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2016-06-12黄崇佳

考试周刊 2016年38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人文精神高中历史

黄崇佳

摘 要: 对一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一线老师十分看重,每一节课,教师都在努力为自己的课堂努力,努力达到良好效果。类似研究也不少,高中历史教师结合实践思考,可以从注重史实,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多元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教学出发,提高课堂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多元历史观 问题意识 人文精神

高中历史学科原动力的有效教学,无论是教师教的功夫还是学生学的功夫,一定都不是从历史以外学的。有教师问:怎样看待教学的生动性问题?持久的、有意义的生动性,源自历史本身的生动性,需要开掘。生动性不能包装、不能刻意追求。有教师问:怎样看教学智慧问题?教学智慧就是教学机智和教学幽默,它们很难通过教学设计体现,依靠哗众取宠或刻意卖弄不会产生机智和幽默。对历史教师而言,多读书、多思考乃至多跑路或许是最佳途径。有教师问:怎样看待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师首先是课程的执行者。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但是,教师“研究”、“开发”的内容不是课程研究者研究和开发的内容。教师是理论的“消费者”,同时肩负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创新义务。教师的主要精力在研究教学,教学研究要有质量、有效益,就一定要与教师的学科教育观相联系,教师的专业化理应不断深入。

一、加强历史事实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写道:“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每当新旧制度交替时期,就必然会出现一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领袖人物、改革家等,至于是哪个具体人物、时间及采取什么样的顺应潮流的措施或改革等则是偶然的。如,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人物,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又是发起洋务运动的有识之士,曾国藩是“落后的”,还是“先进的”?对于这位充满矛盾,地位却举足轻重的封疆大吏,却又一届文人,舞刀弄枪,甚至成为“近代军阀的鼻祖”,他编练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太平天国运动不同于旧式的农民起义,它是近代历史上,扛起反封建反侵略大旗的第一次、具有新意义的农民革命。曾国藩为什么要镇压他们?应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要理性把握,按事实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

二、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多元历史观

多元历史观作为一种全新方法,主要从不同历史角度诠释历史事件、历史背景下的人物等不同综合,并通过唯物历史、辩证历史的科学分析方法,将历史教学中的特定环境与整个教学相融合,尤其是将不同角度的历史事件形成整体的融入、贯穿,构建知识体系的全盘运用,让学生在历史角度下审视知识的全面效果,进而促进整个教学的整体发展。高中历史新课标体现了“一元多样”的史学观念,即在坚持历史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借鉴和吸纳了近年来兴起的一系列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通观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的新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些重要史观:一是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二是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是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代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问题意识缺失。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强化问题目标意识。教师能否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根本上讲,不是教学方式问题,而是教育观念问题。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发现与解决动机;需要帮助学生建构坚实而必要的认知基础;更需要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发展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拓宽学生问题域;需要提高学生元认知学习水平,加强对问题提出与解决过程的监控与反思。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知、情、意等个性心理因素的综合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有待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懈努力,大胆求索。如,笔者在讲解“十月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之后,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我们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社会主义,那么为什么不能说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资本主义呢?”“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的爆发,那么中国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呢?”对于学生提出的上述质疑,笔者首先给予了充分表扬,再通过学生与教师共同的讨论与分析,针对这些问题给予释义。如果遇到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或者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就可以通过课下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解决。在这种不断质疑—解惑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极大培养,有效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历史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人文精神的培养重在后天的教育,历史学科独特的文化现象与榜样教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可代替的。传统的历史教授方式多在于对历史事件、线索和基本要素的讲解,这些无疑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学生对该历史事件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表面,更提不上进行道德与思想上的感悟。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课本内容,做到历史知识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比如说在介绍商代的司母戊鼎、西汉薄如蝉翼的绢衣、造纸印刷术的发明和指南针的出现及赵州桥、大运河的设计开通时,虽然这些内容分散在不同章节,但是教师在讲授时除介绍基本的史实外,还可以向学生灌输这些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善于创新与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

总之,历史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教师更新观念,用好教材,创设民主课堂,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习激情。

参考文献:

[1]马智强.新课程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人文精神高中历史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