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炼油技术已具备大规模“走出去”实力
2016-06-13侯明铉
□ 本刊记者 田 源 侯明铉
我国炼油技术已具备大规模“走出去”实力
□ 本刊记者 田 源 侯明铉
今后炼油技术的发展要着重解决“临门一脚”问题,捅破制约炼油技术实现质变的那层“窗户纸”。
3月,采用中国石化催化裂解(DCC)技术建设的泰国第二套DCC装置顺利开工。同一个国家连续采用我们的炼油技术,标志着中国石化的炼油技术已经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树立起中国炼油技术许可商的闪亮品牌。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石科院)院长龙军说:“进入21世纪,中国石化已经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炼油厂全流程系列技术,具备利用自主技术建设单系列千万吨级炼油厂的能力。”
以海南炼化800万吨/年和青岛炼化1000万吨/年两种不同类型的新建炼油项目为例,其骨干装置均采用中国石化的自有技术,大幅节约了投资成本。
□ 福建联合石化炼油生产装置。胡庆明 摄
体系完备的炼油技术
目前,中国石化拥有成套的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裂化、加氢精制、渣油加氢脱硫、润滑油加氢改质、延迟焦化、溶剂脱沥青等主要炼油技术,以及相应的催化剂开发和工业化生产能力,炼油生产技术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设计以及装备制造企业丰富的建设经验和已取得的业绩,开始依靠自主技术建设多个千万吨级炼油项目。
在中国石化的炼油技术中,催化裂化技术整体达到世界领先,多产丙烯的催化裂解技术(DCC)、多产异构烷烃的催化裂化技术(MIP)、生产清洁汽油和轻质芳烃的加氢—催化裂化组合技术(LTAG)等单项技术已处于引领位置。超低压连续重整技术、逆流连续重整技术实现创新。生物航煤先后完成生产示范和试验飞行,获得试航批准,并实现国内首次商业飞行。
DCC技术属国际首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炼油技术,其主要特点是能够以各种类型的重油为原料,通过专用催化剂的作用,生产出高品质的丙烯、异构烯烃以及高辛烷值汽油组分,具有原料重质化、产品中丙烯产率高等优点。采用该技术生产的烯烃产品中杂质含量低,后续过程不需要加氢精制就可生产聚合级产品。
MIP技术也是一种以重油为主要原料的催化裂化技术,主要特点是有两个反应区,能够大幅度降低汽油组分中的烯烃含量、提高丙烯收率,提升汽油组分品质,在生产清洁汽油的同时可为石油化工装置提供更多的丙烯原料。
S-Zorb技术是中国石化从美国康菲(CONOCOPHILLIPS)公司购买、具有完全拥有权的专利技术。中国石化自主开发的S-Zorb催化剂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且返售到美国。
中国的炼油技术是在适应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原油、各个行业需求的条件下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很好地满足深加工、精加工等需求,特别是在适应高硫、高酸原油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国际炼油界中独树一帜。
□ 建设中的九江石化国5油品质量升级项目——150万吨/年液相柴油加氢装置。王群伟 摄
“走出去”战略的排头兵
中国石化的炼油技术出口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催化剂出口,1994年石科院RN-1加氢催化剂首次出口意大利AGIP公司;第二个阶段是单项技术出口,1997年石科院DCC技术许可到泰国TPI公司;第三个阶段是成套炼油厂技术出口,2000年石科院成套技术出口到非洲,在当地建立起现代化炼油厂。
目前,中国石化催化裂化催化剂以及其他炼油催化剂出口已覆盖中东、亚太、欧洲、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催化裂化催化剂自2011年始就一直稳定供应美国最大的炼油公司Valero,2015年沙特拉比格公司与中国石化签署了长达五年的催化剂供货长约。
DCC技术创造性地将重油加工与高附加值低碳烯烃的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经过多年的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开发,越来越为国际炼油界广泛认可。目前该技术已许可至泰国、印度、沙特、俄罗斯等多个国家,海外运行装置共6套,规模最大的是沙特拉比格DCC装置,处理能力为460万吨/年。DCC技术的先进性、装置操作的可靠性,为中国石化炼油技术出口赢得了声誉。
广阔的国际市场待开拓
最近两年,国际油价快速下滑,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继续低迷,中东、俄罗斯、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油气资源国,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石化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炼油和化工项目。未来5年,中东海湾国家在建和拟建的炼油能力达9500万吨/年、石油化学品产能达5400万吨/年;未来10年,俄罗斯将建设6座世界级乙烯装置及下游衍生物装置。这些国家与中国关系友好,有加快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的强烈愿望,对炼油化工技术装备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又大多处在石化工业发展的上升阶段。
展望未来,我国炼油技术“走出去”任重而道远,对外合作规模还有巨大空间。通过加大炼油技术在国外的宣传力度,提升我国炼油技术的知名度,让更多国家了解中国的先进炼油技术。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加大炼油化工技术与装备向外推介力度,将我国炼油化工技术与装备作为中国“走出去”的名片,向沿线国家进行推介,提高我国炼油化工技术与装备的国际影响力,推动炼化工艺技术与装备出口。金融等部门要加大对炼油化工技术与装备“走出去”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国内炼油企业以带资承包的方式获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炼化项目,国家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增强我国炼油企业“走出去”积极性。以项目为载体,鼓励石化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抱团出海”。国家要支持中国炼油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有关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提高我国石化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要加强信息收集,多渠道跟踪市场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荐适宜的先进技术;要继续增加科研投入,鼓励科技创新,为研发单位与“一带一路”国家或企业的技术交流提供便利,起到桥梁作用,促进研发单位与“一带一路”国家或企业的技术合作研发;要创新对外合作渠道,如通过合作研发等模式,实现技术在当地的实施。
“走出去”要破除瓶颈
中国炼油技术“走出去”不断推进,但要大规模、成建制拓展海外市场,在国际市场打响中国炼油的品牌,还需要突破一系列的瓶颈。
我国的炼油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水平、工程能力达到与国际先进同行同台竞技的水平,如生产的汽柴油产品质量达到了世界最高等级,但在差别化、个性化、高端化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外竞争的需要。炼油技术创新在“跟跑”的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需要另辟蹊径,走出技术发展的全新道路。龙军说:“今后炼油技术的发展要着重解决‘临门一脚’问题,捅破制约炼油技术实现质变的那层‘窗户纸’。”
对国外市场信息的把握遭遇瓶颈。目前我国炼油技术出口在市场信息的了解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对目的国家的需求、竞争对手的战略布局情况、竞争对手的优缺点等尚未做到了如指掌。国外的市场并非一片未开发的“净土”,而是强手林立的“战场”,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要掌握充分的信息,这是我们“走出去”规模扩大的必经之路。
“走出去”模式遭遇瓶颈。中国石化的炼油技术“走出去”模式还处于一个零散化状态,未能将优势资源整合在一起。要实现国际市场份额的持续增加,就必须全面整合科研、工程、装备等方方面面的资源,形成合力,齐心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乘胜追击,提升影响力。
专利因素也是制约炼油技术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我们的炼油技术在欧美、中东、中亚等重点地区申请了相当数量的专利,但与国际先进同行相比尚有不小差距。随着我国炼油专利技术出口规模的扩大,极有可能引发专利战。因此,在扩大技术出口的过程中,一定要在专利方面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一方面要强化海外市场专利申请和布局,做到专利要素的全面覆盖。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已有专利信息的利用,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规避竞争对手设置的专利陷阱,为炼油技术“走出去”提供保障。
龙军告诉记者:“中国的炼油技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点到面的完整发展历程,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技术全面,炼油厂需要的所有技术我们都能提供;二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三是技术水平高,整体达到国际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个别达到国际领先。这在我国众多行业中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