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供给侧改革变“老短板”为“新动能”
2016-06-13本刊评论员
本刊评论员
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不仅是农业、农村、农民自身的问题,更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要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用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此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指出,当前,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农业领域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一二三产融合不深;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主体素质偏低,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大市场竞争要求,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可以说,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是要靠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做好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使“老短板”变成“新动能”。
中国人对高质量、绿色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和国内农业生产相对匮乏的有效供给之间形成了巨大缺口,这必将对提升中国农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产生巨大的市场利益驱动,从而倒逼农业供给侧改革,有助于催生农业现代化“新动能”。
通过农业改革释放新动力,农业经济部门加速提质升级,这一过程本身就将带来更多的与第二、三产业以及城市经济融合发展的机遇,一二三产从股权、产权到经营方式、收益分配的融合趋势将逐步加强,从而形成巨大的融合式“新动能”。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收入获得较大幅度提高,农村消费市场将全面启动,可望为中国经济提供源于农业现代化的“新动能”。
当前,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抓手何在?不久前于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强调,要着力构建好“三大体系”,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要大力打造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用现代科技思想和装备改造发展传统农业,发展绿色生产。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建立从田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链条,用信息手段打造高品质健康农业。
要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这是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
随着农村转移人口城市化的有序推进,未来农业生产经营者在根本上将只是一种职业。因此要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农业领域全面鼓励“双创”,引导返乡民工和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发展现代农业,以众筹、众创、众智、众享实现传统农业形态的改造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