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你好”“我不需要”
2016-06-12
我们都有这种相似的经历,父母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都是为你好。”话虽然这样说,可是我们往往感受不到其中的“好”,事情也并不全是“好”的结果。
其实,我们内心大多数时候还是能够理解父母的,可以理解他们出发点是好的,只是这样方式让人不容易接受。而且,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父母是否真的理解自己的孩子想要做什么,喜欢什么吗?
心理问诊
为什么会出现交流困难
生活中,很多同学都表示“和父母交流有困难”。最近,一项针对中学生群体的调查显示,“当代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约有69%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其中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有63%的学生认为心里话只能和同学说,与父母说的只占21.9%。
有人认为,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高中生,面对高考压力和父母对学习成绩的严格要求,很容易出现沟通障碍,而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已趋近或达到成熟,与父母交流理应比高中生顺畅。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即使到了大学,许多大学生仍然对父母有一种或抵触或敬畏的情绪,他们大都反感父母的教育方式。看来,大学生与父母的交流困难,是在高中时期就“打下了基础”。
那么,我们和父母之间为什么会出现交流困难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是基于自己的认知和需求,对于父母而言,他们更优先考虑的是“保护后代”——不然人类早灭绝了。所以当作为孩子的你规划了一条道路的时候,你的父母会更多的考虑你将会遇到的所有风险,内心的担忧使得他们无意识的放大这些风险,其次才会考虑你的收益——可他们又体会不到你的感受,甚至还会担心你的收益远远挽回不了你奋斗过沉中所积累的压抑,这种心态侧面加重了他们对你“过分保护”的心理。
当你意识到这点,是不是就能对父母多一些理解了呢?他们对你的规划做出的评估,界定线往往会划得过于保守,因为他们不是你,并且他们可能和当下你所处的环境脱节,所以无法对你的境遇和思想感同身受,而你只要正确认识到当下按自己的想法走下去会有怎样的趋势,和父母一起做好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的评估,就有可能做到修正他们的想法。
Psychological story
案例1
亦非:我的小姨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她有着很多表达的话语——笼统来说也不过是一些心灵鸡汤。无非就是一些“姜还是老的辣”、“父母都是为你好,你要多体谅他们”、“你要听你的父母的话,看他们为了你多辛苦”、“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你还小,不懂事”……我总是听她不停地说这些,表面上我点着头,可事实上有些话我并不赞同。这并不是说我不孝顺我的父母,有些事情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我很敬重他们,但同时我也很困惑。
父母说的就都是对的吗?难道我没有选择和反对的权利吗?每当我用婉转的语言和父母表达不同的意见时,他们每每会露出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甚至是大发脾气,斥责我,说我没大没小,目无尊长。实在不行,就会抬出我的这位小姨,她站在长辈的制高点对我评头论足,用语重心长的语气来教导我,说实在的,久了我真是有点烦,但又不得不忍着,说到底,这是个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导。
我希望的是我能和父母及长辈们友善和气地沟通交流,不只是以长辈和晚辈的名义,更是以朋友的身份。同时,他们某些不恰当的做法,当我婉转地指出的时候,他们也能心平气和地接受。
心理急诊室
雅言:父母长辈们说“我们还不都是为了你好?”基本都是真心的,但他们的动机很好并不意味着方法正确。好的动机从来就不意味着一定有好的结果。父母有时候所谓的“为你好”只是他们所自以为的“好”,并不一定真的适合自己的孩子。往往这种“为你好”还是带有强迫性质的,慢慢就变成了“不这样你就不会好”。孩子处于无奈,往往会屈从于父母的意见。这样让父母高兴了,可是孩子却难受了。面对着自己不喜欢的选择,必然不会心甘情愿去做。时间久了,再好的事情,如果自己不喜欢也不会做得很好。
其实,由于大多数父母缺少时间和耐心,很少认真学习和钻研教育本质,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凭自我经验和知识,当和孩子的分歧无法解决时就只好说“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一出口,父母的无能和无奈就已经一览无余了。
建议当你听到父母这句话时,首先要接纳父母好的动机,要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力不从心没什么招了,准备摆家长的架子或晒家长的苦心了。这时你最好及时打住停止争论(后面再争论只能偏离主题了),对父母说“你们为我好我毫不怀疑,但你们现在的方法我还没全想通,我会认真想想和琢磨一下你们的话,你们也想想有没有更好地方法能让我理解你们的道理。”停止争执是不让对立情绪恶化的有效方法。
等父母情绪平静下来的时候,你可以建议父母好好回忆回忆,在他们自己年少时听到父母同样的话会服气吗?让彼此之间多一些耐心和信心,少一些苦心和焦虑。
案例2
阳阳:我的父母都是很强势的人,从小就安排我学这学那,做这做那,从不询问我的意见。有时候想和他们好好谈谈,说说自己的想法,可往往没说两句,我就忍不住和他们吵起来,父母嫌我不懂事,我觉得他们不关心我内心的感受,根本无法沟通。而当事情结果并没有达到父母所期望的“好”的时候,他们的各种唠叨又开始继续了。而这时,我如果选择反驳,父母一定会给上一句:“你不喜欢干吗非要选这个,我们当时只是提个意见,你这么大了,连自己想什么都不知道吗?现在才知道不行了,当初干什么去了?就会埋怨父母!”,听到这些话,我简直要被气疯掉。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父母是像我父母这样的,这样的对白我经历过很多次,从中学到大学,我们之间各种类似的对话就没有停止过。
我理解父母的心情,也理解他们的想法,却真的不喜欢他们这样的方式。仿佛只要打着 “为你好”的旗号,就可以强迫孩子按父母的意愿去做事情。我当然知道父母是真的想为我好,但我也真的希望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做一些自己的决定。
心理急诊室
雅言:许多孩子因为习惯被安排,“往往缺乏承担后果的胆识和勇气,”真的要奋力一搏追梦时却很迟疑。而坚持自己的人生选择,有时就得背负“自私、只顾自己兴趣,不管父母辛苦”的指责。前《中国时报》的记者黄哲斌在Facebook上分享,他高中时立志读新闻,而医生爸爸希望他念医或法律。高二时父子“每周必吵,甚至绕着客厅追打”,有次他被盛怒的父亲用烟灰缸砸中脚踝,血流不止,之后父亲才不再阻止。后来,黄哲斌如愿做了新闻,每次回家,都看到“客厅透明桌垫下,母亲整整齐齐夹着我写过的特稿剪报”,让他万分感动又感激。
担心孩子走冤枉路或走错路,父母“为你好”之类的保守做法,有时候绑住了孩子,甚至成为孩子的负担。每一次选择就像在森林里寻宝,面对未知,是一种冒险。有能力选择代表着认识自己,愿意为后果负责,但大部分孩子不被允许做选择。不选择、被决定的人生,常常不快乐、缺乏自信。
成长过程中愈早选择,代价愈低,父母最好能让这样的选择提早发生。很多父母并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为孩子好。为孩子好就要帮助他们养成独立的人格和能力,能够脱离父母独立的生活。人生总是充满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成长的过程。很多父母所谓“为你好”只是包办代办,实质上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压抑了孩子的人格,阻碍了孩子的进步。这样的父母又有什么资格反过来指责孩子的不成熟,没有担当呢?
选择,最重要的是愿意面对后果。建议事先和父母讲好规则,告诉父母自己最需要的是他们的鼓励和肯定,然后自己去经历,即使得到不如意的后果,自己才会知道,原来种豆得豆,既然不喜欢豆,下次会去种别的,但绝不要埋怨父母。“我们都无法想象未来世界的样子,但有了自信心和选择的能力,不管最终走到哪里,我都会对自己负责。”
心链接
给孩子的话
学会和父母沟通 首先,要了解父母,知道父母怎么想,怎样处事,有什么兴趣爱好,是什么脾气秉性,对我们有什么期望,这样与他们沟通就有了预见性和主动权。当我们不理解父母、与父母冲突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替他们想一想,了解他们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道理。这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智。其次,要尊重父母。与父母发生矛盾时,要耐心解释,不能任性;沟通不要走极端,要求同存异。两代人之间难免有不同的观点、动机和行为方式。正因为有分歧,所以才要沟通。这种沟通,不一定非要统一不可,而要求同存异。找到同,就有了共同的语言和行动;保存异,就是保存对父母的尊重和理解。最后,要克服闭锁心理,向父母传递有关自己的信息和情况,表达自己的心情,说出自己的意见,让父母了解自己。
学会自己做选择 高中生现在就可以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要过怎样的生活?我认为重要的是什么?父母无法替我们做所有的事情,而为选择承担结果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能力和尝试、探索有关。有投入才能学到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态度,为自己的兴趣付出一些行动和时间。此外,仔细思考:要去哪里学,自己搜集数据、比较得失,找出说服父母的理由。这样的决策过程可以培养学习投入的态度,加强和父母沟通的能力。
给父母的话
父母常受到一种叫“爱太多”的内在病毒感染而罹患一种“职业病”。症状是:眼光变狭窄、态度变保守,担心孩子吃苦、受挫、选错路。面对孩子选了一个“不太上道”的选择,父母不妨用问题引导,一方面了解孩子,另一方面孩子也因为你的提问能重新整理自己的想法──这就是跟孩子做练习。从小到大,可以这样一路陪孩子练习整理人生的各种选项。大选择植基于小选择,父母不能以为,孩子长大就自动会选择。生活中每个小环节都可以练习,陪伴孩子认识自己、学会选择,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将来就比较不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父母应该学会放下自己的面子、光环,包括来自亲戚朋友的外在压力。给孩子合理的期许,不会过高造成压力,也不会过低让他看轻自己。提高孩子人生的快乐度和满意度,没有人能预测自己的未来,但了解自己的能力、特性、特质、专长,就能按照自己的条件,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即使选错也没关系,因为孩子了解自己,知道要如何调整。父母不要拿自己的“好心”和“经验”盲目说教,毕竟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多一些对父母之道的了解和学习,在和孩子争执时拿出点水平来,不让“都是为你好”这句苍白又无能的话脱口而出。生命有很多可能,让自己的爱与关心,陪伴孩子走过挫折,不要成为他们追梦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