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者归何处?

2016-06-13唐伯侬周星

电影评介 2016年5期
关键词:陆焉丹丹历史

唐伯侬 周星

也许,张艺谋这一批导演已经遭遇到青年导演开始改朝换代带来的危机,但他给予中国电影的世界性影响不会磨灭;当人们开始习惯青春故事和现实喜剧的光影时,诸如历史悲剧的《归来》似乎没有了深刻催发魅力,但《归来》对于人性历史和人心拷问的价值不会失去。将影像投向历史深处也探入心灵深处的时候,其魅力将超越一时一刻而感染人心。《归来》就是如此,我们沉浸于这样的画面便被感染:熙熙攘攘的人群从出站口奔涌而下,一个手举接车牌四处张望焦急等待的背影,一双默默注视深情凝望无可奈何的眼睛。寒风飘雪中,年迈的陆焉识和妻子一同等待永远不会归来或早已归来却又必须一直等待下去的“陆焉识”。两人就像是两条平行的铁轨,相依相伴,不离不弃,却永远都无法相识。

冯婉瑜痴望着的是早已归来却无法回归的陆焉识,而陆焉识则隔着大铁门遥望那早已被封锁关闭的“文革”记忆,因而,大铁门关上的不只是一个空荡荡的车站,而是沉甸甸的时代过往,是万千无法归来的人。

一、 逝去兮,归来兮?——历史暴力的悲情呈现

影片开场,一辆飞驰的列车随即映入眼帘,仿佛是一辆匆匆的时光机车,不经意间带着观众潜入故事所发生的那个特殊的年代,一切发生得都那么自然。政治有时会造成人生的无奈,而它对人性的压抑与对时代的创伤亦是不可磨灭的。虽然一个人可能在时代中渺小地如同尘埃,而其内心的波澜壮阔却是无法磨灭和掩盖的。人物命运的颠沛曲折,便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状况与浪潮。有时,也许现实是冷漠的,而情感却是厚重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发深刻。浓重的情感是再冷的色调也驱不散的光,这是影片中的亮色,也是灰暗影调里的一抹明黄。

这是有温度的一部电影,“回归”“亲情”以及人在面对历史巨大变革时产生的心理变化,都通过电影的细节表达了出来。它并没有刻意回避政治与暴力,而是让我们慢慢感受,细细体味历史的真实与温度。温情而平实的影调下,充满了现实的残酷。没有浓墨重彩地渲染“文革”的斗争与其间的矛盾,而是把政治的创伤处理为故事的逻辑起点,把悲情的历史处理为轻如雾霭的背景。

影片以丈夫试图唤起妻子的记忆为主线,展开的关于心理重建与记忆重构的家庭叙事。丹丹舞蹈教室“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横幅、随处可见的大字标语、火车站对陆焉识的逮捕,都是对历史暴力的正面呈现,彰显着现实主义巨大的力量。在《红色娘子军》的汇报演出上,跳吴清华的不是丹丹,即使举报了亲生父亲,她依旧是只能跳普通战士。当跳吴清华的主演轻蔑地回头看丹丹时,眼眶充满泪水的丹丹更让观众体会到历史暴力的真实与残酷。

影片以“归来”作为线索,这一意象也在影片中反复被运用,烘托了人心的归来与抚平的艰辛过程。

陆焉识的第一次“归来”,是落魄的他在下着暴雨的深夜从大西北逃回家,迫切希望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冯婉瑜内心是矛盾而又纠结的,她将陆焉识拒之门外。这次“归来”的失败,奠定了整部影片压抑的基调和情绪结构。这不仅仅是“回家”这个人物动作的失败,亦是回归正常生活、重构父女关系与夫妻关系、心灵走向回家路的失败。而当陆焉识第二次真正平反之后的“归来”,看到已经物是人非的家,一如他走之前的干净整洁,却充满了陌生的味道。妻子冯婉瑜已经不再认识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唤醒她的记忆。这样的结果不禁让人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归来?虽然人回来了,可是“文革”所遗留下的对人的精神创伤却是难以抚平的,而经历过创伤的人心亦是难以归来的。

影片最后的画面也定格在他们多年之后,一起去火车站举起写着陆焉识名字的字牌,等待着冯婉瑜伤痛的抚平,等待着陆焉识的真正意义上的归来。影片对于“归来”的多次渲染表达着导演对那个时代的个体的惋惜与悲悯,以及对逝去历史的无奈。真正生命的归来,在于对感情、对信念的坚守,在于对生活那份执着而又深沉的爱。

二、 归来路焉识?——历史细部的人性坚守

冯婉瑜去车站等她心中的陆焉识,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镜头。看似近距离的接触,却是咫尺天涯的状态。这是贯穿全片的隐喻,再深厚的感情也难逃命运的安排。一次次的“接站”、冯婉瑜挚诚期盼却又焦灼的“等待”、写有“陆焉识”名字的黑墨大字牌、以及日历上的“5号,要去接焉识”,这些细节都在时刻提醒着观众,冯婉瑜对丈夫陆焉识的等待从未停歇也从未结束。对于这样的镜头画面在影片中的反复出现,看似冗长,但却像水墨画一般,层层渲染,步步推进,沉淀着那一份蕴含着绵延浓郁意境的中国式爱情。同样,两人天桥相会的那场戏,冯婉瑜双手提满包裹干粮匆匆走上天桥张望寻找,陆焉识从隐蔽的桥洞里走出来,眼前一片车流不息与人海茫茫,他举起帽子高呼冯婉瑜的名字。身处天桥两端的两个人,在人群拥挤,危急混乱之中,不顾一切地跑向对方。就要接触到彼此时,却被前来追捕的组织人员拉扯开。撕心裂肺的呼喊,逐渐加快的脚步,追捕人员的阻碍,哀怨凄凉的旋律,做足了情绪的积累,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使其身临其境。两人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这条鸿沟使深爱的两个人始终无法在一起,但在这条鸿沟上几十年忠贞的等待和守望,却是平淡背后的深爱。

信是冯婉瑜和陆焉识之间沟通感情的工具,不仅交代叙事,更丰富人物性格,表现出充分的戏剧张力。火炉旁,他读着他为她写的满满一箱未发出的信件,一张张深具年代感的泛黄的信纸,一行行密密麻麻歪歪斜斜的文字,无一不表露着多年未见的时代感以及陆焉识对妻子的思念之切。起初陆焉识是想通过念信的方式唤醒妻子的记忆,时间久了不仅没能将她的记忆唤醒,反而被她以一个读信者身份熟知。当听信慢慢成为冯婉瑜的生活习惯,陆焉识甚至选择放弃自己的身份,甘愿以读信者的身份默默地陪伴和守望在她身边,丝毫不求回报。导演通过信件这一道具推动陆焉识做出身份的抉择,这一抉择将陆焉识对冯婉瑜的爱提升了一个高度,给观众以视觉和情感的双重冲击。

陆焉识有情怀、有坚持、有风骨,他的内心力量是强大的,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依旧执着。一个知识分子面对爱情、对背叛、对苦难的态度,让我们感同身受。他是矛盾的混合体,一方面他有不顾一切艰难险阻拼死逃亡的勇气,另一方面也有知识分子的怯懦,面对夺妻之恨,他竟只带了一把饭勺。他理直气壮地去找对方算账,结果发现这个人也被关了起来,也是一个时代的受害者。

而冯婉瑜,所有一切污浊都污浊不了她,所有一切卑贱都卑贱不了她。在她心里,只有以往岁月中的陆焉识才是她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他对陆焉识的挂念,好像只是停留在一去不复返的过往,或是再也企及不到的将来。正如女儿丹丹的心语:“爸,你走后,妈没有锁过门……”她对陆焉识的爱是大过时代的,为了爱人,她并不畏惧成为“阶级敌人”。回想起陆焉识逃亡回家的那一晚,门后的冯婉瑜两次回眸一瞥,眉眼间深深刻上切切的期盼和隐约的戚然,而冯婉瑜失忆后“焉识5号回来……”的喃喃自语,亦是将“盼归”的深厚感情显现无疑,一次次印证了这个家庭中令人反复咀嚼的温暖的情感,平淡却浓厚的爱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三、 陌上花已开,可否缓缓归?——历史氛围的细密缝合

影片的整体色调为偏冷的灰色系,黑白影像深刻朴素,简单却有力量,全片都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的痛苦气息。这样的色调处理,既契合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时代环境,又暗示着陆焉识家庭的破裂。以偏冷的灰色调来渲染一种压抑、痛苦的气氛,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暗示观众,要深入到人物的背后去感知一种时代赋予的痛感,去思考在政治威势下被压抑、扭曲的家庭伦理与人性。在影片的镜头运用上,张艺谋主要使用了客观的固定镜头,绝少使用推拉摇移,在镜头的组接上,也主要使用了平切的剪辑手法,这样的镜头语言客观冷静,把观众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带入剧情,带回到“文革”时期,让其切身感受那段尘封的历史。

火车站铺天盖地的蓝色制服着装、蓝色自行车和蓝色的茶缸一起构成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背景,漫天的皑皑大雪、石灰色的地面和白色的木头家具,这些寡淡、朴素的颜色,和不离不弃的情感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偏冷的色调与冷静客观的镜头语言相结合,既是在表达导演对“文革”那段历史的追忆与理性冷静的分析,也是在引导观众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思考“文革”所带来的后遗症。陆焉识出场带有强烈的表意特征,一袭黑衣在细密的夜雨下躲躲闪闪,冷清的黑蓝为主的色调,突出了“文革”的背景与人物命途的艰辛与忐忑不安的心情,使观众明显有了压抑感。而陆焉识第二次回家,色调是青蓝色,也从侧面反映出冯婉瑜孤独隐忍的生活态度。

影片的用光,起到了渲染气氛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丹丹在舞台上表演时一身红装,光线明亮,表明她在舞蹈方面的前途。而被“组织”叫去谈话前经过长长的暗淡的走廊,同时换上茶色的暗色调衣服,暗示着情节和形势会有所改变。当她在街头独自伤怀时,环境从练舞房暖色调变成夜雨街道的冷色调,背景色由红色变为黑色,表情由笑转为哭,灯光由明亮的日光和舞台灯光变为暗淡的街灯和车灯。又如陆焉识和丹丹在楼道中相遇 ,陆焉识转过身背着窗,脸部处于暗面,而丹丹则对窗而立面部明亮,显示出二人此时的对立关系。电影中只有在舞台上和结尾过年的情节中才运用了红色,一为迎合场景,一为对比突出。

影片中主要的两个场景就是陆焉识的家和楼道,而影片的主要光源也是这两个场景的窗户透出的光线。在影片中展现出来的是均为来自窗外的自然光。在影片前半部分,陆焉识所有的站位几乎都处于光线之外的阴影部位,而在他回到家之后也没有太多的处于光线之下的镜头,而在他弹奏钢琴曲的时候,冯婉瑜似乎唤回了记忆时,楼道里的逆光似希望般旋转在冯婉瑜的周围,而光线也在此时第一次投到陆焉识的脸上。同时,冯婉瑜母女二人的矛盾化解,丹丹的面部也是较亮的光线,终于“走出”了阴影。光影的运用也为剧情的发展作了铺垫。

结语

电影到底是什么?是人类创造的视听表现精神感受的艺术。包裹在电影声画艺术中的人文思考,必然是借助感知而入心、又透过影像而展示人心历史。是的,人性的光芒在优秀电影中都可以感悟到,仅仅为了肤浅的感官享受的电影,也自有其速效娱乐而速朽的片刻作用。但好电影从创作开始就充满了人性光芒,不仅仅在剧场中让人紧张、激动、感怀不已,而且在以后还会不断流连于身心中每每想起动容怀念。这样来看,《归来》整部影片大写着“人性”二字,没有激烈的打戏,色彩偏暗,节奏也并不明快,连配乐都是轻慢的柔和,但令人惊奇的是,它并不催人入睡,反而像是用一种轻声细语娓娓道来一股逼近内心的力量,如千帆过境,如大潮浪涌,层层叠叠,反复递进,情感的堆积化作最终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炽烈。导演仿佛用诗化的语言带领观众品味一盏香茗,参透了人生、节奏徐徐,一颦一笑、一停一顿均有直逼内心的力量。带着镣铐跳舞的主人公们,诉说着关于爱、寻根与信仰的严肃主题,在温暖的影像中叩问着每个当代观众的灵魂。温情会感化冷漠,终有一天会唤起“梦中人”的记忆。唯有追寻着对他人的宽容与对世界的热爱,也许希望渺茫,也许岁月漫长,也许其过程孤独又悲壮,但历史的记忆终会被唤醒,历史的伤痕也终会在个人与时代的和解中慢慢愈合。

猜你喜欢

陆焉丹丹历史
相距多少米
高中数学之美
林丹丹
荒诞历史之下的人性与自由
——论严歌苓长篇小说《陆犯焉识》
新历史
陆焉识形象论
电影《归来》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