此同时,他的父亲提醒自己不能飞得太低,否则将会被海水弄湿翅膀,拖入大海,更不能飞得太高,否则将会被太阳烤化自己羽翼上的蜡而起火。在开始阶段,一切都极为顺利,但是伊卡洛斯逐渐开始骄傲,也越飞越高,当然也不出所料地被太阳融化双翼的蜡,自己也最终坠落大海,命丧黄泉。其实在西方文化中,伊卡洛斯是为了追求自由和理想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典型代表。[2]在本部影片中描述了越美战争爆发之后,艾尔和鸟人先后应征入伍,在越南战争中鸟人曾亲眼目睹美军投下的燃烧弹烧毁了大片森林,而成千上万的鸟儿也被烧死,极为喜爱鸟儿的鸟人自此以后陷入痴呆,他也决定不再和杀害鸟儿的人类交谈。虽然在陆军医院中艾尔不断地向鸟人讲述他们曾经的经历,但是鸟人并没有开口说话,反而是艾尔受到了鸟人的影响自己的动作已经向着鸟儿转化,而瑞根也曾两次提及伊卡洛斯。由此可见,瑞根在电影《鸟人》中所要表达的内涵隐含了希腊神话意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瑞根也曾说道,本部影片中的鸟人和伊卡洛斯的形象很相似。在本部影片中瑞根同样用到了类似于伊卡洛斯在火焰中结束自己生命的景象,瑞根在不断追求自己艺术理想的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他用自己的电影艺术与生命来做隐喻,也好比伊卡洛斯一样,瑞根在最后时刻将自己一生中最为炫耀的光芒绽放出来,并从此坠亡。
二、 电影《鸟人》中体现的美学追求
(一)长镜头实现的美学追求
本部影片是一部模仿古希腊神话的电影,导演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根据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以及大胆革新,都赋予了本部影片更深的意象。与传统意义的巴赞学长镜头有所差异,在本部影片中借助长镜头使得舞台剧的情景展现更加完美。其实在影片中使用长镜头的做法并不仅仅为了进行高超技能的炫耀,在其随意的背后是细腻化的故事结构划分,也正是受到长镜头影响使得影片更加透明化,而长镜头在本部影片的故事叙述过程中并没有对人物相互之间存在的联系产生影响。影片中对一个类似于鸟类一样裸身蹲立在地上或者床的栏杆之上的鸟人,甚至曾经穿上羽毛做成的衣服,使用木头制成的翅膀从山坡之上飞下,在自己的卧室中搭建了巨大的鸟笼,常常赤身裸体躺在鸟笼之中,这样的细节给予长镜头,使人与景均得到了较大的突出与特写。这样的长镜头在本部影片中长达15个,均对片中人物和景物的实施了大量特写,该种影片制作方式也获得了广大观众的极大认同。而仅仅分析该种技术,导演已经将该种技术应用到了极致,长镜头的使用也值得广大观众深深品味。本部影片中大量使用的长镜头帮助观众获得了更为完美的观看体验。
在本部影片获得成功的背后是导演伊纳里图类似于执着的不断追求,本部影片大量透露出了自身的独特、成熟以及到位的演技风格,让广大观众更加开心的是借助大量长镜头展现出了影片的不刻意和不矫情。正如格里菲斯所说的那样,只有先让观众看见才能够让观众体会到其中的真实含义。而本部影片的珍惜之处在于导演能够将自己想象中以及理念中的东西完全转化为真实影像,最终将其分享给广大观众。[3]本片导演伊纳里图属于好莱坞的外来者,他的电影类型并不能获得主流电影类型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反而他对于好莱坞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例,将自己的所有电影理念渗透到自己的全部电影中,他的影片数量并不多,但是每一步影片都带给广大观众很多惊喜。
(二)人物塑造上的现实美学
其实本部影片中涉及到的人物关系极为简单、立体,所有人之间也不是简单的人际关系。本片主人公瑞根在不断应付即将开始的舞台剧的同时还必须管理自己从疗戒所出来的女儿,自己的女儿和自己的助手日久生情,虽然男演员麦克正邪兼备,始终痴迷于舞台剧表演,但是在舞台剧表演中常常阻断瑞根对于舞台剧的痴迷和追求。在瑞根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自己女儿以及剧评人对于自己的打击都是极为致命的。正如卡佛小说中人物那样,瑞根始终处于痛苦中,但是却极为平静,在孤独中不断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浑浑噩噩在街头买醉徘徊。在其是本部影片中描述的主人公形象正是导演对于当代美国文化的追寻,对当前好莱坞发展现状的深入思考,更是对自己最终思索结果的表达和抒发。与导演伊纳里图其他电影有所差别,在本部影片中对于主人公的塑造显得极为深邃和有内涵,在影片的实际表述过程中融入了对于现实的参考,影片描述的是在美越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一所陆军医院中居住着一位奇特的病人,他不会与别人交谈,却常常扮演着类似于鸟一样的角色,他每天痴迷于研究鸟类,其生活中也只是观察和学习鸟儿的飞翔,甚至在衣服的造型上也与鸟类挂钩,并为自己做上鸟所特有的翅膀,在房间建造鸟笼,并常常赤裸地将自己关进鸟笼,他幻想自己是一只真正的鸟儿,在蓝天上自由自在的飞翔。这样的人物塑造都是对现实美学的一种挑战。
在影片中的主人公不仅仅是普通的救世英雄坠落凡间,更是一个现实社会中的中年人对于多变人生的救赎,更充分展现出了自己对于成功的巨大渴望之情。在影片的始末两个阶段都展现出了燃烧的羽翼和伴随着鼓点穿越城市天空的流星。其实这些简单的镜头在本部影片中形成了极大地象征意义,流星看似微弱,通常会以最快的速度陨落,表达了现实生命的无奈和命运变化存在极大的偶然性,其实在导演特意安排的视觉奇迹,导演之所以制造该种氛围和意境是为了充分展现出瑞根对于艺术表演的执着追求以及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结语
在本部影片中,导演为广大观众充分展现了男主人公沉浮不定的人生,其实男主人公在遭受极端打击时感受到的孤独感,并且最终选择通过极端的方式结束这一切,这一切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批判性质,而本部影片的主人公更是现实社会中大量小人物悲剧人生的缩影。本部影片的主人公基顿是极为著名的蝙蝠侠,其饰演蝙蝠侠获得成功之后由于拒绝重复出演而就此沉寂,而本部影片正是基顿再次选择面对全新挑战,再塑自我人生的典型作品。虽然说本部影片在故事情节设计过程中使得主人公瑞根肉体覆灭,灵魂重塑,结局看似极为悲惨,但是正是该种故事情节的安排使得最终的结局得到了升华,包含批判性,广大观众在观看本部影片的过程中产生了极为强大的心灵震撼。
参考文献:
[1]张宁.《鸟人》:穿越自我的心灵迷宫[J].电影新作,2015(3):42-44.
[2]张杰.电影镜头的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12(22):194-197.
[3]王丽,谢敏.精神分析视域下的《鸟人》[J].电影新作,2015(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