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直肠超声检查对直肠癌病理分期的诊断效能分析
2016-06-13杨术华蔡鑫华周涛黄仁峰杨素婷
杨术华 蔡鑫华 周涛 黄仁峰 杨素婷
经直肠超声检查对直肠癌病理分期的诊断效能分析
杨术华 蔡鑫华 周涛 黄仁峰 杨素婷
目的 探讨经直肠超声检查对直肠癌病理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拟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78例,全部患者均完善经直肠超声检查和体部线圈磁共振(MRI)检查,以直肠癌术后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和MRI检查对直肠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经直肠超声检查病变累及肠管长度(28.19±6.13)mm显著低于MRI检查(35.84±5.4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直肠超声和MRI检查病变累及肠管厚度与病变下缘距肛门距离(13.04±5.14)mm、(60.97±7.19)mm与(12.97±6.01)mm、(63.18±8.1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直肠超声检查对直肠癌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94.87%(74/78),MRI检查对直肠癌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87.18%(68/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249,P>0.05);经直肠超声检查对直肠癌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83.33%(65/78),MRI检查对直肠癌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93.59%(7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93,P<0.05)。结论经直肠超声检查对于直肠癌T分期的诊断效能稍高于MRI检查,而MRI检查对于直肠癌N分期的诊断准确度较高。
超声检查;直肠癌;病理;诊断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病理分期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伴随影像学医疗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方法成为直肠癌病理分期的重要诊断依据[1]。本研究探讨经直肠超声检查对直肠癌病理分期的诊断效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萍乡市中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外科拟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78例,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符合“直肠癌”术后病理诊断标准[2],同时合并不同程度的大便习惯性改变或大便性状性改变等临床症状;全部患者均对本研究试验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肠梗阻,术前实施新辅助放化疗患者。其中男41例,女37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8.06±10.34)岁。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 检查方法 全部患者均完善经直肠超声检查和体部线圈磁共振检查。
1.2.1 经直肠超声检查 采用VOLUSONE8型超声诊断仪(美国GE公司,规格:VOLUSONE 8型),探头频率5~10MHz,经直肠超声检查前常规肠道准备,直肠超声检查前1~2h清洁灌肠,指诊明确直肠肿物位置和肠腔,采用双平面扫描,纵断面220°,横断面335°,全部患者取屈膝左侧卧位,曲髋,使两膝尽量贴近腹部,充分暴露肛门,肛门指检后探头乳胶套套入后充分涂抹耦合剂保留灌肠,经肛门灌入医用耦合剂150~200mL,缓慢推入肛门,机械指数调节至0.7,嘱咐患者放松,深呼吸,探头置入长度约为120mm,直至清晰显示直肠壁及其周围组织,缓慢转动探头,超声探头到达肿瘤位置时采用纵切扫面和横切扫面,观察肿瘤位置、范围,直肠壁各层侵犯程度及其周围淋巴结肿大情况,同时采用彩色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测直肠病变血流信息。
1.2.2 体部线圈磁共振(MRI)检查 全部患者均采用体部八通道相控阵线圈,T1W(轴位)、T2W(齿状位、冠状位和轴位)和弥散成像(轴位),层厚5mm,层间距1mm,扫描视野250mm×250mm,同时采用增强MRI扫描,对比剂采用Gd-DTPA(德国拜耳公司)0.2mL/kg,注射后20s采用MRI扫描。
1.3 观察指标
1.3.1 术前病理分期参照直肠癌TNM分期标准[3](1)T分期:肿瘤局限位于肠壁黏膜层及其粘膜下层为T1期;肿瘤侵犯肠壁黏膜固有层及其肌层为T2期;肿瘤侵犯浆膜层为T3期,肿瘤侵犯盆腔周围组织为T4期。(2)N分期:无淋巴结转移为N0期,淋巴结转移1~3个为N1期,淋巴结转移>3个为N2期。
1.3.2 超声和MRI影像学评估 超声检查由2名资深超声医师和2名放射科医师评估,连续检测动态图像,测定肿瘤组织大小,观察肠壁结构完整程度、肿瘤组织浸润程度、肠壁外淋巴结肿大情况和盆腔淋巴结肿大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直肠超声和MRI检查病灶形态比较 经直肠超声检查病变累及肠管长度显著低于MRI检查,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直肠超声和MRI检查病变累及肠管厚度与病变下缘距肛门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经直肠超声和MRI检查病灶形态比较(x±s,mm)
2.2 经直肠超声和MRI检查对直肠癌的诊断效能 以术后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术后病理诊断显示T1期18例,T2期15例,T3期40例,T4期5例,经直肠超声检查对直肠癌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94.87%(74/78),MRI检查对直肠癌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87.18%(68/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249,P>0.05)。术后病理诊断显示N0期30例,N1期40例,N2期8例,经直肠超声检查对直肠癌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83.33%(65/78),MRI检查对直肠癌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93.59%(7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93,P<0.05)。见表2、表3。
表2 经直肠超声检查对直肠癌的诊断效能
表3 MRI检查对直肠癌的诊断效能
3 讨论
影像学检查对于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准确评估肿瘤病理分期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4]。目前用于直肠癌术前评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经直肠超声检查、CT和MRI等,其中CT常规用于观察胸部和腹部淋巴结及其远处转移,在术前评估病理分期的研究甚少。由于经直肠超声检查和MRI均具有清晰显示直肠粘膜结构,因此,两者检查被广泛应用于直肠癌TNM分期诊断中[5]。经直肠超声检查具有有效快速、无辐射和无创性特征,是直肠癌病理分期的重要术前评估方法。但经直肠超声检查由于观察范围具有局限性,只能清晰显示直肠周围系膜内淋巴结,因此,在病理N分期中的应用受限[6]。MRI具有清晰显示腹膜后淋巴结、直肠系膜内淋巴结和髂血管旁淋巴结等,其在直肠癌N分期中具有明显的优势[7]。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直肠超声检查病变累及肠管长度显著低于MRI检查(P<0.05),而经直肠超声和MRI检查病变累及肠管厚度与病变下缘距肛门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MRI采用体部线圈MRI,对直肠癌观察范围较大,能够全面观察肿瘤组织,对于评估病变累及肠管长度具有一定的优势[8]。经直肠超声检查对直肠癌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与MRI检查对直肠癌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经直肠超声检查对直肠癌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稍低于MRI检查对直肠癌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可能是因为经MRI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腹膜后淋巴结、直肠系膜内淋巴结和髂血管旁淋巴结等,故其对于病理N分期诊断效能更好。揭示了MRI对直肠癌N分期的诊断价值较可靠。
综上所述,经直肠超声检查对于直肠癌T分期的诊断效能稍高于MRI检查,但与经MRI检查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MRI检查对于直肠癌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直肠超声检查。
[1] 王斌,姜雷,王冰冰,等.miRNA-21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J].肿瘤,2015,35(1):84-91.
[2] 李春雨.核转录因子STAT3及其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44(1):1-4.
[3] 刘荫华.再论中低位直肠癌TNM分期的临床意义[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17(6):530-533.
[4] 姚宏伟,李文迪,田茂霖,等.直肠癌术后准确病理分期诊断对辅助治疗和预后判断的影响[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5(1):62-65.
[5] 吴明晓,戴维德,朱明炜,等.经直肠腔内超声造影在直肠癌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11):1206-1209.
[6] 任重.超声内镜诊断中低位直肠癌TN分期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34(9):823-827.
[7] 李沣员,徐皓,杨小冬,等.超声内镜对直肠癌术前TN分期准确性的Meta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4(4):527-533.
[8] 郭发金,任俊红,王思宇,等.经直肠双平面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17):1318-132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9.029
江西 337000 萍乡市中医院 (杨术华 蔡鑫华 周涛 黄仁峰杨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