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情境,激活你的课堂
2016-06-12钟敏
钟敏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正是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活的情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使他们通过探索,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所谓情境,是“情”和“境”的统一。而情景教学则是根据教材创设以学生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情境和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情景教学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有利。儿童之所以能进入情境,是因为有图画、音乐、角色扮演、生动的场景等,教师的引导能使课堂变得更生动、形象,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在实践中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机会。那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应该注重哪些方面呢?
一、创设情境应该自然,贴近生活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学习语言。”只有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符合,才能激起他们的生活体验,从各自的生活背景出发,逐渐投入所创设的情境中,准确地体验和理解语言。例如:在四年级上册二单元Lesson4“Whats for your breakfast?”一课中,需要孩子们讨论早中晚餐分别吃什么。我提前让孩子们准备一些食物,然后我吃着鸡蛋,喝着牛奶进入教室,告诉他们这是我的早餐。在复习breakfast,egg,milk这些词后,接着我进入课题,让孩子们说说他们各自的早餐吃些什么。课堂气氛可想而知,孩子们纷纷拿着手里的食物争着发言,既复习以前学过的食物词汇,又顺便教会tomato,potato,candy,noodles这些新词汇。整节课都听到孩子们Whats for your breakfast/lunch/supper?Potato,potato chips...
创设情境必须贴近现实,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触景生情,调动学生英语思维的积极性。
二、创设的情境应该简单有效
真实的教学环境不是为了观赏,不在于刻意制造什么,也不在于额外添加什么,真实的课堂就应该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就如平常生活,简单有效才是真。例如:在三年级下Lesson2“Apple,apple,I like you”一课中,要教学描述苹果的几个词汇:round,juicy,sweet,我就把几个又大又圆、又红又甜的苹果放在讲桌上,孩子们看到后,“哇!好大的苹果!好红的苹果!”我引导他们复习了big,red这两个词后,又顺势教了round,sweet,增加了他们的新词汇。我把一个圆的苹果顶在一个孩子头上,告诉大家:“This is a round apple.”我加重了round的读音,然后把一个甜甜的苹果放到另一个孩子头上,其他孩子立刻就说出了“a sweet apple”。课堂教学中的Lets chant迎刃而解,我没有教读孩子们已经上口了。这节课是在孩子们愉快的歌声中结束的。
让学生学简单的英语、学有趣的英语和鲜活的英语是情境创设的目的之一。
三、创设情境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避免重复使用
任何情境创设在初始时都是新鲜的、有趣的,我们创设的情境应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突出童趣。但儿童的新鲜感是不持久的,所以要经常变换。例如:在三年级上“MerryChristmas”一课时,主要是让孩子们学会制作圣诞卡片和学习有关圣诞节的一些词汇,这些词汇比较长和难,圣诞老人是孩子们喜爱的卡通人物,我戴了一顶圣诞帽进了教室,刚看到我,孩子们很兴奋,但在圣诞卡片的制作过程中,词汇又长又难,我的装扮显然不能让他们的兴趣持久。于是我把圣诞帽戴到了读音准确的孩子头上,让他们教会别的孩子,这节课才勉强完成了任务。
如果一种情境使用次数过多,时间过长,就起不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的目的。
四、创设情境应该以拓展学生思维为最终目的
情境创设应该能促进学生思考,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除了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学好英语的愿望。例如:在四年级上二单元Lesson2“What season is it now?”一课中,四季的词汇及讨论四个季节的天气情况是重点。我先复习上一课中学习过的天气情况的词汇,接着展示一组相片:在春天的郊外我放风筝,在北海的海边晒太阳……让孩子们讨论每张相片中的季节及天气情况:“Hows the weather in summer?”“Its hot.”讨论声此起彼伏。接着我自然引入“Why do you like summer?”“Beacause I can go swimming.”。在一节课中,孩子们讨论了下一节课的内容,我想下一节课肯定是热闹的,孩子们是感兴趣的。
总之,情境创设应该从现实性、实用性、趣味性、思考性这四个方面来考虑,尽力提高情境创设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强化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